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作者:柒史墨淵

自中國近代革命時期起,大陸女性從千年封建桎梏中解脫出來,相比于之前不得踏出家門、隻能蝸居一處相夫教子,近代中國的新女性更勇敢獨立,她們在各行各業中發光發熱,有的甚至端起長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成為了大陸近代史上傑出的女革命家。

1955年黨中央舉行全軍授銜儀式,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共有11萬名女性,其中最高軍銜為少将,其次就是大校。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就是當時被授予大校軍銜的林月琴。林月琴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校,同時她也是羅元帥的夫人。

01

林月琴是安徽人,她還未出生就已經與革命結下不解之緣,因為她的父親林維尹是我黨一名地下工作者。

1914年元月,一名女嬰在安徽金寨縣的一個小商戶家呱呱墜地,戶主名叫林維尹,以經營日常雜貨為生。林維尹開門做生意,少不得接觸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再加上本身念過書且愛看書,因而見識很廣,思想也比較先進。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1927年,林維尹受革命思潮影響,在先進志士的引導下成為了一名黨員,負責地下交通聯絡工作,而他是雜貨店老闆的身份,很容易就能為組織打掩護。

林維尹一邊養家一邊暗中完成黨組織交代的各種任務,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女兒林月琴早早就接觸到了黨的思想并萌發了堅定的革命意志。

1929年,林月琴在立夏節起義中參與了遊行活動,年僅15歲就開啟了革命生涯。她17歲加入紅軍,20歲參與長征,上司過婦女工兵籌備糧草和承擔後勤工作,她做過地下黨機要工作,當過政治協理員,為新中國的婦女解放、兒童關愛、醫療發展和基礎教育事業都做過突出貢獻,是當之無愧的近代中國傑出女性。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林月琴的工作能力和突出貢獻至今仍為人稱贊,而她的兩段婚姻也非常受人關注。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開國中将吳先恩,第二任丈夫則是十大元帥之一的羅元帥。

02

林月琴五官端正,長相清秀,一雙大眼睛尤為靈動,再加上從小在濃厚的紅色氛圍中成長,讓她堅毅果敢,成熟穩重,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思辨能力。

1929年,15歲的林月琴在商城縣城念書,她的校長是中共黨員,在他的影響下林月琴主動參與了婦女運動講習班,首次接觸到了革命活動。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同年5月,商城縣委發動了立夏節起義,林月琴憑借出色的應變群組織能力,召集了許多婦女、同學和兒童一起參與了遊行活動。

在此次遊行中林月琴表現優秀,被當地群衆推選為縣兒童團指導員,不到半年後又被提拔為鄂豫皖邊區兒童局長,并負責組織兒童團站崗放哨,協助維穩。

林月琴工作十分認真,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努力解決各種難題,始終懷抱積極的工作熱情。哪怕不久後林維尹被錯劃成“地主”和“改組派”,林月琴被父親牽連,被革職下放到“勞改隊”,也仍舊保持堅定樂觀的革命态度。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1930年,紅四軍向川陝轉移,“勞改隊”得以遣散,重獲自由的林月琴毫不遲疑加入紅四軍,組織女兵跟在部隊後面,從事醫療衛生、洗衣做飯等後勤工作。

林月琴工作細緻,組織能力很強,先後出任政治部宣傳員和婦女工兵營長,主要負責解決糧草彈藥運輸和後勤供給問題。因工作原因,她認識了時任紅四軍軍需處長的吳先恩,

吳先恩對林月琴的印象很好,這個有着一雙大眼睛的小姑娘,處理起工作來總是公事公辦、一絲不苟,而林月琴也覺得吳先恩雖然是處長,但沒有什麼架子,他不愛說話,但辦事很可靠,兩人在工作往來中逐漸熟識并互生好感,不久後就結為了夫妻。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紅軍長征前,身為婦女工兵營營長的林月琴,要帶領麾下近500名女兵,在惡劣的環境下完成糧食、衣物和醫藥籌備工作。

林月琴一邊艱難地着手後勤工作,一邊嚴格監督軍營紀律,面對擅闖女兵營地的來客毫不留情,還要抽空組織女兵進行近身擒拿訓練。林月琴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嚴謹負責的工作态度一直讓她在軍中有良好的口碑。但沒過多久,林月琴就遭到了人生的重挫。

03

紅四軍在過草地時,由于張國焘的針對而遭遇到了極大的磨難。1936年11月,處境艱難的紅四軍不得不劃為東西兩路突破包圍圈,不幸的是,缺少補給的西路軍正面撞上國軍裝備齊整的精銳。

紅四西路軍且戰且退最終覆沒的噩耗傳來時,随軍長征的林月琴在犧牲名單中,看到了丈夫吳先恩的名字。她悲痛不已,遲遲不願相信,直到輾轉通過朱老總的太太康克清證明前線戰況之後,才不得不接受了現實。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此後林月琴一直處在喪夫的悲痛中,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沒了以往的精氣神。她的戰友劉桂蘭不忍看她這樣繼續沉浸在悲觀中,就借機舉辦了軍中單身漢的聯誼會,好說歹說才邀請到了林月琴出席。

劉桂蘭覺得林月琴身為烈士遺孀,本身又很有能力,不應該一直陷在悲痛裡,她應該值得更好的生活,于是就很熱心地為林月琴找配得上她的對象。

與會的一個沉默寡言卻很穩重的軍官引起了劉桂蘭的注意,那就是後來的十大元帥之一羅帥,當時他還是軍委後方政治部的主任。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羅帥在聚會中恰好坐在林月琴的斜對面,後者對他本沒多大印象,但得知他的名字後,林月琴兩眼放光。她想到自己這麼多年的革命生涯,從最開始的立夏節起義到之後的學生運動,她總和羅帥有着隐約的交集。

04

羅帥是年輕一輩革命志士的榜樣,是以當戰友告訴林月琴,羅帥對自己很有好感時,林月琴羞澀的沒有作出反駁。有了戰友的牽線搭橋,林羅二人相處了半年,最終步入了婚姻殿堂。

沒想到上天又給林月琴開了一次玩笑,在她和羅帥成婚後的第二個月,前夫吳先恩居然在延安“死而複生”!原來當時紅四西路軍陷入敵軍炮轟時,吳先恩沒有被炸死,而是被國軍抓捕了。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他被監禁在敵營中,受盡折磨才被組織營救出來。吳先恩的幸存本是好事,但因之前的烏龍使得愛妻另嫁,這一局面讓三人都很尴尬。

所幸林月琴天生大氣爽朗,為了解決沖突,她打算将前後兩任伴侶都叫出來,三人一起商量着解決問題,最終吳先恩主動退出,并給予羅帥和林月琴衷心的祝福。

林月琴有感于自身的遭遇,從1947年後就一直為推進軍烈屬子女教育事業鞠躬盡瘁。

她上司籌建了東北野戰軍幹部子弟學校,在前線戰況激烈時,為了讓軍士沒有後顧之憂,她親身上陣照顧學校裡的孩子們,為他們洗衣、作飯、縫補、授課...學生們都很敬重這位親切的“林媽媽”。

丈夫長征途中犧牲後,她掙紮許久才願嫁給元帥,沒想到丈夫卻沒死

新中國成立後,始終關愛兒童的林月琴又牽頭籌建北京十一國小。在針對青少年一代的基礎教育上,林月琴根據當時的國家發展現狀,将全新的教學理念融入教育體系,并始終不忘要讓解放軍的優良作風滲透進校園。

即使林月琴的兩段婚姻為人津津樂道,但她本身的能力、奮鬥以及功績,足以配得上大校軍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