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唉,人到中年你我無處安放的鄉愁啊

作者:葦眉兒
唉,人到中年你我無處安放的鄉愁啊

唉,人到中年你我無處安放的鄉愁啊

——讀《子弟》

文/葦眉兒

小時候的我,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長大。多年後,我回到故鄉,站在原來老屋的地方,望着草木叢生的斷壁殘垣,心中生出無限的凄涼和感慨:故鄉啊,故鄉就在眼前,可是我卻尋不到童年故鄉的那份熟稔和親切,熟悉的老屋坍塌不見了,親切的相鄰早已搬離去了異鄉,兒時的玩伴不見蹤影鄉音難覓……

閱讀潘一擲的《子弟》,我在書中俨然重制了重返故鄉的感覺和思緒。雖然我并不是廠礦子弟中的一員,但那種對故鄉懷念思舊的感覺大同小異。我開始懷念我的童年我的故鄉我的左鄰右舍,但我卻發現已無處懷念,悲哀就在于此,可怕的正是無處懷念,沒法子也沒地兒安放這份濃濃的思鄉情,因為一切都不見蹤影,一切都煙消雲散,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事事休。

唉!

唉,人到中年你我無處安放的鄉愁啊

懷舊小說《子弟》,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的廣闊背景下,描繪廠礦子弟一代人的吃喝拉撒油鹽醬醋茶,曆經北方——中原——南方這樣輾轉的人生軌迹,一一見證廠礦的興盛發達、穩定發展再到衰退消亡的程序。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肯停歇,但是很多東西、很多事物、很多記憶都随着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去,淡去……時代在變遷,社會正發展,故鄉在一天天日新月異,我們,我們,我們漸漸失去了曾經的故鄉,成為被故鄉遺忘的外鄉人。

“沒頭腦”小滿、“不高興”夏雷、漂亮女生嚴曉丹、水桶魏得羅、潮人莊哥、優秀的孟歌、王東東……昔日整天打打殺殺吵吵鬧鬧的小夥伴,轉眼間各奔前程,工廠也在經濟轉型中走了下坡路,諸如下崗、打工、再就業等詞兒也日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那些讓人臉紅又躁動不安的八卦故事,那些小夥伴之間的純潔友誼,那些礦工子弟莫名的優越感和超級自信,都在故鄉日複一日的衰敗和消亡中次第消失、遺忘。當曾經熟悉的一切不複存在,當鄉音難覓,當故鄉成為記憶中一幀烙在心上的風景畫,一切都覆水難收、轟然倒塌。

長大後的你我他,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但心中永遠都映刻着故鄉那個紅太陽和那輪明月。目前路坎坷未來迷茫的那一刻,想想故鄉,以及與故鄉有關的人、事、景、物,心中就有某一處變得很柔軟、很柔軟,故鄉早已滲入血脈進入骨髓,拌和着懵懂的童年歲月火熱的青春年少,隻可惜人到中年的你我,再也無處安放念想故鄉的那一顆心。于是,怅然若失;于是,失落惆怅;于是,嗟歎蹙眉……腰封上那一句話說得好:“年少離開得多匆忙,後來就思念得多惆怅。”

不得不說,《子弟》作者潘一擲是個有心的人,他在豆瓣組建了“廠礦子弟”小組,讓那些念叨“我是廠礦子弟,但是我卻沒有了故鄉”人的無處安放的鄉愁,終于擁有了心靈的一方天地:大煙囪,紅磚樓,自給自足火紅的廠礦生活……這些已成為塵封曆史的一切,再次鮮活和延展,重新煥發嶄新的生命力,你我雖無處懷念,但是幸好還有一些東西、物件、故事等來印證、诠釋和延續。要知道忘記故鄉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被故鄉遺忘,幸好我們還殘存這樣的某一些記憶。

唉,人到中年的你我雖已無處懷念,但這份思鄉情滲透入骨髓,就像潘一擲在《子弟》中将那段不可複制的鄉愁再次呈現書中的字裡行間:有一種故鄉,叫我們廠;有一種鄉愁,叫礦工子弟。

謹以此懷念我們已逝的故鄉。

唉,人到中年你我無處安放的鄉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