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作者:時代資料Datagoo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近日,廣東省出台《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計劃到2035年,廣東将基本實作新型城鎮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将達82%,城鎮常住人口1.1億人,其中珠三角城市城鎮化将要達到90.5%。

《規劃》指出,除個别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外,廣東将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以就業創業、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住房保障為重點,實作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面均等的覆寫。同時提出,要以推動跨珠江的要素流通和城市聯通為重點,促進要素資源在珠江口東西兩岸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化交流發展。

在城市建設方面,《規劃》支援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和全球标杆城市,提升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發展能級,支援佛山、東莞打造省級經濟中心城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示範區,支援珠海關聯澳門加快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一時間,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再迎重磅利好。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援和推動下不斷發展建設,已成為中國宜業宜居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持續吸引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安居樂業。

那麼,在粵港澳大灣區内哪座城市更适合人們就業創業、生活定居呢?

為了排除疑惑、指明方向,時代資料将用詳實的資料,從多元度出發,全方位分析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的城鎮化發展格局、經濟發展情況、區域發展優勢及布局,為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生活定居的人們提供參考。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新一線城市城鎮化率創新高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城市評級顯示,廣州和深圳雙雙進入全國超大城市行列,東莞和佛山雙雙入選全國特大城市行列。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虹吸效應十分明顯,省内越來越多居住在鄉村的人口轉移到城鎮工作與生活,省外大量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鎮區域,區域城鎮化發展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唯一的省會城市,對周圍城市的人才虹吸效應非常明顯。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廣州2020年常住人口達到1867.66萬人,高居珠三角之首,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增加597.58萬人、增長47.05%。

與此同時,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和實驗區,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2020年常住人口達到1756.01萬人,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增加713.61萬人、增長68.46%,近十年增幅位居珠三角九市之首。

此外,新一線城市東莞2020年常住人口突破1千萬,達到1046.66萬人,邁入千萬人口大城市,近十年增長27.33%;另一座新一線城市佛山2020年常住人口逼近1千萬,達到949.89萬人,近十年增長32.0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從各城市來看,一線城市深圳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比重接近100%,城鎮人口比重達到99.32%;新一線城市佛山和東莞表現不俗,分别以95.2%和92.15%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反超省會廣州,并創下曆史新高;此外,地處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珠海和中山分别以90.47%和86.96%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位列第四、第五位。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深珠惠近十年GDP增長迅猛,萬億GDP城市增至4城

随着珠三角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巨大的人口流動帶來龐大的消費市場,進而通過消費拉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據時代資料統計,深圳2020年GDP達到27670.24億元,位居珠三角之首,較2010年GDP增加了18159.33億元,近十年增長190.93%;廣州2020年GDP緊随其後,達到25019.11億元,較2010年GDP增加了14414.63億元,近十年增長135.93%;佛山2020年GDP排在第三,達到10816.47億元,較2010年GDP增加了5164.95億元,近十年增長91.39%。

值得注意的是,東莞、惠州、珠海、江門、肇慶等城市均表現不俗,近十年GDP均已翻倍。另據最新消息,東莞2021年GDP預估突破萬億元,成為珠三角地區第4座萬億GDP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從人均GDP方面來看,深圳2020年人均GDP依然高居第一,達到15.76萬元,較2010年提高了6.63萬元;珠海2020年人均GDP緊随其後,達到14.27萬元,較2010年提高了6.56萬元;廣州、佛山分列三四,2020年人均GDP均超10萬元,分别為13.4萬元、11.39萬元,較2010年提高了5.05萬元、3.53萬元。此外,惠州、江門、肇慶等城市人均GDP增加明顯,近十年提高了85%以上。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6城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萬元

除人口數量和經濟總量外,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衡量城市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名額。據時代資料統計,珠三角有6座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其中,廣州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8304元,位居第一,近十年快速增長了122.79%。其後,深圳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4878元,近十年快速增長了100.36%;珠海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475元,近十年快速增長了130.38%。

從近十年增長率方面來看,東莞增速相對最少,僅為59.7%,但東莞仍以58052元的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4位。此外,佛山、中山分别以57445元、54737元的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第5位、第6位。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從人均消費支出方面來看,珠三角城鎮居民基本未受到2020年初疫情的影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依舊是廣州、深圳和珠海,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别為44283元、40581元和37778元,近十年分别增長了77.05%、77.93%和85.46%。

此外,佛山、東莞、中山3座城市的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均超過3萬元,分别達到37664元、34706元、33774元,近十年分别增長了71.24%、34.87%、79.3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珠三角城市區域優勢分析

從社會方面來看,完善的區域交通網絡是龐大城市人口的重要載具,也是區域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據2019年釋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内部聯通水準,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速鐵路全線通車營運,進一步打通了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與香港之間的互通互聯,加快了珠江口東岸城市群協同發展;2018年10月24日,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營運,進一步縮短了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與港澳之間的時空距離,帶動了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廣中珠澳高速鐵路正在火熱推進中。2020年8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複》,明确表示要推動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規劃建設,建構珠江口西岸對外高速通道,強化與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互通互聯,完善以廣州為核心向周邊地區放射的城際軌道網絡。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圖檔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

從産業方面來看,互補的産業結構是衡量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核心名額之一。第二産業以工業為主,是推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名額;第三大産業以服務業為主,是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準及區域輻射能力的重要名額。

從各城市方面來看,廣州、深圳、珠海作為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第三産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均超過50%,其中廣州第三産業比重高達72.51%。佛山、東莞、惠州第二産業比重均超過50%。

其中,佛山一直都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制造業基地,并被中财辦和國家發改委确定成為大陸唯一的制造業轉型更新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第二産業比重位居第一,達到56.35%。如今,佛山正在通過機器人的應用與生産,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邁進。

2017年,佛山制定實施《佛山市智能制造發展行動計劃(2017-2018年)》,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産業、深入實施機器人應用專項計劃,加強機器人産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着力培育利迅達、隆深、新鵬等一批具備整體解決方案能力的智能裝備系統內建企業。

2018年,佛山釋出《佛山市推動機器人應用及産業發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加快培育機器人産業叢集,提升機器人本體制造技術水準以及系統內建創新水準。同年,佛山順德區政府與碧桂園集團達成戰略協定,正式啟動順德北滘的機器人谷項目,标志着順德區機器人産業向千億級産業叢集目标邁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碧桂園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公司總部已在機器人谷落地,作為行業領先的智能建造解決方案提供商,聚焦建築機器人、BIM數字化、新型建築工業化等産品的研發、生産與應用。截至2021年12月底,博智林已有18款建築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累計應用施工面積超700萬平方米。去年12月在在汕頭金平項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築機器人”多機施工系統的驗收,首次實作了裝修階段的多機協同施工,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建築行業内具有重要的标杆示範意義。

博智林的綜合科研優勢和研發資源也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多元人才孵化提供了“土壤”,博智林現有核心研發人才近2500人,更為科研人才提供集研發試驗、生産應用于一體的多樣化科研交流機會;聯合打造創新合作,如: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器、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埃森哲工業X.0機器人創新中心等。

此外,東莞現已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生産基地之一,規上工業企業總數全省第一;惠州則是全國重要的電子資訊産業制造基地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珠三角城市就業置業分析

近年來,珠三角九市不斷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優化就業創業環境,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同時不斷優化企業營商環境,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各城市第二、第三産業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18年末,珠三角九市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法人機關從業人員達到3837.24 萬人,占全省的83.2%,較2013 年末(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升高了2.9 個百分點。其中,深圳、廣州、東莞位居前三位,分别為1243.54 萬人、888.5 萬人、566.71 萬人。

另一方面,珠三角各城市通過不斷推進傳統制造産業轉型更新,勞動生産效率不斷優化,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用工逐漸被機械化取代,第二産業用工規模開始下降,傳統制造企業從業人員有所減少。

2018年末,深圳、廣州、東莞、中山、珠海、江門等城市第二産業法人機關從業人員均較 2013年末不同程度減少。相反,珠三角各城市第三産業法人機關從業人員均較 2013年末不同程度上漲;其中深圳、廣州、佛山、珠海第三産業法人機關從業人員五年增長了50%以上。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從就業行業方面看,盡管大多城市第二産業從業人員開始減少,但在法人機關從業人員中,制造業依然是從業人員集中的第一大行業。其中,東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門等市的制造業法人機關從業人員所占比重均超過50%。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的制造業法人機關從業人員所占比重由2013年末的31.9%大幅下降至2018年末的19.9%。對于廣州來說,盡管服務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是其制造業基礎仍然雄厚。同時,廣州正在積極推動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以增強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高新技術産業實力,進而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住發展報告:一線、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減,産業轉型更新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在置業方面,随着珠三角城市規模穩步發展,人口趨于集中,消費水準水漲船高,核心區域消費群體日益增多,房價也不斷上漲。

在“住房不炒”、“因城施策”的房地産調控政策背景下,珠三角區域内人口流動相對集中的核心區域住房市場整體降溫态勢明顯。其中,深圳住房市場調控政策效果最為明顯,廣州、東莞、佛山的住房市場調控政策效果逐漸顯現。

從購房政策方面來看,廣州、深圳、東莞的房地産調控、監管政策相對更為嚴苛,但依然是大量流入人口置業的首選城市之一,廣州房價在一線城市中仍處于最低位;其次,佛山、惠州由于其緊鄰廣州、深圳的地理優勢也深受流入人口歡迎。

廣州在2017年3月更新限購令之後,整體住宅市場的成交量穩定了下來,但一手市場的整體平均售價在2018年放開價格限制後出現了明顯上漲,在2021年對部分樓盤出台指導價後,住房市場售價趨于穩定,在一線城市中處于最低位。

深圳的限購令始于2016年,但由于深圳源源不斷的人才流入,且土地資源尤其是住宅用地的不足,深圳住房市場一直處于供不應求,限購之後仍然保持良好的銷售情況,在2021年對部分樓盤出台指導價後,住房市場售價明顯回落,但在一線城市中仍處于高位。

與此同時,由于有鐵路直達廣州和深圳,東莞住宅市場對很多周邊城市的買家充滿了吸引力。近年來,東莞除了吸引本地買家之外,還吸納了來自深圳的需求外溢。是以東莞的房價仍然居高不下,部分區域均價略高于廣州。

相較之下,佛山的限購政策沒有廣州、深圳、東莞那樣嚴格,限購隻針對禅城區、部分南海區和部分順德區。同時,選擇在佛山購房的非本地購房者較為活躍,尤其是以日常通勤為目的的廣州居民。

而惠州土地資源豐富,擁有珠三角第二大的城市面積。是以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和企業投資,惠州并沒有實施大力度的限購政策。由于廣州、深圳、東莞的限購政策更為嚴格,惠州吸納了大量從來自廣州、深圳、東莞的需求外溢,特别是緊鄰深圳的區域更受深圳居民歡迎。

此外,珠海、中山、江門也都出台了較為寬松的限購政策,但住宅市場近年來一直趨于穩定。其中,珠海受惠于橫琴新區的發展前景,香洲區東部住宅市場發展更為成熟,區内沿海一帶住宅房價偏高,但是珠海整體住宅市場價格并未出現大漲大落的情況;而江門主要住宅市場集中于經濟增長相對較快的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三個區域。

肇慶的土地面積在珠三角最大,但其中大部分為山地和丘陵,是以肇慶主要的住宅市場也集中在城市的東南部。雖然肇慶并未出台所謂的房地産限購政策,但其住宅市場相對最為冷清,建立商品住宅均價始終處于珠三角城市最低水準。

與此同時,随着疫情防控進入常态化,人口淨流入多、産業發展快的城市,人們的購房需求也不斷增加。對此,各大房企開始紛紛布局粵港澳大灣區,将珠三角地區列為當下房地産發展重點。

據克而瑞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TOP50房企累計流量銷售總金額達到11372.03億元,同比增長14%,有31家房企流量銷售金額突破100億元。這其中,龍頭房企碧桂園流量銷售金額首次達到800.49億元,穩居前三;而流量銷售面積更是高達483.6萬平方米,高居第一,其粵港澳大灣區布局優勢凸顯。

從布局上看,碧桂園的土地儲備兼具廣度與深度。截至2021年6月30日,碧桂園總土儲面積達到27880萬平方米,位居房企首位。這其中,碧桂園19%的土地儲備位于廣東省内,項目合計545個;粵港澳大灣區項目占比約六成,達到326個項目。這也很好地契合了廣東省基本實作新型城鎮化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

經過短短三十多年的高速城鎮化,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邁入了世界城市群的行列,伴随着城鎮化向高品質發展邁進,這一區域的居民對安家置業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地價、房價較高的城市,産品優質、價格合适的房子,才符合最廣泛地民生需求,這正是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的碧桂園等民生房企所堅持的産品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