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點“大冬奧”裡的“小健康”,來和運動員們學習這些健康秘笈!

盤點“大冬奧”裡的“小健康”

本報記者 燕聲

盤點“大冬奧”裡的“小健康”,來和運動員們學習這些健康秘笈!
盤點“大冬奧”裡的“小健康”,來和運動員們學習這些健康秘笈!

北京2022年冬奧會各項賽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運動員們出色的競技技能讓冰雪覆寫的賽區熱情澎湃。其實,在運動員們每一次獲勝的背後都藏着很多成功小秘訣,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常識也不可或缺。

學谷愛淩睡足睡好

谷愛淩是中國軍團在本屆冬奧會上最亮眼的明星之一,她的成功離不開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谷愛淩透露自己日常會保證10小時左右的高品質睡眠。

用她的話說:“因為睡得好,才有足夠的能量用來高效地做事。”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适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标準。研究表明,睡眠的好壞與人體免疫力的高低緊密關聯,睡眠時間長期不足5個小時,有50%的幾率成為流感易感人群;而當睡眠時長增至7個小時,患流感的機率可降為15%。此外,諸多研究還顯示,睡眠不足與脾氣暴躁、情緒低落、頭痛、體重增加、反應遲緩、車禍風險高、健忘、糖尿病風險高、心髒病風險高、患癌風險高、死亡風險高等相關。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推薦,成人每天的睡眠時間要保證7~8個小時。當今工作壓力大,人們總會選擇壓榨自己的睡眠時間來完成“必須”做的事,長此以往是得不償失的。

學運動員飲食吃動平衡

北京冬奧會上琳琅滿目的美食,早已饞哭了一衆網友。這些食物均由專業的營養師進行搭配與設計。冬奧國家隊運動營養師譚凱元表示,冬季項目運動員的營養攝入有“碳水占比高、少吃煎炸、及時補水”的特點。因為冰雪運動普遍活動強度大、場地氣溫低、訓練時間長,運動員的能量消耗較多。而碳水化合物是最有效和快速的能量來源,能為運動員發揮最佳水準助力。

通常碳水類食物以谷類為主,搭配粗雜糧,在運動員的攝能中總占比為55%~65%。同時,還需要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運動員每一次獲勝的背後,都少不了對于飲食的極度自律和掌控。每個人的活動狀況,決定了每天需要消耗的能量,要控制攝入,保持能量平衡。

目前各國營養專家所推薦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大約占一日能量需要的一半或一多半,大陸的推薦範圍是50%~65%。這些碳水化合物一定要來自多種天然食物,包括粗糧、豆類、薯類、水果等。其中,膳食纖維的攝入量為每天25~30克。

學奧運菜單鹽量得當

我們可能沒發現,其實冬奧會菜單配料中“暗藏玄機”。運動員訓練比賽出汗多,是以要多吃鈉鹽。而我們普通人應多吃低鈉鹽。更低的鈉含量,有利于現在中國人的身體健康,也可以減少得肥胖、高血壓這些“富貴病”的風險。

研究顯示,國人口味一直很重——每日食鹽差不多14克。而大量研究顯示,重口味“罪行累累”:升高血壓、損傷腎髒、增加胃癌風險、頭疼、皮膚長斑、水腫等。2007年世衛組織已将減鹽(減少鈉攝入)列為預防慢性病的最佳措施之一。

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武陽豐教授發表文章稱,如果每個家庭将普通鹽更換為低鈉鹽,所有餐館、食堂和食品生産企業都用低鈉鹽代替普通食鹽制作和加工食品,那麼全中國就将減少10%以上的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鈉攝入量為2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吃鹽不超過6克。

學運動常識防護有方

我們發現滑雪運動員包裹嚴實,基本“不露面”。2022年北京冬奧會共設立7個比賽大項、15個分項和109個小項。除了冰壺和花樣滑冰外,其餘比賽項目均需用到護目鏡,可見防護的重要性。

在冰雪運動中,運動員風馳電掣,以雪橇比賽為例,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45千米/小時。冰雪運動追求的速度與激情往往伴随着冰粒飛濺,這樣大風夾着冰粒,護目鏡為運動員的眼睛提供了一層保護屏障,避免眼睛受傷。另外,雪場上寒風吹襲,可以防面部皮膚凍傷。還有雪地紫外線照射強度高,可以防止引起雪盲症。除了護目鏡,面巾的出鏡率也很高,圍面巾也能有效阻擋紫外線對皮膚的刺激,起到防曬和防凍傷的雙重作用。

另外,與夏季奧運會不同,冬奧會的精彩主要來源于對速度的追求,以及人類對大自然的挑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冬奧醫療保障團隊隊長呂揚介紹,因為競技速度極快,且防護措施相對簡單,是以運動員一旦受傷,大多為高暴力損傷。

那麼,如何避免運動損傷呢?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創傷外科副主任醫師劉建宇曾介紹,滑雪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佩戴防護用具,是防止受傷的有效措施。滑雪運動損傷的緻傷原因主要是摔倒和相撞,手腕受傷是滑雪中最為常見的。

很多初學者,向後滑倒以及手掌觸地是最常犯的錯誤動作。此類跌倒的撞擊強度可以引發腕部挫傷,甚至骨折。

滑雪時摔倒在所難免,但關鍵是掌握正确的摔倒姿勢。正确的姿勢是,摔倒時不要用手去支撐身體,要卷曲身體向側方摔倒,同時用臀部和身體側面着地,使身體的更大面積去吸收沖擊力。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

編輯 || 燕聲 萬濤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