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人生平凡,能有多少波濤巨瀾?人生如歌,會有多少輝煌交響?帶着養父進京學研科學理論,從内蒙古貧困農村走來的副研究員董永在上校一一

視訊加載中...

馱起大愛趕太陽

農曆大年初四

記者走進了董永在一家

在北京居住的出租屋

董永在89歲高齡的父親

董棟小步履蹒跚

但臉上洋溢着質樸的笑容

董永在時時在父親左右攙扶

看着眼前的情景

不由為之動容

……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告别厚重的塞北故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内蒙古,董棟小家庭發生變故,老婆離婚改嫁,兩個兒子相繼去世,隻剩下年邁的母親,兩人相依為命。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兒時祖孫三代在一起

1979年4月的一天,46歲的董棟小偶然得知,一戶農家想把剛出生兩個多月的男孩送人,正處于人生低谷的董棟小似乎看到了一束光。他變賣家裡僅有的一頭豬和大部分糧食,給孩子請了8個月的奶媽。孩子太小,擔心活不了,董棟小給兒子起名“永在”,意寓“永遠在身邊”。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國小畢業照

轉眼間,小永在到了上學的年齡,雖日子過得苦些,但父親毫不猶豫地湊足學費。國中學校離家6公裡,董永在拿不出住宿費和夥食費,隻好每天起早貪黑步行上學。

下雨天,他就把化肥袋掏兩個小窟窿罩在頭上;冬天就穿一件白茬羊皮襖,腳上穿着父親做的千層布鞋。

看着年近六旬的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幹活,年幼的董永在想:“我一定要學出個名堂來!”國中三年,他每天點着煤油燈學到深夜。

16歲那年,董永在以優異成績考入重點高中旗下營中學。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高一參加演講

然而,得知這一喜訊的父親卻眉頭緊鎖,一夜未眠。為了孩子的學費和夥食費,他加班加點拼命幹活,結果累倒了。

看着炕桌上的入學通知書,又回頭望了一眼床上的父親,董永在内心百感交集。

夏天的西北,驕陽如同火盆挂在天上,炙烤着黃土地。

年少的永在用單薄的身軀扛起了眼前的苦難。那些日子,每個清晨,他起來給父親煎藥,然後趕着驢車、扛着鋤頭到地裡幹農活兒;每個晌午,他回家給父親和奶奶兩位老人做飯,自己緊忙啃幾個饅頭便匆匆趕回地裡;每個傍晚,天黑得幾乎看不見路的時候,他才趕車回家……

回想起高中時光,令他印象最深的就一個字——“餓”。

每學期開學前,父親都會把饅頭切片、烘幹,董永在用化肥袋裝着背走,每天早飯就是饅頭片和開水。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高一時

為了吃飽,董永在隻能将錢全部用來買饅頭,每天等其他同學吃完後他才去食堂,高二下學期的一天,後勤主任發現了這個隻買饅頭的男生,問他:“為什麼光吃饅頭不吃菜?”董永在低着頭怯生生地說:“家裡困難,吃不起菜。”

了解到這個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小夥子,學習成績長期位居文科班第一名,好心的後勤主任向校長反映了他的情況。校長專門給食堂批了一張紙條——從那時起,董永在可以到食堂免費吃二等菜,同時,學費全免!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高三自治區三好學生照

對于這樣的“饋贈”,他無比感恩,将這些“愛”彙聚成奮發前行的動力,連續三年榮獲校級“三好學生”、盟級“三好學生”、内蒙古自治區級“三好學生”,并獲得文科班唯一的保送名額。當他第一次站在自己可以抉擇的十字路口時,興奮、喜悅、驕傲!貧寒的他最終選擇了免除學費的内蒙古師範大學。那一夜,拿着錄取通知書,他和父親喜極而泣。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剛剛入伍的董永在

大學期間,董永在一直勤工儉學。冷飲售賣員、學校水池清理員、水泥工、家教……他騎着自行車幾乎走遍了呼和浩特的每個角落,塞北肆虐的狂風吹打着青澀的面龐,他的不屈融入沸騰的血液。

從小就想當軍人的他,2001年大學畢業如願特招入伍,成為武警内蒙古總隊標頭支隊的一名警官。穿上新軍裝的董永在激動得幾天睡不着覺,這是他多年夢想實作的時刻,也是他第一次擁有一身屬于自己的新衣服。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此後,不再為吃穿發愁的董永在,開始拼命工作。先後擔任排長、幹事、指導員,在每個崗位上他都勤奮踏實,努力幹出好樣子。随後,董永在考取了吉林大學碩士研究所學生。

父親在身邊心裡才踏實

2007年董永在考取了國防大學博士,專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後來武警指揮學院招錄青年教員,董永在成功中選,奔波多年的他,終于在天津安頓下來。

2011年春節回家,看着年老體弱的父親獨自生活,董永在決定把父親接到天津。之後,董永在來到軍事科學院原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他又将父親帶到北京,住進了軍事科學院博士後周轉樓。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吉林大學碩士畢業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與父親在北京臨時住處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與父親在山東威海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的父親在軍科博士後宿舍

北京,對于塞北農村老漢董棟小來說,是一個隻聽說過而沒有來過的地方,董永在學習工作之餘就帶父親出去轉轉。頤和園、天安門、八達嶺長城……都留下了他們父子的身影。

2019年,董永在正式調入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工作後,他常被派去參加上級機關和其他機關的課題研究,要長時間離開機關,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他請求把父親帶在身邊,研究院上司了解情況後同意了他的申請。

如今,父親年齡大了,腿腳也越來越不利索,董永在每天打飯回家與父親一起吃飯,晚上給父親洗腳,每周給父親洗澡,每月給父親理發……他說:“我和父親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每次坐在父親身邊,心裡都會很踏實、很平靜。”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與父親在北京

他收獲了比愛更多的東西

從小在苦日子裡長大的董永在,更懂得人間情感的重要。小時候,做完功課後他總會幫着父親幹些農活,有人形容他是“學生中的農民,農民中的學生”,不僅會做家常便飯,而且特别擅長做面食,包餃子、烙餅、炸油糕、蒸饅頭、做莜面更是拿手。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給父親做莜面

一路走來,董永在收獲了很多善良和愛心,而他又以自己的方式播撒出去。剛上大學時,奶奶病重花銷大,董永在同時打幾份工。打掃宿舍樓水房,一天2次,一次1元;周末去工地幹活,從白天幹到晚上12點,能掙17塊錢。

一天,他剛剛領了“工資”,看見食堂門口大家在為一名得了白血病的同學舉行捐款活動,他猶豫一下,走到捐款箱前捐了100元。同學們說他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怎麼捐這麼多。董永在說:“錢捐了可以再掙,但生命隻有一次。”

後來,做家教時趕上孩子的父母雙雙下崗,家教費董永在分文未收。面對同學的好心提醒,他隻是淡淡地說:“曾處于困境的人最能了解困境中的人!”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在武警部隊宣講

正因之前的艱苦經曆,他對政治理論的學習研究更加如饑似渴。董永在曾作為武警部隊宣講團專家成員,上高原、下海島、去邊疆,多次受到武警總部的表揚。到軍科後,他繼續發揮教員的優勢,赴各大機關宣講全軍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在軍事博物館現場講授“軍史館裡話軍魂”系列微課,受到部隊官兵廣泛好評。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在全軍政工網講課

從天津到北京,從武警指揮學院到軍事科學院,60多篇論文,10多部學術著作教材,20多項各類課題,多項成果獎勵……

他的桌子上放着從《資本論》中摘抄的一張卡片:“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在北京衛戍區某部授課

回首來時路,董永在說:“千言萬語凝結成一個詞——‘感恩’。”感恩父親、感恩好心人、感恩組織、感恩時代……

帶養父進京做博士後研究,11年形影不離,這位軍事科學院上校讓人動容……

董永在的全家福

本文主撰:邵龍飛、王麗珊、劉明峥、王曉玉、包國俊

圖檔視訊:劉 昭、邵龍飛

責任編輯:王韻

來源:軍事科學院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