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軍在幾個月內,就損失數百萬軍隊,為何還能發起反攻取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可以說是最為關鍵的一場戰爭。蘇德雙方在這場戰爭中先後投入超過1000萬人。這種規模的戰爭,在人類史上都是少有的。

蘇德戰爭還是戰爭史上經典的反敗為勝案例。

德軍在戰爭前期勢如破竹,將屯守於西部邊境的百萬蘇軍打得沒有脾氣。截至到莫斯科戰役之前,蘇聯已經損失了超過300萬士兵,領土也丟失了近三分之一,形勢相當嚴峻。

然而從1942年開始,蘇軍卻從史達林格勒一路反攻,最終成功反推進了德國的心髒柏林。

那麽,明明已經奄奄一息,損失慘重,蘇聯為什麽還能發動反攻,並最終獲得戰爭勝利呢?

一、蘇聯有足夠的戰略縱深。

在進攻蘇聯之前,德軍基本已經將半個歐洲蕩平。哪怕是強大的法國,也隻是堅持了30多天。

當時,德國陸軍的裝甲部隊太過於強大,歐洲國家在面對閃電戰推進的時候辦法不多。不過,除了部隊差距之外,歐洲國家如果能在遭到進攻時選擇撤退,將戰線拉長,那麽顯然也不會淪陷得太快。

而他們之是以沒有這樣做,主要是國土面積實在太小,想退也沒有地方可去。但作為國土面積第一的國家,蘇聯就不存在這樣的煩惱了。

在前期戰事不利,蘇軍潰敗的情況下,史達林硬是憑借著廣闊的國土,將閃電戰轉化為消耗戰。這樣一種“以空間換取時間”的作戰政策,為蘇聯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也為蘇聯後來戰爭的勝利埋下了伏筆。

二、美英的援助。

就在蘇聯連吃敗仗的時候,羅斯福在1941年頒布了《租借法案》。這一法案規定,美國將會以“租界”的形式,向盟國提供戰略物資。

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美國一共向蘇聯提供了超過110億美元的物資。這其中包括數以萬計的飛機、坦克裝甲和運輸卡車,並且還有超過150萬噸的食物。

在美國的帶頭下,已經吃到苦頭的英國也開始向蘇聯進行了援助。

不過,隨著後來德軍的不斷敗退,美英為了防止蘇聯將來爭奪霸權,便在二戰中後期,漸漸減少了物資的供應。但那時的蘇聯已經順利度過了艱難時刻,戰爭局勢已經不可逆轉。不管怎麽說,最初美英的物資支援,確實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三、德國戰線太長,雙方在補給上存在巨大差距。

自1941年6月以來,德軍在各條戰線上高奏凱歌,短短幾個月就深入了蘇聯國境上千公裡。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德軍本來是要在入冬之前就拿下莫斯科,之後再進入高加索地區,搶佔蘇聯的戰爭資源,就近進行補給。

但由於蘇聯很快進入雨季,德軍裝甲部隊在泥濘的土公路上行軍緩慢,閃電戰的威能發揮不出來。德軍補給困難的問題,就慢慢暴露了出來。

反觀蘇聯,雖說是遭遇了接連失敗,但蘇聯的工業生產基地高加索地區始終沒有被德軍攻陷,這就讓蘇聯軍隊具有了充分的後勤保證。打仗本身就是打補給,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德軍想要取得勝利實在太難了。

四、蘇聯全民皆兵,死戰不退。

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史達林又一次號召全國人民共赴國難,蘇聯男女老少紛紛拿起武器作戰,一時間舉國皆兵。

除了發動群眾之外,史達林還向士兵們下達了“隻準戰死,不準投降”的死指令。一旦發現士兵有投降,那麽他的家人就會遭到“清洗”。這一舉措在當時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懾作用。蘇軍在戰鬥中死戰不退,誓死保衛莫斯科。這讓本來就陷入麻煩中的德軍更是覺得頭疼。

五、德軍遇到莫斯科三十年不遇的寒冬。

1941年到1942年的冬天,莫斯科平均氣溫降低到了恐怖的零下30度。

由於希特勒認為,入冬前肯定會攻佔莫斯科,是以德軍基本上沒有準備任何禦寒棉衣。同時蘇聯人又執行了“堅壁清野”的戰術,莫斯科周邊的樹木、房屋這些凡是能取暖的物資,都被蘇軍清理得乾乾淨淨。德軍遭遇嚴寒的侵襲,凍死凍傷的人數以萬計。再加上戰略補給又存在問題,德軍最終在冰冷的莫斯科迷失了方向。

莫斯科戰役是蘇德戰爭的一條分水嶺。如果德軍在1941年順利拿下了莫斯科,那麽就肯定不會有後來的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是以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蘇聯能夠發起反攻的最大依仗。

(參考資料:《蘇德戰爭1941-1945可能是電話號碼,是否撥號?》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