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大媽戴“慈禧太後”鳳冠去鑒寶,剛上台,專家:趕快摘了它

萬楚的《骢馬》中寫到:“金絡青骢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有了金絡和白玉鞍,便可潇灑走天下。這點在封建社會展現得尤其的明顯,封建制度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制度,怎樣表現等級的差別呢?這是可以從日常的方方面面反應的,比如說配飾、家具等。在清代,紅珊瑚寶石特别受到王公貴族的喜愛,其中乾隆皇帝和孝賢皇後愛紅珊瑚如命。

農村大媽戴“慈禧太後”鳳冠去鑒寶,剛上台,專家:趕快摘了它

除了紅珊瑚,一個很重要的彰顯身份的物件便是鳳冠。

一位農村婦女,說自己戴着“慈禧太後”的鳳冠,到了鑒寶節目。可她上場沒幾步,專家就催促她把鳳冠摘下來。

為什麼專家這麼着急地讓她摘下來呢?這就需要對鳳冠進行了解。

鳳冠是華麗高貴的象征,鳳冠上常有用金銀雕刻而成的鳳凰和鳥兒。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改良,才有了已有的形式。因為鳳冠是在特定場合才能佩戴的頭冠,是以佩戴它需要在适宜的時候。

随便戴鳳冠,展現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

農村大媽戴“慈禧太後”鳳冠去鑒寶,剛上台,專家:趕快摘了它

是以,專家們及時讓她摘了下來,并且為她講解,鳳冠需要特定身份地位的人在特定場合佩戴,比如尊貴的妃子。鳳冠非常稀有,截止今日,僅開采出了三枚鳳冠。

保護好文物十分重要,同時這是對文物的保護也是對文化的尊重,是以專家才希望大媽取下鳳冠。

專家進行了仔細的鑒定,該鳳冠十分華麗,上面有很多珠寶,裝飾得很精緻。

如果是真的,那隻有皇宮的嫔妃會佩戴這樣的鳳冠,甚至不排除是皇後的。

要進一步的鑒定,就得判斷該寶物的年代。因為一種類型的文物在不同的時代常常有不同的呈現形式,是以确認好文物的年代,才可以對文物進行更細緻精确的鑒定。

農村大媽戴“慈禧太後”鳳冠去鑒寶,剛上台,專家:趕快摘了它

還有象牙做的發飾,這出現在先秦,意味着權力和自然的威嚴。但漸漸地也有了玳瑁、金銀為配飾的鳳頭。但其實,鳳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久之前。這就是鳳钗,但與鳳冠不同的是,鳳冠主要是女性佩戴的,但鳳钗主要是男性佩戴的,

而鳳不隻是專屬于女性,男性也常佩戴有鳳凰元素的配飾。

這與清代,鳳主要用來象征女性,有所不同。

到了隋唐,技術的發展水準依舊達不到進行鳳冠制作的要求,這時皇後的頭飾主要是步搖, 常配以黃金做成的各種走獸。另外還有其他的細小裝飾物,目的也是進行地位的區分。到了魏晉南北朝,這種發飾被很形象地稱為花樹,珠寶往往被處理成花的形狀,繁盛而團簇。到了宋代,發钗發展得更加地複雜,

鳳龍鶴三位一體,奢華高貴。

這在封建社會,是絕對的身份證明。

農村大媽戴“慈禧太後”鳳冠去鑒寶,剛上台,專家:趕快摘了它

普通的女孩,僅能以植物和動物的羽毛作為配飾。

明代的龍鳳頭冠已被簡化地稱為“鳳冠”,在明代“鳳冠”又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重大的變化發生,鳳冠被賦予了婚慶的意義,

有了鳳冠出嫁,是風風光光的出嫁。

是以各朝各代的鳳冠都有不同,但總體而言是一種複雜化的變化,并且他一直是一種地位的象征,

但随着生産水準的發展,普通人漸漸地也能佩戴鳳冠。

這不僅是鳳冠進化的曆程,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發展,這種發展趨向于先進和包容。其實毫無疑問

,大媽所佩戴的是赝品。

大媽頗受打擊,為了購買這枚“鳳冠”大媽拿出了不少家底,甚至相信了騙子的話,認為這是慈禧太後的。

沒想到,常年悉心保護的“鳳冠”居然是假的。

農村大媽戴“慈禧太後”鳳冠去鑒寶,剛上台,專家:趕快摘了它

如果不了解某文物,就不要輕易地購買,相關知識的匮乏會導緻很容易被騙。關于文化收藏,不應該僅僅是投機的心理,而更多地應該是對文物本身的欣賞以及對它的文化的了解。

我們應該對文物保持敬畏之心,認真地探查文物的每一處細節,因為其中蘊含着民族的智慧。

宋代的吳文英的《過秦樓·黃鐘商芙蓉》裡寫道

:“香籠麝水,膩漲紅波,一鏡萬妝争妒。”

那些華美的裝飾,美麗的容顔,驚豔了整個時光。雖然鳳冠已經退出了曆史的舞台,但它身上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和它絕美的外觀,都在曆史上留下了華美的一筆,更是展現了中華文化對于美的造詣。

參考資料:

《骢馬》

《過秦樓·黃鐘商芙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