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寶不愛吃飯究竟為哪般?

作者:北京市順義婦幼保健院
寶寶不愛吃飯究竟為哪般?

兒童早期,特别是胎兒期至出生後2歲(生命早期1000天),是決定其一生營養與健康狀況的最關鍵時期。兒童早期良好的營養是體格和智力發育的基礎,嬰幼兒期的快速生長決定了對營養的特别需要,是以,父母做好嬰幼兒時期的營養補充極為重要。

寶寶不愛吃飯究竟為哪般?

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孩子進食過程中出現挑食、偏食、追喂等現象,“不喂孩子母慈子孝,一喂孩子雞飛狗跳”成為很多家庭喂養的真實寫照。很多家長認為寶寶不愛吃飯是天生的,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寶寶不愛吃飯大多是由于父母存在兒童喂養誤區造成的。那麼,父母在平時喂養中常見的有哪些誤區呢?

1.孩子喂食無需溝通

由于寶寶年齡小還不會說話交流,寶媽認為在喂食過程中與寶寶交流也不會明白,常常采取看書、浏覽短視訊等方式打發時間,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确的。有研究表明喂養時父母采取積極鼓勵的言語、表情或動作,會使兒童接受更多的食物,威脅性語言會增加兒童拒絕食物的比例。對于食欲不振的兒童,父母應在進食時給予輕柔的言語、微笑或撫摸等,可促進寶寶進食。

2.添加新的食物不吃即放棄

很多家長在添加輔食時,遇到寶寶一次拒絕即将該食物标記為不愛吃食物,其實嬰兒在接受一種新的食物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當寶寶出現拒絕時應暫緩添加,後續父母通過鼓勵和改變食物性狀等方式,嘗試給其喂10-15次逐漸接受這種食物,切勿強制喂養導緻孩子産生抵觸情緒。

3.隻要寶寶能吃,邊吃邊玩、追喂都可接受

父母由于擔心寶寶營養攝入不足,在孩子進食時無固定座位,采取追喂、邊看電視邊吃等方式,這樣做短期可能影響不明顯。殊不知随着寶寶神經心理發育逐漸完善,注意力被玩具、電視等過度分散而降低對食物的關注,長此以往會直接導緻食欲下降。

4.孩子不愛吃飯是因為飯菜沒有加鹽、糖等調味品

1歲以内嬰兒的輔食應保持原味,烹饪方法主要是蒸煮,避免煎炸,适量添加植物油。因原味的食物能夠讓寶寶體會不同食物口味,增加接納食物的機會,減少挑食、偏食的發生。母乳或配方奶、輔食中的天然鈉含量已能滿足寶寶生長的需求,不建議給1歲以内寶寶添加鹽、糖等調味品。此時遠離調味品有助于降低兒童期及成年後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了适應幼兒的需要,1歲以後的寶寶也應攝入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5.母乳喂養好,輔食添加可以等1歲之後

寶寶出生後母乳是能擷取的天然的理想食品,1歲以内的寶寶胃容積有限,但快速生長發育對能量和營養的需求卻很高,是以需要能量密度高的食物。随着胃腸道等消化系統的發育逐漸成熟,各種感覺覺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單純依賴母乳或配方奶已無法滿足寶寶健康生長的營養需求。一般說來,當寶寶喝奶後仍未吃飽或體重增長速度減慢,并且伴随有類似“吞咽、咀嚼”動作時,提示需要開始添加輔食了。

寶寶不愛吃飯究竟為哪般?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不早于6月齡添加輔食,2016年中國營養學會在《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指出,繼續母乳喂養滿6月齡起添加輔食。是以,建議父母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不早于4月齡,不晚于6月齡,過早和過晚添加輔食都不可取,會對孩子健康成長産生一定危害。如過早添加可能會增加寶寶發生感染、過敏、消化不良、肥胖等風險。過晚添加可能會增加罹患營養缺乏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糖尿病等風險,容易養成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

喂養,作為兒童養育過程中一個核心環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嬰幼兒感覺覺發展、促進精細動作和言語功能的發育、促進兒童獨立性發展。父母作為兒童喂養的主要參與者,不能把喂養單純看作給予食物的過程。喂養不僅僅是單純給予,更重要的是幫助兒童學習進食的技能和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參考文獻

[1]淩昱,楊豔飛,孫晶晶,等.1~6歲“喂養問題”兒童不同飲食行為問題與養育人情況的相關影響因素[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1,42(09):32-39.

文字|兒早中心 劉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