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作者:楚湘君

宋朝是家将小說最多的一個朝代,楊家将、呼家将、嶽家将為人所熟知。此外,還有高家、狄家、曹家、鄭家、石家等等,都是延續好多代。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事實上,在真實的曆史上,一個家族連續三代出名将的很少。《史記•王翦列傳》有言:“夫為将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 古時,亦有流傳三世為将,道家所忌。

在曆史的長河中,三代為将的家族不多。秦朝的蒙骜、蒙武、蒙恬,王翦、王贲、王離算是兩家三代出名将的家族,隻是蒙恬、王離終究沒能落個好下場。東漢的耿家算是算是跳出了這個魔咒,幾代出名将建立功名依然享盡天年。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不說,蒙古的速不台、兀良合台、阿術,祖孫三代都是名将。别看宋朝家将如此之多,實際上,嶽家隻有嶽飛、嶽雲父子兩人是名将,曹家有曹彬、曹玮兩代名将,狄、呼、高、石、鄭家族更是基本隻有一代。

宋朝祖孫三代連續為将的有嗎?第一個就是最為人熟知的楊家将,祖孫三代連續為名将。還有兩個少為人知的名将家族,種家軍和折家軍。要論知名度,種家和折家完全無法與楊家媲美,這隻因楊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種家和折家卻走進了正史,被文字湮沒了。實際上,在正史上,種家和折家無論是名将數量,還是功勞,都遠不是楊家将可以媲美的。

宋朝三大名将家族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一、楊家将

楊家将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評書中有着九代英雄傳說。自殘唐五代的火山王楊衮開始,楊繼業、七郎八虎、楊宗保、楊文廣、楊懷玉、楊士瀚、楊金豹、楊滿堂,個個都有着傳奇故事。事實上,在曆史上楊家隻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位名将。

楊家将的第一代是楊業,就是演義中所說的老令公楊繼業。楊業出生于五代時期,自幼追随北漢世祖劉崇,以骁勇善戰聞名,屢立戰功,當時人送綽号“無敵”。

北漢滅亡後,楊業歸順宋朝。在宋朝楊業屢立戰功,曾在雁門關之戰,大敗遼兵,從此威震遼國。雍熙北伐時,前期三路大捷,但随着東路主力大敗,形勢逆轉,遼軍開始反撲。在此形勢下,宋太宗下令讓西路的潘美與楊業護送先前攻下的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内遷。楊業建議弓箭手阻擊遼軍,護送百姓撤離,監軍王侁卻不同意,激楊業出戰。楊業帶兵出戰,卻交戰失利,等他帶兵奮力殺到陳家谷口時,潘美、王侁已違約撤離。孤軍奮戰之下,楊業負傷落馬被俘,絕食三天而死。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楊家将第二代名将是楊延昭。根據《宋史》記載,楊業确實有七個兒子,楊延昭、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除楊延玉在北伐中戰死外,其餘幾人在楊業死後都有封賞,最有名的就是楊延昭。

在雍熙北伐中,楊延昭就曾當先鋒随父親進攻應、朔二州。楊業死後,楊延昭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他智勇善戰,曾潑水結冰城抗拒遼軍,也曾多次擊退遼軍,在邊防二十餘年,威震邊庭。宋真宗也極為重視楊延昭,極力庇護他,在他死後,大為歎息,派了宦官護送靈柩回他的家鄉,河朔一帶的人看到他的靈柩大都痛哭。

楊家将的第三代是楊文廣,楊延昭的兒子。在演義小說中楊延昭的兒子是楊宗保,楊宗保的兒子是楊文廣,實際在曆史上沒有楊宗保這個人,《宋史》記載楊文廣就是楊延昭的兒子。

楊延昭去世後,朝廷錄用楊文廣為官。出身名将家族的楊文廣很有軍事才能,受到範仲淹和狄青的器重,在平定侬智高叛亂,征戰西夏黨項軍時,屢立大功。後來,楊文廣也曾獻策破遼奪取幽燕地區,隻是沒等朝廷審批就去世了。

這就是楊家将的三代名将。自楊文廣後,正史不再有記載楊家武将。雖然楊家将隻有三代,但他們都為抗擊外敵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值得人們敬重。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2、種家軍

都說楊家将滿門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殊不知種家兒郎數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

北宋初年,西北邊境屢受西夏劫掠。種家軍挺身而出,三代鎮守西北邊疆,在苦寒之地和西夏厮殺百年,讓西夏人聞風喪膽。在那鐵馬金戈的西北煙塵裡,種家軍無數将士血染黃沙,可歌可泣。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種家軍的建立者是名将種世衡,與狄青齊名。種世衡是河南洛陽人,勇猛善戰,而且足智多謀,被範仲淹提拔總領西北軍務。招撫羌人,抵禦西夏,築城安邊,巧施離間計除去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剛浪棱、野利遇乞兄弟,種世衡為西北築造了一道屏障,保了西北的平安。

楊家将沒有七郎八虎,種家軍是真的有。種世衡有八個兒子,分别是種诂、種診、種谘、種詠、種谔、種所、種記、種誼,全部在軍中服役。其中尤以種诂、種診、種谔戰功顯赫,關中百姓稱其為“三種”,種誼也被百姓稱贊為“得誼,勝精兵二十萬。”

種家的第二代,征戰無數。種诂、種診進擊環州羌族,種谔迫降西夏将領嵬名山,攻略西夏,種誼平定羌人叛亂,種家軍撐起了西邊的一片天。

種家軍的第二代老去後,第三代已經成長起來。種家第三代以種師道、種師中、種樸三人為主,以種師道最為有名。

在北宋末年,敵人不止有西夏,還有金國。種師道不止在抗擊西夏中有戰功,而且他還參出征遼國,抗擊金軍。如果當初宋欽宗能聽取種世道的建議,宋朝不會敗得這樣慘,隻是汴梁城破時種世道已經去世了。種師道的弟弟是種師中也是一代名将,長期鎮守西北,在金軍進攻東京時,他率軍勤王,最終為國捐軀。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種樸是種谔的兒子,也是種家軍三代将領。在與吐蕃的戰鬥中,種樸遭遇埋伏,殊死戰鬥,最終戰死,戰馬負屍而回。提起種樸,就不能不提他部下大名鼎鼎的神射手王舜臣。在種樸戰死後,王舜臣連射上千隻箭,震懾羌騎,以一己之力扭轉戰場局勢。

種家祖孫三代名将輩出,為北宋捍衛西北近百年。他們孤軍深入荒漠,血染黃沙,他們一直捍衛着大宋朝,最終一切輝煌都随着北宋王朝覆滅而煙消雲散。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3、折家軍

楊門女将是虛構的,佘老太君卻有真實原型。佘太君本姓折,出身于府州折氏,嫁給了楊業。折家是真正的名将家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父子兄弟相傳,從五代起就防禦北方,内屏中國,外攘夷狄。

五代至北宋,黃河上遊地區民族沖突尖銳複雜,政治态勢變幻無常。在這風雲激蕩、狼煙四起的年代,折氏家族崛起于黃河以西,名将輩出,鎮守西北邊陲近三百年,名滿天下。

折家最早有名姓的是唐末的折宗本,時任“振武軍沿河五鎮都知兵馬使”。折宗本之後是折嗣祚,官至麟州刺史。這兩代在當地頗有聲望,人們競相歸附,奠定了折家的基業。

折嗣祚之後是折從阮,五代十國時期名将。折從阮曆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折從阮率軍抵禦契丹,戍守邊境,維護了中原的安全。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折家軍正式是從折從阮之後開始的,真正的名揚西北。折家軍第一代是折德扆、折德願。這兩兄弟鎮守府州,對抗外敵,屢立戰功。北宋建立後,折德扆也是屢次破敵,鑒于府州的地理位置和折家的名望,宋太祖趙匡胤許諾折家可以世襲府州知州。此後,折家父子兄弟相繼世襲府州,鎮守西北邊陲,并世出名将。

折家的第二代是折德扆的兒子折禦勳、折禦卿,他還有個女兒就是演義中的佘老太君。第三代有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第四代有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闵,第五代以折克行最為有名,第六代有折可适、折可求、折可存等,第七代有折彥野、折彥質、折彥文等。這些種家子弟都是一時名将,征戰沙場,碧血染黃沙。隻是折彥質雖然“振七世之家聲,為折氏之冠冕”,但奈何生不逢時,屢遭貶斥,終究不能挽救宋朝。

碧血染黃沙,宋朝三代為将征戰沙場的三個家族,楊家将墊底

相比于楊家将、嶽家将,折家才是真正的名将世家。那一年,折禦卿帶病出征,他母親勸說他回家養病,他卻說“世受國恩,邊寇未滅,今大敵目前,我怎能棄士卒而自便,死于軍中乃軍人本分焉,望母親不要牽挂,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折惟昌帶病護糧,冒風沙而行,幕僚勸他修整,他說“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國事,分也”。最終他們都為國而死,折惟信等人也是戰死沙場。這些話,現在聽來仍是頗為悲壯。

在世襲府州的200餘年,一代又一代折家男子征戰沙場。抗契丹、招撫諸族,尤其是在與西夏漫長的苦戰之中,他們一代代前仆後繼,血灑疆場。後人稱贊“簪纓不替,其勳業彪炳史冊,舊絕千古”。

在宋代的這三大名将家族中,楊家将雖然最出名,戰績卻是不如折家和種家。知道楊家将,也要記得在那漫天風沙中的金戈鐵馬中,一代代前赴後繼的折家軍和種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