天天看點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最近,無意間看到了一組《兒童心理教育圖》的系列知識宣傳畫。

我去查了一下,發現竟然是1952年上海新亞書店出版的。

這組66年前的海報,沒有長篇大論的講解,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也沒有寓意深長的故事。

它就是用最最樸素的語言,描述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教育問題。

而宣傳畫中的教育理念,在我看來,就算放在現在也不過時。甚至可以說,依然能讓家長們受益匪淺。

呐,這就一起來看看吧!

01

關于生的問題

“媽媽,弟弟從哪裡來的?”

“媽媽,我是哪裡來的?”

這時正好是性教育的機會,不可捏造故事欺騙兒童,可以用小貓、小狗、小雞的比喻,解釋生育的事實。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原來那個時候就已經有性教育了,而且也強調了不能欺騙,可現實中呢?上一輩告訴我們是“撿來的”,這一輩告訴下一輩是“打遊戲爆的”,一家三代都沒有血緣關系的嗎?!

“性教育”不可恥,别等娃受到傷害再後悔。

02

關于死的問題

兒童對于死人會害怕或者問到關于死亡的問題,你可以依照他的智能把事實告訴他,并可作比喻說:花草會死,小鳥會死,死是生命的停止。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死”這個字,在很多人那是個禁忌,是以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但其實給孩子正面解釋死亡,也是在給他們講解生命和愛的意義。

對于這個問題,我很喜歡美國心理協會的一個解釋:

死亡代表一個人沒有任何感受,不會感受到饑餓、口渴、恐懼或者受到傷害,不過這也代表着我們再也看不到他們,可是對他們的記憶,是可以永遠儲存在我們的腦袋裡和心裡的。

死亡教育也是愛的教育,對生命的的敬畏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03

關于勇敢與害怕

破皮出血不嚷痛,從小要有勇氣,不要讓他怕高或爬走狹闆,不要讓他畏縮不勞動,不要讓他怕黑暗。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其實我了解的這張圖,不是說要逼孩子要去做危險的事情,隻是告訴家長們不用過度保護孩子,不要讓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放棄,一遇到挑戰就畏縮,一有不順就隻知道哭

勇敢,也是孩子的必修課。

戴望舒的《尋夢者》中寫道:

去求無價的珍寶吧。

在青色的大海裡,在青色的大海的底裡,深藏着金色的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然後你逢到那金色的貝。

有足夠勇氣的孩子才能直面未來的挑戰和失敗,才能勇往直前,最終收獲那“金色的貝”。

04

關于嫉妒與公平

你切瓜,要平均;切了後,我來分;大家公平,才不妒忌。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有個可以相知相伴的手足,真的是件很幸運的事情,兩個人一起打鬧一起成長,一起分享快樂與煩惱,當父母老去,還能互相扶持,走過一程又一程的路。

可孩子不會天生就相親相愛,還需要父母的關懷和引導,而“公平”,則是最重要的前提。

别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别把“手足”培養成了“仇人”。

05

關于同情與愛護

鼓勵小朋友喜愛動物,發揮同情心,滋養正常的情緒。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同情心用現在流行的詞來說應該就是“共情能力”。

被了解是每個人内心最深處的訴求,一萬句“我愛你”,不如一句“我懂你”。

共情能力好的孩子能很好的體會到他人的想法和情緒,能觸摸到他人内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并用自己的善良,去幫助别人。

孩子多一些慈悲心沒什麼壞處,人間很值得。

06

關于好奇心

小孩并非有意破壞,隻是想看看東西被撕破後是個什麼樣,給他一種代替物,讓他去滿足好奇心。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這是一種難得的又不需要花大力氣培養的品質,我們要做的僅僅是保護這份“好奇”。

溫柔的對待孩子的問題和小調皮吧,和他們一起,邊走邊看,邊問邊聊,慢慢揭開這個世界的神秘面紗。

陪着孩子一起好奇,一起探索吧,再回一次童年不好嗎?

07

關于想象力

兒童富有想象力,有時會虛構故事,一個3、4歲的兒童說我家裡有架大飛機,他是在說謊嗎?并不是!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寫到這想分享幾句充滿想象力的小詩給爸爸媽媽們: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晚上

我打着手電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當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冬天的時候

我的一顆牙齒掉了

春天來了

我的牙齒又發了芽

這些,都是小朋友寫的,其中最小的一位詩人,年僅3歲。

愛因斯坦說過:

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

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着進步

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孩子天馬星空的想象力讓這個世界更加多姿多彩,也讓他的人生有無限可能。

08

關于父母之愛

子女不可溺愛,也不可不愛,适度的愛護兒童身心健康,像花草得了雨水陽光一樣,欣欣向榮。

67年前的宣傳海報,“性”教育那張太贊了

對于孩子,我們當然要愛,但愛也要講究方法。

在他們懵懂無知時,我們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和關懷,讓他們對自己、對世界充滿安全感;

而當他們開始懂事時,我們也要幫他們建立正确的三觀,不能一味的縱容。

父母真的是這世上最難的職業,因為你怎麼做,都做不到完美,但其實,我們也不需要完美,因為我們會和孩子一起成長、綻放。

這一套1952年的教育海報,有沒有對爸爸媽媽有一些啟發呢?留言和大家聊聊吧!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