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川崎病的診斷和鑒别診斷,來看最新專家共識

作者:醫脈通兒科
川崎病的診斷和鑒别診斷,來看最新專家共識
川崎病的診斷和鑒别診斷,來看最新專家共識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為兒科臨床常見的發熱性疾病之一。《川崎病診斷和急性期治療專家共識》旨在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提高大陸川崎病的臨床診治水準,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率,改善患兒預後。關于川崎病的診斷标準和鑒别診斷,共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川崎病的診斷标準

川崎病為臨床綜合征,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并結合實驗室檢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川崎病包括完全性川崎病(CKD)和不完全性川崎病(IKD)兩種類型。

1.CKD:發熱,并具有以下5項中至少4項主要臨床特征:(1)雙側球結膜充血;(2)口唇及口腔的變化:口唇幹紅,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3)皮疹,包括單獨出現的卡疤紅腫;(4)四肢末梢改變:急性期手足發紅、腫脹,恢複期甲周脫皮;(5)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

2.IKD:發熱≥5 d,但主要臨床特征不足4項的患兒按圖3流程評估是否為IKD。

川崎病的診斷和鑒别診斷,來看最新專家共識

川崎病的臨床特征通常不會在單一時間點全部呈現,是以極少會在發熱3 d内确定診斷;有些臨床特征也會在數天内消退,需仔細詢問和檢查先前的症狀和體征以助于确定診斷。

鑒别診斷

川崎病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别。

1.麻疹:多有流行病學史,口腔内可見到頰黏膜麻疹黏膜斑,血正常示白細胞計數降低而淋巴細胞增高,CRP、SAA、ESR常不高或輕度升高,麻疹的病原學檢查和血清抗體陽性。

2.猩紅熱:川崎病亦可出現猩紅熱樣皮疹,但單純的猩紅熱感染多數對抗生素治療有效,抗生素治療後症狀改善,炎性名額明顯下降。

3.其他病毒感染(如腺病毒、腸道病毒):病毒感染血正常白細胞計數不高或降低而淋巴細胞增高,CRP、SAA、ESR常常升高不明顯,血液中病毒抗體可明顯升高。

4.葡萄球菌和鍊球菌毒素導緻的膿毒症休克綜合征:需與川崎病休克綜合征(KDSS)進行鑒别,尤其是抗生素治療無效時,密切觀察川崎病除發熱外的其他5項特征性臨床表現,并及時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

5.Stevens Johnson 綜合征等藥物超敏反應:有敏感藥物應用史,通常黏膜的表現更嚴重,而且眼部症狀不單純是結膜充血,常表現為卡他性、化膿性和假膜性結膜炎,可遺留眼部并發症。

6.全身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sJIA):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症狀,通常無川崎病的口唇及口腔變化、四肢末端紅腫、結膜充血等。

7.特殊微生物感染:如立克次體感染、鈎端螺旋體感染,有流行病學史。

川崎病常發生在呼吸道病毒感染高發期,需要注意如果患兒符合川崎病診斷标準而同時病原學檢測陽性(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或流感病毒等),并不能排除川崎病的診斷。小于6月齡的嬰兒,如果長時間發熱、易激惹、腦脊液細胞數增多(以單核細胞為主)而培養陰性,尤其是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需考慮川崎病可能。嬰幼兒發熱和膿尿首先被診斷為尿路感染,随後出現皮疹、眼紅和唇紅常常考慮抗生素過敏而忽視川崎病診斷。以頸部淋巴結炎為首要表現的患兒(多見于年齡稍大兒童),有時被誤診為細菌性淋巴結炎或腮腺炎,部分患兒可并發咽後壁膿腫或蜂窩織炎,掩蓋川崎病的診斷,可行B 超檢查協助診斷,川崎病時為多個淋巴結腫大,而化膿性淋巴結炎通常為中間低回聲區的單個淋巴結腫大。消化道症狀明顯的患兒亦可能誤診為急腹症接受外科治療,導緻川崎病的其他表現常常被忽視。以上情況需要考慮川崎病并及時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可以咨詢有經驗的川崎病專家協助診斷。另外,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發熱、皮疹、肝髒增大、肝功能受損等表現,也引起冠狀動脈擴張,需與川崎病進行鑒别。EB病毒感染多同時累及主動脈瓣及主動脈,而且治療困難,預後較差。

以上内容摘自: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風濕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免疫學組,等. 川崎病診斷和急性期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兒科雜志,2022, 6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