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監獄,有着這樣一群人用永不言棄的精神,在高牆電網内诠釋“奇迹”。他們的堅持,他們的不懈,讓“希望”穿透陰霾,帶領着一個個迷失的靈魂駛向新生的彼岸。
152次談話
“我就打了一拳,加刑我認,憑什麼把我之前努力改造得到的減刑取消,幹脆讓我死了算了!”本來快刑滿釋放的李某被一紙宣判再次打入深淵,失去了改造的動力,甚至有輕生的想法。

減刑取消,從頭來過,怎麼重燃改造希望?多次談話雖收效甚微,但閩西監獄二監區五分監區分監區長鄧琪卻堅持保持每天兩次談話,雷打不動,“如果連我們都放棄了他,那他的人生就真的完了,在我這,一個掉隊的罪犯都不可以有。”
認真研究李某的經曆,針對性展開攻堅轉化,安排李某的老鄉照顧李某,防止其輕生,同時讓李某的家屬通過書信、電話,鼓勵李某好好改造,給他重生的希望,鄧琪自己則堅持對其教育引導。
一個月不行就兩個月,一年不行就兩年,其他罪犯的關心、民警的關懷、家屬的囑托,如同冬日裡的暖陽,漸漸地融化了李某心底的堅冰。那天,鄧琪又一次拿出個别談話記錄本,記錄下他與李某的第152次談話内容——警官,我想開了,我要重新開始,早日減刑和家人團聚。
“不能放棄,要不厭其煩地教育,總有一天,他們會改變的。”從警十五年,鄧琪用行動踐行永不放棄的承諾,用熱愛成就屬于監獄人民警察的人生價值。
一定會有突破口
罪重刑長的唐某锒铛入獄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把入獄的原因歸結為運氣不好,常流露消極改造的言行,還慫恿其他罪犯和自己一起抗改。
在社會上闖蕩多年的他,慣于我行我素,根本不把民警的教育當回事。廈門監獄三監區九分監區民警多次輪番找唐某談話教育收效甚微,“一定會有突破口,我們再找找。”
民警了解到,唐某自幼在北京長大,對家鄉有很深的感情。一次親情電話中,唐某雙眼發亮,認真傾聽着妻子講述關于舉辦冬奧會期間北京發生的變化。
“突破口來了!”趁熱打鐵,民警再次找唐某深入談話,“聽到妻子講述冬奧會的消息,心裡又激動,又想家,還想了解冬奧會的一切,卻身處高牆。”“你可以以實際行動為奧運健兒加油,總比在這怨天尤人強。”願意開口,這對于民警來講,已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2月4日,分監區民警組織罪犯收看冬奧會開幕式,當冬奧會主火炬點燃的那一刻,唐某情不自禁地使勁鼓掌。之後,民警還講述了許多奧運故事,讓大家了解奧運有關的黑科技,感受祖國的日益強大。
次日,唐某主動找民警談話,希望能多觀看一些冬奧會比賽。“每次看冬奧會,都能感受到家人的心和我在一起,要是我當初沒有犯錯就好了!”他一改往日消極的态度,每日休息時就第一時間收看冬奧會的相關資訊,生怕錯過精彩瞬間,還積極參加分監區組織的冬奧會知識競賽,并憑借着自己近期了解的冬奧會知識,在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愛好是關鍵
三年前還在千裡之外服刑的罪犯鄧某被調到了廈門監獄二十三分監區後,新的生活環境,新的監管改造環境……給他造成了困擾,出現諸多不适應。
民警了解到鄧某的情況後,鼓勵他利用自身特長積極參加文藝活動,并帶領他利用休息時間進行音樂創作、吉它彈唱,使鄧某克服了恐懼和無助,慢慢适應了新的生活。
光陰荏苒,鄧某入隊三年後,監舍走廊時常響起悠揚的吉它聲,引得其他罪犯駐足旁聽,獲得陣陣掌聲。
另一邊,漳州監獄罪犯林某因身體殘疾,不愛與人打交道,平時少言寡語,情緒低落。民警經了解,得知林某酷愛體育,從小喜歡足球,一有空閑時間就看體育節目。于是決定充分利用冬奧會、女足亞洲杯為切入點,組織其他與之關系較好的罪犯幫助和開導林某,與其一起看球、看比賽,撫慰其焦慮不安的煩躁情緒。
此外,民警通過與林某聊中國女足在0:2比分落後的情況下,永不放棄、奮力拼搏的精神,幫助他樹立信心。“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坎坎坷坷,隻要永不放棄,一切都會有希望,哪裡跌倒,就要勇敢爬起來,而不是一蹶不振,隻要努力改造,未來可以期待,不要盲目悲觀。”
通過一系列的精準施教,林某表示:“漫長的刑期和改造壓力原本讓我失去了信心,但是民警耐心的教誨,用女足、奧運精神作例子,讓我看到了希望。”
親情,是她們最渴望的
“我沒有家庭。”當民警問及家庭情況時,女子監獄罪犯劉某淡漠地說。入監十多天裡,她從不主動開口與他人溝通,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這讓民警黃曉豔“盯”上了她——反複翻閱劉某的卷宗檔案,細緻入微地觀察她的一言一行,從劉某的學習經曆和職業入手,多次與其談心談話。
一次“零極限”團輔活動,打開了劉某的心結。活動中,劉某和往常一樣,沒有和任何人互動,隻是聽着民警的引導,但随着越來越多的罪犯述說着自己的故事,一言不發躲在一旁的劉某,默默擦拭着臉上的淚水。
“因為父母重男輕女,我從小被寄養在姨媽家,雖然時間不長,但我一直怨着父母,認為是他們沒有給我好的生活學習條件,甚至将犯罪也歸咎于他們,我還想過自殺,想用自己的死亡讓他們後悔……”活動後,劉某找到了黃曉豔,緩緩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看着劉某宣洩出了心中的不良情緒,黃曉豔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悅,但她依舊不動聲色,耐心地引導劉某:“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漫長的一生中,學會自我成長,發現自我價值……”她鼓勵劉某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繼續學習傳統文化,積極幫助教育程度低的新犯,激發她潛在的努力向上的動力。
“警官,我的家人都不理我了,我活着有什麼意義!”女子監獄罪犯何某是監區有名的“硬石頭”,行為表現自我散漫,對民警的管理不理不睬。
原來,何某的父親認為女兒犯罪令家族蒙羞,何某入監後從未與其聯系,甚至不允許家人提何某的名字。父親的态度成為了何某的“心結”,讓她無法敞開心扉,全身心投入到改造中,民警決定幫助這對父女解開“心結”。
通過親情電話,民警聯系上了何母,但隻要何父在家,她總是支支吾吾,無法有效溝通。左右為難的何母甚至請求民警不要再給家裡打電話了。遲遲無法聯系上父親,何某的情緒更加低落。
可民警們從來沒有放棄何某,通過心理輔導、個别教育等教育手段,引導她通過努力,讓家人看到自己的改變以獲得家人的肯定。民警運用藝術矯治的手段,引導何某将自己的心聲譜成曲寫成歌寄給家人,讓家人看到自己的真心和悔意。
“當寂寞在我心中浮現,總想起父母的臉,高牆割不斷思念,對彼此的深深牽挂,很想說聲抱歉……”一封封家書,一首首原創歌曲,一次次親情電話……父親看到了女兒點點滴滴的進步,冰封的心漸漸解除封鎖,多次讓何母轉達讓何某踏踏實實改造的資訊,還悄悄為女兒繳納了罰金。
何某知道父親開始接納自己後,流下了淚水。憑借努力,何某先後獲得了4次減刑,在刑滿釋放銜接電話中,何父告訴民警:“我一直在等女兒回家!”
一座高牆,四角天空。在單調、封閉的大牆内,監獄民警們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罪犯,他們有着各種各樣的心結雜症,教育改造工作複雜而艱巨,但民警始終堅守在崗位上,“永不放棄”地做這群迷失心靈的“擺渡人”。
(福建監獄融媒體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