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提起楊家将,真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小說《楊家将》、評書演義、影視劇等,都把楊家将演繹得神勇無比,比如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挂帥等等,楊家将裡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老令公楊繼業、佘太君、楊六郎、穆桂英、楊宗保等,在世間廣為流傳,盡人皆知。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那麼好奇的讀者要問了,那麼威名遠揚、戰無不克的楊家将,在北宋滅亡之際為什麼不出來拯救趙宋王朝呢?

其實曆史中真實的楊家将集團,并沒有佘太君、穆桂英,也沒有楊宗保,至于楊家将主角——老令公楊繼業,真實的名字叫做楊業。接下來又有楊延昭和楊文廣,祖孫三代作為北宋王朝的棟梁,我們有必要一一回顧下他們的曆史。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楊業的履曆是怎樣的呢?我們不妨看看:

楊業,并州太原人,祖上為後漢功勳,父親楊信曾任後漢麟州刺史之位。

劉崇建推翻後漢建立北漢政權後,楊業便追随他為其奔走效力,劉崇建看到楊業才能出衆,于是将他收為養孫,并賜名劉繼業,小說中楊繼業的原型就是他。

再到後來,北漢被推翻,楊業又轉投趙匡胤,同時恢複原本的姓氏。宋太宗趙匡胤即位後,楊業因戰功卓絕被冊封為鄭州刺史,拜左領軍大将軍。

看到了吧,老令公楊繼業,先是北漢的一員降将,因為文武雙全戰功卓越,被趙宋王朝不斷擢升重用,是金子總會發光,是人才到哪裡都會被明主重視,要說在這方面,楊繼業也是幸運的。

楊老令公最出色的一戰,是雁門關大捷,妥妥的以少勝多那種:

公元980年,遼國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雁門關,為了阻礙他們,楊業親率數千騎兵抄小路突襲遼軍的後翼,不但擒獲了遼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還順帶擊殺了遼國驸馬蕭咄李。

除此之外,楊業與與正面戰場的潘美兩面夾擊遼軍,使其腹背受敵,損失慘重,最終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跑。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從此,楊繼業威震天下,揚名于天下……

人怕出名豬怕壯,從此,朝中便有人開始嫉妒楊繼業,很多小人上書,說楊繼業壞話,甚至在皇帝宋太宗趙光義那裡上了折子。而宋太宗趙光義表現得很大度,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将這些充滿污蔑味道的奏章全部交給楊業自行處理,可見當時楊業有多麼受寵。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躊躇滿志,決定出兵攻打遼國,收複淪陷多時的燕雲十六州。這次北伐,主将人仍然是楊業與潘美,不過多了個監軍王冼,而就是這個人害楊業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事情是這樣的:

這次北伐一開始就非常不順利,潘美率軍在蔚州戰敗,大将曹彬的部隊也敗于歧溝,這使得楊業不得不直面遼軍的騎兵部隊,形勢對他來說很不利。

要知道契丹人自幼出生在大草原上,此處盛産良馬,遼軍在騎兵配置上有着與生俱來的優勢,再加上主場優勢,如果楊業貿然與之發生正面沖突很可能會吃大虧。為了保全實力,楊業主張暫避遼軍的鋒芒,等待合适的時機再尋找戰機殲敵。

其實,楊繼業這個觀點是正确的,但是監軍王冼目光短淺,全盤否定了楊業的主張。在他看來,楊業的做法往小的方面說是臨陣脫逃,往大的方面說就是通敵,幫助遼軍長驅直入大宋的領土。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壞心眼子一旦打起來,便會逐漸地發酵。監軍王冼的意思,是楊繼業是一員降将,難保還會再次叛國。但是前邊我們說過,楊繼業已經通過自己的戰功無數的表明,自己今後就要效命北宋王朝了,況且還得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認可!

楊繼業明白了監軍王冼的歹毒用心,于是為了迫切證明自己的忠心,楊業做出了一個非常沖動的決定:率先在附近的陳家口設伏,然後以自身為誘餌引遼軍前來,最後一舉殲滅對方。

我們知道,沖動之下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是不成熟且十分危險的!楊繼業也不例外。

等到楊業成功将遼軍引誘到陳家口的時候卻發現,一個援軍的身影也沒有看到,至于到底是軍隊内意見不統一還是有人蓄意謀害楊業我們就不得而知。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面對來勢洶洶的遼軍,楊業一點勝算也沒有,他所帶領的部隊全軍覆沒,兒子楊延玉戰死沙場,自己也成了敵軍的俘虜。為了彰顯自己的忠心,楊業拒絕投降,最後絕食三天壯烈犧牲。

一代名将,就這樣離去了。

楊繼業死後,扛起楊家大旗的人是他的兒子楊延昭,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楊六郎!

楊繼業戰死沙場後,宋太宗趙光義為了表示追念,便将楊延昭從供奉官提拔至崇儀使,擔任保州都巡檢使,負責河北一帶的治安。

或許是繼承了楊業的遺志,楊延昭一生幾乎都在戍守在邊疆,并且因為戰功赫赫多次升遷,最高曾擔任高陽關副都部署。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公元1014年,楊延昭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七歲……

楊延昭的兒子,是楊文廣,他是第三代楊家将傳人。

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楊文廣都是了不起的存在,而且還得到了曆史上有名的北宋大文豪、宰相範仲淹的提攜,和北宋名将狄青同屬于一個戰略梯隊。

範仲淹曾被調任陝西擔任地方官,在任期間他結識了楊文廣。範仲淹發現,楊文廣年紀雖小卻頗有才幹,心生愛才之心的他決定将楊文廣帶在身邊。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公元1052年,在範仲淹的舉薦下,楊文廣跟随狄青讨伐侬智高,期間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1068年,北宋朝廷命楊文廣在陝西南部修築城堡,以防止西夏黨項人入侵并且保護秦州西北邊境的居民。以前每次修建城堡,黨項人都會派人前來搗亂,嚴重影響施工進度,楊文廣決定采取欲擒故縱的政策,故意吐露風聲稱将在某地修築城堡,引誘黨項人前來搗亂。

黨項人不知是計,果然打算出動大軍前來破壞施工進度,于是楊文廣命人在他們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等到敵軍前來一舉發動突襲。楊文廣大勝,黨項人損兵折将元氣大傷,

公元1074年,遼國向北宋朝廷索要河東的領土,得知消息後楊文廣上奏中央朝廷應對遼國的政策,可惜奏章還沒送到首都汴京,楊文廣就先一步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曆史真相在這裡

楊家将的輝煌,其實僅僅是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人。雖然楊文廣之後,楊家許多後人還是走上了軍旅生涯,隻不過他們的官職都不大,通常隻有一部分人擔任下家軍官,是以楊家的榮光随着那三代人的隕落在一點點熄滅。

北宋王朝從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國(公元960年),到北宋滅亡(公元1127年),共167年的曆史。而曆史記載,楊文廣死于公元1074年。

也就是說,北宋滅亡之際,楊家将最後的能人楊文廣已經去世53年了!是以楊家将當時已經幫不上北宋王朝了。

朋友們,你們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