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作者:閩南網

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中國之最

世界上第一座采用“睡木沉基”法建造的橋梁

位置

橫跨于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交界的水域上

特點

在泥灘上将椿木平列分層交叉,然後壘壓上大石條,進而奠定橋墩基礎

看視訊,賞安平橋風采。

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古橋與霞光,構成美妙畫卷。

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聽潮樓曆史悠久

安平橋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裡的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交界的水域上,這裡是泉州與其南側的漳州、廣州等地區聯系的要道。因橋長五華裡,俗稱“五裡橋”,為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它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建成于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橋是泉州與國家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的陸運節點,展現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的發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既展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又反映了海洋貿易給泉州社會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财富積累。

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橋墩之間橫架巨型石闆

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橋墩結實堅固

安平橋橋體為東西走向,條石鋪就,兩側護以花崗岩欄杆。《安海志》援引《清源舊志》稱:“其長八百十有一丈,廣一丈四尺,疏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為記,榜曰‘安平橋’。”據泉州市文博研究員黃真真介紹,安平橋共有石砌橋墩360座,有長方形、單尖船形、雙尖船形等式樣。橋墩之間橫架巨型石闆作為橋面,每條石闆長5—11米,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橋。長久以來,安平橋這一偉大的橋梁工程為群眾所稱贊,以“卧龍”“巨虹”等壯麗稱号閃耀于志書、文獻、詩賦之中。

安平橋比泉州洛陽橋的建造遲85年,橋卻比洛陽橋長得多。它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經驗,同屬于“長橋淺基”的梁架式石橋,但又不照搬其經驗。安平橋的橋墩基礎,不但采用以往普遍使用的“打樁基”,而且還采取更為科學的“睡木沉基”法,也叫卧椿沉基。這是繼洛陽橋的筏形基礎後又一可貴的創造。由于安平橋建造時,港道水深泥爛,抛石容易陷下散落,浪費大量石材,于是聰明的泉州人想出了卧椿來鞏固基礎的辦法。具體的做法就是在泥灘上将椿木平列分層交叉,然後壘壓上大石條,随石條的加高,重量不斷增大,木頭排便漸漸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層,進而奠定橋墩的基礎。“睡木沉基”法既簡便,又省工省料,這是泉州人民在大量橋梁建造實踐中積累、發展出來的先進技術。“睡木沉基”可使橋墩建在堅實的基礎上,增強橋墩的堅固性。

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安平橋橋體為東西走向,橋面為石闆鋪就。

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橋上石像曆經風雨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數百年間,歐洲橋梁建造技術發展緩慢。1185年修建的法國阿維尼翁橋,算是中世紀歐洲橋梁建築的傑作,也是自古羅馬以後歐洲最具突破性的大型石拱橋。阿維尼翁橋位于法國東南部城市阿維尼翁,大橋橫跨羅納河,共開有22孔,全長約900米。然而,1668年羅納河洪水泛濫,阿維尼翁橋大部分橋孔被沖毀,之後再沒有重建。從曆史來看,阿維尼翁橋是毀于橋基不夠穩固,當然它的建造者那時也根本不懂泉州安平橋所使用的“睡木沉基”法。如果阿維尼翁橋在建造時運用了“睡木沉基”法,會不會就能屹立至今呢?這樣的疑問恐怕永遠不會有答案。當下的阿維尼翁橋是一座僅餘4孔的斷橋,亦是一處重要的曆史文化遺迹。

□記者 吳拏雲/文 陳英傑/圖

來源:閩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