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員體系的黏性設計

會員體系的黏性設計

積分商城在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積分商城常用來維持客戶關系,促進消費。一個有黏性的積分會員體系,核心是會員權益,即會員獲得的價值。

隻有會員獲得了預期的價值,才會産生“歸屬感”,成為産品的忠實使用者。

那麼該如何合理地設計會員權益呢,從3個方面思考:

1、會員體系搭建的目标是什麼:增加收入,活躍使用者,提高使用者粘性?

2、我有什麼資源:我能給客戶的利益是什麼?

3、客戶想要什麼:客戶想要什麼,他們願意持續掏錢嗎?

會員體系僅設計會員權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豐富的會員權益,僅僅是邀請顧客成為會員的手段,要留住顧客就要通過完整的會員體系設計,讓顧客真正成為留存使用者、持續消費。

留存階段的會員體系設計包括權益内容的設計和後續價值的挖掘。

價值挖掘的重點在于會員價值最大化,展現在兩個層面:

1.持續消費

2.介紹新人

留存階段的會員體系設計,可以重點針對這兩方面,設計黏性機制以達到預期成果:

1.“吸引會員不斷通路産品”的黏性機制

2.“吸引會員多付錢”增單機制

3.“老帶新”的裂變機制

會員體系的黏性設計
會員體系的黏性設計

一、吸引會員不斷通路産品

我們的目标是:顧客成為會員之後,短時間内(如一個月内)多次通路産品。

如果會員權益規則做到了這個目标,就為鎖定顧客消費、減少顧客流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你希望在顧客成為新會員之際就将其鎖定,那麼你應該做的就是在會員體系的後端鍊條設計中,把黏性機制考慮在内。

吸引會員不斷通路産品的黏性機制的設計核心原則是“提頻”,黏性特征是:

1)多次通路産品

對于經營快消品類的産品來說,顧客每天通路無疑是最佳狀态。而其他行業未必需要這樣的頻率。

由此可見,針對産品所屬的行業特征、客戶消費特征去定義多次通路是黏性機制設計的首要任務。

然後才是設計顧客因何而來的問題。

顧客因為什麼通路産品?同樣受行業特征、客戶消費特征影響。最常見的刺激因素是“進入産品可以免費領取的優惠活動”。

服裝店每月推出活動:到店免費領一雙襪子

快餐店推出 “會員日”:每月8日、18日、28日,會員享受“加1元買一送一”的超級優惠。

這些都是激勵會員光顧産品的黏性機制設計

除了免費領取、超級特惠,在服務方面,一些特殊的服務形式也可以讓顧客多次通路産品。

從社交角度,會員俱樂部定期組織線下見面活動同樣可以有效觸動會員通路産品?

按此思路,就能找到适合産品的提高通路頻率的會員黏性機制了。

2)多次使用産品

購買量大的人不一定是你的忠實使用者,但如果一個人特别頻繁地使用你的産品,那麼他就離超級使用者不遠了。

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會員權益機制,增加顧客的使用次數。

教育産品常用的“打卡”

空氣淨化器産品在APP中提醒會員“您已累計淨化空氣XXX小時, 相當于為您輸送了XXXX節複興号車廂的新鮮空氣”。

這些方法都是在鼓勵會員盡可能多地使用産品和服務,強調累積的力量。再配以“我正在某條道路上變得越來越好,還是以打敗了99%的同類人”這樣的雞湯,達到圓滿。

這杯雞湯我幹了,你随意噢!

會員體系的黏性設計
會員體系的黏性設計

二、吸引會員多付錢

會員深度低價格商品,再決定是否繼續進行高價格消費。這是低價引流到高價消費的營運邏輯。

另一個思路,設計升單機制時,可以将主要目标鎖定在提升金額,以此反推,哪些權益規則或福利是可以刺激會員提升客單價的。

1)設計吸引會員多次付錢的商品

吸引會員多付錢,要求會員與産品有極強的依賴性。

如賣汽車的産品,沒法指望會員不斷購買汽車。是以讓顧客多次購買,産品要具備天然高頻屬性

當然,我們也可以設定一些規則,人為增加顧客的購買頻次:

奶粉連鎖産品設計的“多次購買”權益,每周六定期推送3天有效期的産品抵扣券,雖然奶粉還沒喝完,但因為時效限制,也會刺激會員囤貨行為。

瑞幸咖啡為了提頻,給近期有過消費的會員贈送折扣券,有的限3天内有效,有些甚至是當天有效。

這些都是吸引會員多付錢的有效案例。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設計會員明确的消費場景,

賣洗髮乳的産品,明确定義“女士專用”、“男士專用”的購買場景可以增加購買量。

奶粉連鎖産品分年齡段設計購買場景,如中老年、嬰幼兒奶粉也是同樣的目的。

還有些牙刷廠家在包裝和廣告中強調:專家建議三個月進行更換,意思不用說你也懂的。

影響會員消費頻次低的原因有兩個:

1、價格

價格越高,會員購買決策成本越大,消費頻次就會越低,如汽車、房産、保險消費,沒有什麼人成天沒事買車玩的,囤奶粉行為不會演變為囤車行為。

2、産品

産品不屬于易耗品,使用者需求頻次低,會員消費頻次也會低,如羽絨服、電視、冰箱等。

天然低頻産品,提頻設計政策是:拆分。

就是把産品和服務細化,拆解高價産品,分出适合引流、高頻消費的低價格産品。

購房購車一般允許“首付+分期付”的方式

電商平台購買大額商品,也有白條分期的操作

這些都是典型的分拆操作。

2)稀有特權的設計

會員獲得稀有特權會加倍珍惜,特權的使用率也更高。

珠寶産品中,設計會員入會即獲得終身隻有1次機會的“超級”特權,并把超級福利與産品的“鎮店”商品、即高價商品或服務連接配接,

在極短時間内讓會員體驗高品質、高價格産品的機會。

同樣,設計會員每周、每月自動獲得不同主題的消費特權, 用少量稀缺的特權吸引使用者體驗更優質的産品或服務,會員一旦發現更好的東西,欲望和需求層級都會提升。

稀有特權獲得後,要確定時效性,定期可獲得,但不盡快做決定,特權就過期失效。

會員體系的黏性設計
會員體系的黏性設計

三、老帶新的裂變機制

裂變是為了讓會員有帶來新客戶的動力,是用低成本擷取流量的設計。

當會員想獲得更多時、想分享福利時、想做兼職從中獲利時,就是裂變機制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1)想獲得更多

會員每筆消費均可獲得随機金額現金紅包或者優惠券

會員每次消費後,自動獲得微信推送的紅包通知,點選打開領取的時提示:“您有一次紅包翻倍的機會,是否立即參與?

類似這樣的利益機制,會促使一部分會員想擴大受益,參與紅包翻倍或者獎金膨脹的活動。

紅包膨脹活動如果讓會員感覺很簡單,為了讓自己的受益變大,就會有更大的動機做其它主動轉發行為。

2)分享福利

與人分享是另外一種裂變動機。

如果會員基于自己的身份,獲得了一些别人無法擁有的特權,如:

  • 不用排隊
  • 優先權
  • 折扣

他們就會願意給别人分享自己的這些特權。

星巴克的夥伴券,請朋友喝一杯。

購買瑞幸咖啡後,轉贈電子券給朋友,朋友可以免費喝一杯。

樊登讀書的“禮品卡”,老使用者可以轉贈不同活動主題讀書卡給朋友。

這些裂變機制,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會員自己不獲益,單純分享福利,還有就是結合第一類裂變,自己獲益同時把好東西分享給朋友。

3)做兼職獲利

做兼職獲利的本質差別在于使用者以經營者身份創造商業利潤。

如微商:他們努力開拓自己的社交關系,銷售由品牌方提供的産品和服務,獲得報酬。

目前社會這是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兼具會員和經營者兩重身份,所有的裂變行為都是主動為之,目的是讓自己獲利。

在會員體系内增加商業規則,供願意以經營身份推廣獲得商業回報的會員成為産品推廣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