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故事|古韻彈出五環調——中國“非遺人”的冬奧情

年畫娃娃踏雪橇,紙鸢熠熠冰壺飄。葫蘆送上健兒福,古韻彈出五環調。

當北京冬奧會在華夏大地啟幕,源自世界的冬奧元素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發生了熱烈的交融與碰撞,年畫娃娃等中國傳統形象“穿越”幾個世紀走進冰雪賽場。

楊柳青木版年畫、“風筝魏”傳統風筝、“葫蘆廬”工藝葫蘆……中國“非遺人”創新古老技藝,以古法新方、古韻新調記錄這次冬奧盛會,向世界傳遞全新的祝福。

中國故事|古韻彈出五環調——中國“非遺人”的冬奧情

海報制作:方金洋

年畫娃娃踏雪橇

春節假期,天津楊柳青畫社内,傳承人高筵還在對他的新作進行最後打磨。仔細看,他筆下的年畫娃娃懷裡并沒有抱着大魚,而是腳踏雪橇或冰鞋,急速滑翔。

“冬奧會是國家重要的曆史時刻,年畫傳承人有義務去記錄它、展現它,我的作品融入了單闆滑雪、高山滑雪和冰壺運動,用古老年畫繪就嶄新畫卷,表達對冬奧的情感。”高筵說。

楊柳青木版年畫興于明、盛于清,已傳承了400多年,被譽為民間的“百科全書”,具有記錄曆史的功能性,在風格統一的前提下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年畫傳統的吉祥元素要留下來,娃娃造型要稍做改良,再融入冬奧元素。”創作《喜迎冬奧》時,楊柳青年畫傳承人王豔頗費了一番心思。畫中的兩個娃娃依舊胖胖的,但面龐明顯多了幾分俊俏,他們身着紅黃厚襖,其中一個還伸手做了“勝利”的手勢。

中國故事|古韻彈出五環調——中國“非遺人”的冬奧情

天津楊柳青畫社的青年傳承人團隊成員在創作冬奧主題年畫。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為獻禮冬奧,天津楊柳青畫社的6名“80後”傳承人組成團隊,從2021年底開始天天泡在畫室潛心研究,時而歡聲笑語,時而激烈争論,目前已創作6幅冬奧主題年畫作品。

為快速修改和調整作品,畫社此次還使用了技術手段,傳承人何舒然負責主攻電腦制圖。“運用電腦制圖、噴繪列印等手段,可以将自己的每一稿設計想法做出來,大家一起看看,随時調整。”

構圖确定後,在真正制作年畫時,這群年輕人卻又“慢”了起來,恪守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勾”“刻”“印”“繪”“裱”五道工序。“隻有堅守這個傳統技藝,楊柳青年畫才能代代相傳。”高筵說。

北京冬奧會時逢寒假,畫社還特意為孩子們準備了興趣彩繪活動,教孩子們用年畫的方法描繪熊貓、滑闆、雪橇等冬奧元素。“在親筆勾畫楊柳青年畫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更加了解冬奧文化和冰雪運動,古老年畫的内涵和技藝也走向了更多人。”傳承人張凱說。

中國故事|古韻彈出五環調——中國“非遺人”的冬奧情

紙鸢熠熠冰壺飄

喜愛冰雪運動的魏博文把這項愛好融入了自己的工作——做風筝。作為“風筝魏”第五代傳人,27歲的他正和父親一起創新制作冬奧主題風筝。在他們工作室所在的天津老城廂附近、鼓樓前的廣場上,每當他試驗放飛自己的新作品,總有在一旁玩耍的小孩子大喊:“快看,風筝上有冰壺和雪橇!”

雖然滑雪是從高山向下俯沖,放風筝是從地面向天空上升,但在魏博文看來,兩者帶給他的快樂有很多相通之處。“運動員如果沒有超出常人的堅持和毅力,就站不上領獎台;而我們的傳統技藝如果沒有苦心堅守和不怕‘無人來嗅’的信念,也傳不下去。”魏博文說。

天津“風筝魏”制作技藝已有160餘年曆史,創始人為生活在清末民初的魏元泰。在那之前的中國風筝,以硬翅為主,造型簡單。魏元泰對此進行了創新,将木匠使用的榫卯結構運用到風筝的骨架中,使風筝可以折疊,一尺多長的風筝,折疊後可放在一個小信封裡,便于收藏和攜帶,“風筝魏”也是以在業内名聲大噪。

中國故事|古韻彈出五環調——中國“非遺人”的冬奧情

“風筝魏”傳承人魏國秋在制作風筝骨架。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1915年,魏元泰的11件作品走出國門,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2008年,天津風筝魏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續寫新時代非遺故事。

“我們現在做的是瓦式風筝,采用傳統制作技藝,但對材質進行創新,極輕,一個風筝才10克左右。”魏博文的父親、“風筝魏”第四代傳人魏國秋說,他也很喜歡做冬奧主題的風筝,但與兒子喜愛冰雪運動不同,他更想表達一種由衷的自豪感。

“中國舉辦了兩屆奧運會,一屆夏季、一屆冬季,這多讓人驕傲啊!我想把奧運元素融進傳統風筝裡,給奧運健兒們加油,也讓更多人了解傳統風筝技藝。”魏國秋說。

“風筝選材很重要,四川的毛竹,韌性軟硬适中,福建的絲絹,輕薄且便于後續繪畫設計。”說話間,魏國秋用尖銳的刀将竹條劈成細條,均勻地塗抹上白膠,再覆上絲絹,“做風筝其實不難,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嘗試做一個冬奧主題風筝。”

葫蘆送上健兒福

2022年新年伊始,“葫蘆匠人”趙偉把自己的作品、一個名為“為北京冬奧喝彩”的葫蘆,正式捐贈給張家口市崇禮區的華僑冰雪博物館收藏。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和張家口,我想通過我們的技藝,為奧運健兒送去祝福,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非遺走向世界。”天津葫蘆制作技藝傳承人趙偉說。

葫蘆諧音“福祿”,中國古人認為它可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于是,一個個葫蘆便在匠人手中變身精美的藝術品。天津葫蘆制作技藝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國故事|古韻彈出五環調——中國“非遺人”的冬奧情

趙偉在工坊内進行葫蘆烙畫創作。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在天津“葫蘆廬”工作坊内,擺放着幾千隻形态各異的葫蘆,讓人像是置身于秋日的田間,牆上還挂滿了制作葫蘆所需要的工具。

為迎接北京冬奧會,年過五旬的趙偉幾個月前就和徒弟開始構思、電腦繪圖,用烙畫手法在葫蘆上展現冬奧元素。“葫蘆烙畫溫度要适中,根據畫面顔色深淺調節溫度,溫度低了烙不上,高了會破壞葫蘆的表面。”趙偉說,以前在葫蘆上烙畫通常用燒香的方法,溫度不好控制,現在有了電烙筆,溫度好控制了,葫蘆上的線條也更加清晰了。

中國故事|古韻彈出五環調——中國“非遺人”的冬奧情

除了烙畫,葫蘆工藝品還有很多難度較高的技藝,比如“範制葫蘆”——将幼年的葫蘆放入刻有花紋圖案的模具(稱作“範”)當中,随着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模具的空間,待取出時,模具的圖文便在葫蘆上顯示出來。

“長不滿的葫蘆會縮在模具一角,但長得太大又會炸模。能有一個滿範且花紋清晰的葫蘆,這一年的功夫才算是沒白費。”雖然經常面臨失敗,但趙偉一直堅持做範制葫蘆。

“一個好葫蘆長成不易,運動健兒日複一日訓練、在賽場上摘金奪銀就更不易了,我們非遺人用傳統手藝做冬奧葫蘆,就是想給他們加油打氣!”趙偉說。

來源: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