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館論壇】保用并重 盤活紅色資源

作者:蘭州八辦紀念館

來源: 求是網 作者:田興玲

(作者: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研究館員、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副館長)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是《求是》雜志近日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文章節錄了習近平總書記自2012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間在地方考察調研時講話中的有關内容,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定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筆者身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四川省黨員教育示範基地,結合實際工作,就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談談幾點感受。

統籌規劃 保護好紅色資源

紅色資源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曆程和感人事迹,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公德心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紅色資源的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文博工作者一生執着的堅守,不斷鑽研進取。幹一行,愛一行,更要精一行。要對紅色資源統籌規劃,從檔案建立入手,高度重視并全面深入紅色資源的保護研究,積極推進紅色資源的保護工作。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需摸底清查,建立紅色資源檔案庫。不同材質文物的病害程度存在明顯差異,且相同材質文物也會因材料成分、制作工藝以及所處環境的不同而顯現出腐蝕程度的差異性。應在充分調查文物病害的基礎上,針對紅色資源的類别、級别、材質、病害類型、病害程度、保護需求等建立數字化紅色資源庫。加強資源共享,将革命文物檔案層層上報,以便于形成全國性的革命文物儲存檔案,此舉也利于全國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統籌安排。同時也可以開展館際交流,互通有無。

【紅館論壇】保用并重 盤活紅色資源

圖為1933年川陝蘇區《勞動法令(草案)》石刻文獻(一級文物)。攝/沈道全

精深鑽研,全面研究。要深度挖掘文物的核心,筆者建議從以下重點研究領域入手,開展紅色資源的研究。一是開展革命文物的儲存現狀調查、預防性保護研究,以及紅色資源保護的材料和技術研究,盡可能形成保護标準和規範,為後續編制保護規劃、保護項目啟動和提升革命文物保護水準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紅色資源保護相關的理論基礎研究,探讨紅色資源整合、統籌規劃和整體保護議題,進而發揮紅色文物服務大局、資政育人和推動發展的獨特作用;三是紅色資源保護實踐的比較與實證研究,通過不同保護實踐的對比和實證研究,篩選出具有良好保護經驗和保護模式的案例,以此為鑒向全國推廣,以形成全國普适性經驗和地方性經驗;四是數字化和科技賦能研究,以實作文物資訊共享為目的,以紅色文物資源數字化為基礎,引入現代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手段,發揮數字化應用資訊系統建設的紐帶作用,統一建構和完善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體系,推進紅色文物資料資源庫的開發共享;五是依據新時代紅色文物工作的重點工程、重點任務,深入研究紅色文物保護體制機制創新的要素組合,以形成促進紅色文物保護重大工程實施和紅色文物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體系;六是黨建引領紅色資源文物保護制度創新研究,努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群組織優勢轉化為促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全面發展的強大力量,實作思想引領、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三路徑的有機結合。在深入開展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保護需求,統籌安排、積極推進紅色資源的保護力度。以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2021年的保護工作為例,先後開展了對未登記館藏字畫進行分類、編号、拍照,補充和完善了館藏數字化檔案;将川陝蘇區将帥碑林紀念館館藏文物1萬餘件(套)文物和部分資料由臨時庫房轉運至标準化設施庫房,優化了文物儲存環境;申報了紅色石刻文物保護課題、全國中小博物館展覽調研課題、紅色文物保護規劃研究的課題等;以項目為抓手,申報了全國紅色基因庫項目,實施開展館藏紅軍石刻文物保護修複項目,夯實了保護基礎。

合理開發 利用好紅色資源

跟進時代步伐,更新策展理念,打造展覽精品。在充分提煉文物和舊址的内涵和時代價值的基礎上,重視曆史照片的運用,對舊址的原狀陳列進行不斷豐富提升,注重展覽傳播的政策。充分把握展覽的主題及展品之間的内在關系,圍繞展覽主題,通過曆史細節的展示,使文字叙事、圖檔叙事和文物叙事融為一體。以“情感”為紐帶,使展覽成為策展人與觀衆溝通、對話的媒介。引入新媒體技術,增加展覽品質增強展陳互動性,擴充叙事空間,提升遊客的體驗感、融入感、代入感,使其在升華紀念情緒的同時,進入人、物、精神合一的境界。以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今年舉辦的展覽為例,春節期間推出的《煥彩中國年——綿竹年畫迎新春》展覽,讓觀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滋養,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守正創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月份策劃完成的線上展覽《戰“疫”長歌——巴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探索了在後疫情時代臨時展覽傳播的新形式,結合線下展覽,擴寬了文物的展示傳播途徑。3月8日推出的《“永遠的女紅軍”—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紀念展》,彰顯了女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5月份推出的《光輝曆程——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大會主題展》,在建黨百年華誕之際,用圖文并茂、以點帶面的方式,系統地展現了100年來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實作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光輝曆程。

【紅館論壇】保用并重 盤活紅色資源

圖為線上展覽“戰疫長歌”的入場畫面。供圖/宗會娟

深挖文物核心,結合地方特色,開發紅色文創。紅色文創不僅僅是物質性的商品,還是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觀賞性、實用性、藝術性融為一體的産物,一方面可以傳承并發揚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深度解析紅色文化核心,有效提取紅色文化元素,使其具備美感和藝術氣息,才能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因其承載着商品的屬性,使用價值成為衡量産品品質和檔次的重要名額。而其文化屬性要求文創用形感人,用意共鳴,其承載的革命精神代表着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局觀,要求文創能以文化+創意的方法賦予紅色文創新的價值,可以展現出設計感和曆史感。是以,要開發合乎新時代價值體系又極具地方特色且富含創意的紅色文創。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制作産品,組建開發團隊,借用新媒體,推出新的營銷方式,結合文化旅遊,打開文創的市場。

堅持保用同步、保用并舉,将文旅融合開發,統籌協調,全面推進。堅持優勢互補,實作互利共赢。由黨建教育引領,深入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提升黨性教育基地的服務水準,高度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充分利用紅色文物資源,激活紅色資源。在尊重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律及客觀差異的前提下,找準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切入口,因地制宜地推進文旅融合。通過對紅色資源背後故事挖掘出來的内涵資訊,指派到展覽、文創、黨建教育和新媒體宣傳中,融入到紅色旅遊中,力圖讓紅色旅遊做到“有物可看、有事可說、有史可依、有理可循”,讓紅色文化資源強有力地支撐紅色旅遊的發展。

【紅館論壇】保用并重 盤活紅色資源

圖為川陝革命根據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攝/田興玲

推陳出新,加大宣傳廣度和深度。組建多媒體互動式傳播、網絡互動傳播和移動傳播的新媒體傳播鍊,突破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單向直線傳播的傳統結構,發揮多級傳播效力,擴大資訊傳播範圍,吸納閱聽人的意願,形成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傳播的新趨勢。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近期通過微信公衆号、抖音、微網誌、網站等有序推進新媒體宣傳工作,圍繞國家、四川省、巴中市及館内的重要活動大力宣傳并同步更新資訊。例如,邀請50餘人參與宣講《紅色故事彙》,完成了100場宣講頌黨恩活動,制作了《鐵紀的光芒》、《巾帼四川》、《響網巴中,學黨史講川陝》等口碑優良的作品,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将紅色資源充分利用,通過宣傳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

【紅館論壇】保用并重 盤活紅色資源

圖為川陝蘇區将帥碑林紀念館黨史教育。攝/周璇

紅色資源屬于過去,更屬于當下與未來。新時代的文博從業者要勇擔使命,對紅色資源保用并重,讓紅色文化資源煥發時代生機,予以群眾以文化的熏陶和曆史的感召,讓人民堅定文化自信,昂首奮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