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作者:韶溪漁夫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福建十大曆史名人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号亨九,泉州南安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曾任陝西布政使參政,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事中屢立戰功,升為陝西三邊總督。崇祯年間,轉任薊遼總督,負責東北邊防,防衛清軍,成為明朝的中流砥柱。在決定明清存亡的松錦會戰中,明軍大敗,洪承疇被俘後降清。他積極為大清帝國出謀劃策,率領清軍南北征戰,成為清朝的開國元勳。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緩和民族沖突、促使清朝統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閩南名勝——南安九日山

一、出生貧寒,連捷登科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疇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良山村霞美一戶貧民家庭。南安英都人傑地靈,明清兩代洪姓共出了進士18人,舉人65人,秀才570人。洪承疇童年曾在本村溪益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以“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而被人贊譽。因家境貧寒,11歲辍學在家幫母親做豆腐幹。每日清晨拎豆腐幹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當時,萬曆己酉科舉人洪啟胤在英都水溝館辦村學,聞名鄉裡。洪承疇在叫賣豆腐幹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有時還會幫學子對對子。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南安英都——溪益館

洪承疇的聰明好學,引起先生洪啟胤的關注。他想試試洪承疇的才學,便指着桌上的硯台出對子:硯台長長,能賦詩文百篇。洪承疇看着自己賣剩的豆腐幹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猶似玉印一章。洪啟胤點了點頭又出一對子: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學學李白。洪承疇知道先生既倒過來以豆腐為題,他應以硯台作答,于是就随口讀出:黑硯台,硯台黑,為官鐵骨叮當當包黑。洪啟胤覺得這孩子不僅天資聰慧,而且抱負不凡,就去找洪承疇的父母,勸其将孩子送過來讀書,并答應不收學費。洪承疇就這樣又進了英都水溝學館,成為洪啟胤的得意門生。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泉州開元寺——東西古塔

洪承疇發奮學習,博覽群書。他先後向洪啟胤借閱并研讀了《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十分仰慕漢代韓信、三國時期諸葛亮等儒将,佩服他們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的雄才大略,從小立下治國平天下的宏願,甚得洪啟胤贊賞。他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章中批下"家駒千裡,國石萬鈞"的評語。5年後,洪承疇離開水溝館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23歲的洪承疇赴省城參加鄉試,考中乙卯科第十九名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赴京會試,考中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進士。洪承疇連捷登科,引起不小轟動,得到朝野人士的贊歎!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南安英都——洪氏家廟

二、圍剿義軍,威名遠揚

進士及第後,洪承疇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曆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六年。天啟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學佥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器重。兩年後升遷兩浙承宣布政左參議。天啟七年(1627年),洪承疇升為陝西督糧參政。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陝北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崇祯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挂、苗美率兵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将,驚慌失措。情急之下,時任參政的洪承疇請命領兵出戰。他自幼熟讀兵書,深谙行軍布陣之韬略,牛刀初試,一戰而勝,斬殺農民軍300多人,解了韓城之圍,頓時聲名鵲起,威震四方。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明兵部尚書——洪承疇像

不久,洪承疇升為延綏巡撫,開始領兵征戰,圍剿義軍。當時,朝廷實施"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略,而義軍就撫後朝廷又無力養活隻好遣散,造成許多就撫者降而複叛。李自成、張獻忠就曾多次詐降後再反。洪承疇頗有先見之明,他不僅兇猛圍剿,而且瘋狂殺降。當時被其殘殺的投降義軍多達數萬。崇祯四年(1631年),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因圍剿義軍不力被罷官入獄,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崇祯七年(1634年)12月,被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關中地區的東大門——潼關

崇祯八年(1635年),洪承疇率主力出潼關,在河南信陽大會諸将,大規模圍剿起義軍,将其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之久。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兵散糧絕,無奈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在盩厔(今陝西周至)被洪承疇俘虜後解京磔死。高迎祥餘部走歸李自成,起義軍推舉李自成為第二代闖王。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被洪承疇、孫傳庭擊潰,僅帶殘部17人逃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陷入低潮。洪承疇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明廷上下頌聲大起,洪承疇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洪軍",威名遠揚。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闖王李自成畫像

崇祯十一年(1638年)) 冬季,蟄伏在關外的大清國,趁明廷鎮壓大規模農民起義之機,由睿親王多爾衮率軍繞開山海關,從蒙古經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兵分兩路入關,橫掃河北、山東61個州縣,掠走居民46萬餘人後撤退。崇祯皇帝認為“秦賊剿降将盡”,陝西已經平定。于是急調洪承疇、孫傳庭來京防禦,這給了瀕臨絕境的李自成東山再起的機會。崇祯十二年(1639年),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開倉赈濟饑民,提出"均田免賦"口号,一呼百應,其勢已成燎原不可撲滅了。崇祯的這個戰略誤判,給明朝帶來覆亡的後果。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猛虎出山——氣勢難當

三、松錦會戰,兵敗被俘

洪承疇奉命率軍北上,并于次年出任薊遼總督,負責東北邊防,抵禦清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軍圍困錦州城,守将祖大壽向明廷求救。洪承疇親率吳三桂、馬科等八個總兵、十三萬兵馬前往救援。一場決定明清國運的松錦會戰拉開了序幕。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明軍到達松山與杏山之間。洪承疇主張步步為營,逼近錦州,且戰且守,以守為主。當時,清兵善騎射、長野戰,但缺火器,沒有槍炮,攻堅能力差;而明軍士氣低落,但擁有火器,憑借堅固城池,以逸待勞、等待機會的确是上策。而生性急躁多疑的崇祯皇帝卻要求速戰速決,并由兵部尚書陳新甲派員前來督戰。洪承疇被迫進軍,與清軍決戰于松山、錦州地區。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清太宗——皇太極像

皇太極秘密派兵突襲塔山,奪取明軍屯積的糧草,造成明軍糧草不濟,軍心渙散。洪承疇隻好進逼清營,主動挑戰清軍。而清軍卻堅守不動,避而不戰。洪承疇無奈隻好趁夜親率明軍劫營,卻誤中清軍埋伏,損兵折将達五萬餘人。各路人馬突圍逃跑,總兵吳三桂等逃入杏山 ,總兵馬科等奔入塔山。洪承疇突圍未成,困守在距錦州十八裡外的松山城。清軍圍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消耗殆盡。崇祯十五年二月(1642年),松山副将夏承德願拿兒子做人質約降。三月,清軍與叛将裡應外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錦州守将祖大壽立即開城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甯防線土崩瓦解。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古城錦州

松錦會戰前後經曆了兩年,以明軍慘敗而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甯遠由吳三桂帶領三萬殘軍退守。此役是明清雙方關鍵的戰役,此後明朝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可以說,松錦會戰導緻了一個王朝的滅亡和另一個王朝的新生。由于在松山兵敗被俘的将領大都拒降被殺,崇祯皇帝誤認為洪承疇已經為國殉難,他在都門之外設立祭壇,還親寫祭文曰"又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猶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氣化為長虹"。而洪承疇卻被押至清朝國都盛京,囚禁在太廟。皇太極接受素有智多星之稱的漢人謀士範文程的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盛京故宮——太廟

但洪承疇卻“延頸承刀。始終不屈”。皇太極仍不放棄,命範文程前往勸降。洪承疇大肆咆哮,痛罵範文程是漢奸。而範文程卻百般忍耐,再也不提招降之事,隻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梁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屢拂拭之"。範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他回奏皇太極:"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噓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的貂裘,說"先生得無寒乎",披在洪承疇的身上,洪承疇卻閉目靜坐,一言不發。此後,洪承疇絕食數日,仍拒不肯降。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無計可施。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盛京故宮——大政殿

四、莊妃勸降,以柔克剛

一日,皇太極莅臨永福宮。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本名布木布泰,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冰肌玉骨,美豔絕倫,堪稱滿洲第一美女,是皇太極最為寵愛妃子。莊妃見皇太極悶悶不樂,驚問何事。皇太極說為洪承疇之事。莊妃問“這洪承疇有什麼能耐?國主這般器重他,還不識好歹,幹脆一刀成全他算了”。皇太極打斷她的話說“愛妃有所不知!洪承疇乃是中原名士,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治國安邦無所不精,攻城略地無所不能。如能得到這樣人才,我軍南下中原成就大業指日可待”。莊妃聽得認真,想得細緻。她微笑着問皇太極:“國主用過美人計嗎?英雄難過美人關,難道洪承疇會例外嗎?”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冰肌玉骨——美豔絕倫

皇太極輕輕一笑地說“試過了。我選了十個滿洲最漂亮的美女每天輪流去陪他。他就是一個不碰,一個不玩。還被他嘲笑挖苦了一番”。莊妃聽後有點動氣,這不是對我滿洲美女的侮辱嗎?這時,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她心中生成。莊妃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地對皇太極說“我有一計,不知當說不當說”?皇太極說“隻要能讓洪承疇歸降,不管什麼計策,你大膽說”。莊妃悄悄在皇太極耳邊耳語了一番。她見皇太極惱怒,低頭委屈地說“國主,我也是為您好啊!我看您心情郁悶才想出這一計策。您不同意就當我沒有說好嗎?”皇太極聽後火氣漸消,細想一下卻有道理。他緩緩地說“愛妃,難為你會想出這條妙計,那就試試吧!隻是太委屈你了”。莊妃說“為了國主開心,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盛京故宮——鳳凰樓

第二天傍晚,莊妃扮作一個侍女,提着一個玉壺,從永福宮後門溜到太廟。她看見一個滿臉憔悴的中年男子平躺在光闆床上。莊妃進門後,洪承疇感到一陣幽香撲鼻而來,頓覺氣清神爽。他微微睜開眼睛,但見一位美婦袅袅婷婷地走近前來。其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風楊柳,嬌豔欲滴,秀色可餐。洪承疇心中暗自驚訝,真乃絕代尤物,不禁慢慢起身坐着。這時美婦低聲說:" 将軍,奴婢特來伺候您”。洪承疇聞言正色道:“你是何人?别再演美人計了,快快給我出去!”莊妃嫣然一笑說:“洪将軍統帥千軍萬馬馳騁沙場,兵敗後決心殉國,死都不怕,難道還怕我一個羸弱女子不成?”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絕代尤物——嬌豔欲滴

洪承疇聽後剛烈之氣漸消,平和地說:“我洪某人不是怕誰。我隻求一死了之”。莊妃說:“我就是為你死而來的”。洪承疇覺得蹊跷問道:“此話怎講?”莊妃說:“我是信佛之人,十分佩服将軍以身殉國,殺身成仁的勇氣。聽說将軍要絕食而死,那是最痛苦的死法。需要七八天時間才能氣絕身亡。其痛苦程度遠比上吊服毒大得多。為了讓将軍減少痛苦,早歸西天,我特煎了一壺毒藥成全将軍。不知将軍敢不敢喝?”洪承疇狐疑地盯着莊妃說:“我喝,快拿給我”。莊妃媚笑地說:“将軍莫急。聽聞将軍是個孝子,家有老母,不知将軍死後,老母由誰照顧呢?”洪承疇聽後,動了恻隐之心,不覺面露酸楚之色。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南國荔枝——故土難離

莊妃覺得時機已到,就将玉壺優雅地遞給了他。事已至此,洪承疇隻好仰面将玉壺裡的藥液往嘴裡灌。洪承疇喝玩後不但沒有速死,反而覺得一股熱浪在胸中翻騰。他問莊妃什麼回事?莊妃微微一笑說:“看來你的陽壽還沒有到頭,上天不讓你死,要你留在大清,充當明清之間的和談大員,這樣不但可以保你榮華富貴,而且更有利于天下蒼生。如果擔心明廷會加害你的一家老小,你可以寫信給明朝皇帝,說是身在清營心在明,這樣既可以給自己留條後路,也可以保全父母妻兒。此乃兩全其美之計,不知将軍意下如何?”洪承疇沉思半晌後仰天長歎:“一切都晚了,毒藥已經下肚,我準備上路歸天了”。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現代科技還原孝莊文皇後的原貌

莊妃說:“這個不難。如果将軍不想死,趁毒性尚未發作,我把你肚子裡的毒藥推壓出來,不就萬事大吉了!”就在洪承疇猶豫之際,莊妃就将半推半就的洪承疇按倒在床上,開始為他寬衣解帶,挑逗性地給他推拿按壓。面對如此之美婦,洪承疇此時欲火中燒,欲罷不能。他突然想起“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名言,心想能在未死之前,與這樣絕色佳人溫存,此生無撼也。于是他發瘋似地緊抱着莊妃豐滿的身軀,箭在弦上,心急火燎。而莊妃不但不拒絕,卻順勢俯在他身上,嬌滴滴地說:"将軍能按我剛才說的話做嗎?”洪承疇點了點頭。莊妃心滿意足地說“将軍不着急,慢慢來。你剛才喝下的不是毒藥,而是人參鹿茸湯”!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孔雀開屏——美不勝收

五、計取中原,安定江南

一個威武不屈的中原名士,最後竟然拜倒在石榴裙下。五月初五日,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将正式參加清廷的受降儀式。他們在皇太極面前剃發下跪,俯首稱臣。皇太極也不食言,他授洪承疇參贊軍機,地位與範文程相同,又賜十個美女供他享用。後來,當洪承疇得知那個陪他一夜勸降的麗人是大清國皇帝最寵愛的妃子時,不勝惶恐。可是皇太極仍然對他禮遇有加,好像沒有發生什麼事一般,他越發感激。從此,洪承疇隻能死心塌地為大清國拼死賣命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極不幸病逝,他的6歲兒子福臨即位為順治皇帝,他的弟弟多爾衮任攝政王代理朝政。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孝莊太後像

莊妃作為順治皇帝的生母,自然成為了孝莊太後。為了消除多爾衮對帝位的威脅,孝莊太後按照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衮為妻。同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十月率兵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了陝西全境。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号"大順"。他率軍東征北京,一路勢如破竹。4月25日,攻陷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盡,明朝滅亡。順治元年(1644年)5月14日,洪承疇随同多爾衮率軍10萬南下攻明。5月18日,行軍至遼河,多爾衮得知明朝已亡,遂向洪承疇征詢進軍方略。洪承疇獻計曰:将進軍之名義由征明改為征讨李自成。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京津咽喉——山海關

他建議:"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多爾衮連稱妙計,他聯合已降清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于山海關附近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後,向明朝官民釋出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沿線州縣将吏皆開門歸附,兵不刃血,一路凱歌。6月6日,清軍占領了京城。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明故宮全景

7月4日,多爾衮下令按洪承疇仕明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入内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佐理軍機政務。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衮又授予洪承疇"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官職,派他去坐鎮江甯(南京),鎮壓和招降抗清武裝。洪承疇采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政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甯國、徽州(今安徽黃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清兵部尚書——洪承疇像

他采取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請求清廷蠲免錢糧、停征漕運稅等,極大緩和了滿漢之間的民族沖突,促進清王朝安定局面的形成。當然,洪承疇受命招撫江南,也鎮壓屠殺江南許多抗清義軍,斬殺了擁護明王室内的義士,如左佥都禦史金聲、大學士黃道周、明宗室長樂王朱誼石、瑞安王朱誼防、金華王朱由産、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誼貴等人。洪承疇遭到抗清人士的一緻唾罵和譴責,金聲、黃道周被俘時都痛斥他無恥變節,連他的母親和親弟弟洪承畯也面責他不忠。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金陵古城——中華門

六、功成身退,尴尬一生

為鞏固大清國的統治,洪承疇建議清廷上下"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逐漸淡化滿漢之間的畛域。洪承疇建議清延采納明朝的許多典章制度,以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獻計甚多,大多被順治皇帝采納推行。順治八年(1648)洪承疇上書建議清廷“敦請”西藏五世達賴進京晉見順治皇帝。順治九年(1651年)十二月,達賴喇嘛來京,得到清廷極高的禮遇。順治皇帝在南苑行宮接見了五世達賴,封其金冊、金印。這對當時安定西北、西南各民族地區,促進民族統一大業至關重要。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避暑山莊——外八廟

洪承疇還舉薦了許多明朝官吏,倡興北方水利,對促進滿漢團結、政局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順治十年(1653年),洪承疇出任雲南、貴州等五省經略,率軍征戰西南。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雲南平定。洪承疇上疏曰,雲南地瘠民苦,路途險遠,少數民族衆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駐鎮。建議暫緩向逃亡緬甸的桂王餘部進軍,并請發内帑赈濟貧民,使戰亂之後的雲貴地區的社會秩序得以維護,生産得到恢複。清廷同意他的建議,以吳三桂為平西王留駐昆明。翌年正月,洪承疇因年老體衰、目疾加劇,恩準回京調理。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清大學士——洪承疇像

清初,攝政王多爾衮曾下令驅逐北京内城的全部原住明朝官民,将街巷房屋劃為八片,配置設定給八旗官兵居住。洪承疇降清後,被編入鑲黃旗漢軍旗籍,他在歸屬鑲黃旗領地的安定門内南鑼鼓巷居住。至今,在南鑼鼓巷59号院内,尚存有三間北房,相傳是昔日洪宅中的祠堂遺址。洪承疇最怕别人罵他是漢奸,他曾出重金請人為他寫了一副對聯以表白心迹,上聯是"弑我君者即我仇",指推翻明朝的李自成;下聯是"誅我仇者即我君",指消滅李自成的清朝。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南鑼鼓巷59号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帝駕崩,子玄烨(康熙)嗣位。四大滿族大臣分割了輔政大權。而69歲的洪承疇已到古稀之年,頂着大學士的空頭銜,備受冷落,不得不奏請退休。朝廷幾經争論,最後授予可以世襲四代的三等輕車都尉職,這隻是正三品職銜,而他原本是一品大員,退休時所得封賞甚薄。可見作為貳臣的洪承疇,在康熙朝是不受待見的。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疇卒于京師私邸,享年七十三歲,清廷恩賜祭奠如制,贈少師,谥文襄,賜葬京師車道溝,立禦碑。到了乾隆時期,洪承疇更是被列入《貳臣傳》,其名節受盡了滿清皇帝的嘲諷。

明朝中流砥柱清朝開國元勳——洪承疇外傳

南安家廟——洪承疇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