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柘城縣:愛心粥屋5年堅守傳遞愛 就餐人變身志願者

作者:東方今報商丘新聞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倪政偉 見習記者 任善美 通訊員 馬學賢/文圖

“今年70歲的老人邵心廣,最早也是一位就餐者,當時也沒想到會成為一位堅守5年的志願者。他每天淩晨5點就到粥屋幫忙炒菜,做飯,生怕耽誤就餐者吃飯。炒菜是個體力活兒,考慮到他年齡大了,想讓他歇着,他卻不願意。粥屋像邵心廣老人這樣從就餐人成為志願者的就多達幾十人……”2月16日,柘城愛心粥屋負責人王新慧介紹說。

柘城縣:愛心粥屋5年堅守傳遞愛 就餐人變身志願者

記者現場看到,愛心粥屋十分注重疫情防控工作。77歲的志願者張克法老人專門負責為每位就餐人測量體溫、做好登記。負責人王新慧現場坐陣監督領餐人間隔一定距離,吃飯時保持距離坐。

柘城縣:愛心粥屋5年堅守傳遞愛 就餐人變身志願者

說起老人張克法時,王新慧介紹說:“張克法老人忙完這一波,就開始維持秩序打飯。有兩桌是年齡大的和殘障人士,他就把飯菜盛好,給他們端過去。等他們吃的差不多了,自己才開始吃飯,有來的晚的,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給就餐者先盛飯,每天都是最後一個離開粥屋。看見鍋沒刷就刷鍋,地沒有打掃就掃地。‘平凡見精神,默默求奉獻’在老人身上得到展現。”

柘城縣:愛心粥屋5年堅守傳遞愛 就餐人變身志願者
柘城縣:愛心粥屋5年堅守傳遞愛 就餐人變身志願者

“‘志願者’這個稱呼,用他們的話說,怎麼也沒想到會用在自己身上,老了還能穿上這‘紅馬甲’,以前苦日子都經曆過,雖然平時也熱于助人,但是讓每天給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端飯,專門服務于别人,心裡起初還是感覺‘憑啥呢?’。随着這些年的參與,他們的思想也在改變,打心底裡感覺到為他人奉獻的快樂。”愛心粥屋發起人90後的女孩張若曼在談起愛心粥屋公益活動時這樣評價說。

據悉,位于柘城縣中原西路的愛心粥屋創辦于2017年2月。創辦5年來,除疫情防控期間外的每一個淩晨,都準時開門,主要為環衛勞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殘障人士、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提供免費早餐。張若曼介紹說:“在粥屋就餐的老人和環衛勞工大多是在粥屋用餐幾年了,也把粥屋當成了自己家,既是就餐者又是志願者,在這個有愛的大家庭裡,伸把手、幫個忙都很願意主動去做。”

柘城縣:愛心粥屋5年堅守傳遞愛 就餐人變身志願者

“2021年夏季的一天,雨下得很大,粥屋門前路上都是積水,有一位騎電動車的老大娘困在了水中間,車子怎麼推都不動,剛忙好粥屋事的邵心廣老人看到後,立即冒着大雨趟着過膝的深水,幫着把車子從深水處推了出來。”張若曼說,像這樣的好人好事,湧現在粥屋志願者們身上的還有很多。

環衛勞工邵明亮,家在粥屋附近住,擡桶、提水成了他每天的常态。他每次吃完飯,就拿着他的大掃帚把粥屋門口打掃得幹幹淨淨,非常支援家門口的公益。像邵明亮這樣從就餐者變身愛心志願者還有很多,張愛秀、張玉珍、方廣昌、楊軍福……,每天都堅持早起到粥屋幫忙切菜、熬粥、打飯。

柘城縣:愛心粥屋5年堅守傳遞愛 就餐人變身志願者

采訪中,正在用餐的環衛工們邊吃早餐邊贊歎:“這粥比在家熬得還好喝,在家熬不出這味兒。菜也不鹹不淡,我鑲的牙都嚼得動。”“以前,我們一早打掃衛生,都是有一口沒一口地吃飯,如果沒有這愛心粥屋,哪能吃上這可口的早餐。”

王新慧說:“從環衛工們贊美聲、從就餐者到志願者,從不了解志願服務到深入其中,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粥屋已經成了心中割舍不掉的‘牽挂’。”

記者聊起粥屋的愛心捐款,王新慧介紹說,主要通過微信平台的“每日一捐”進行募集。愛心粥屋有個微信群,起先幾十人,後來發展到幾百人,又從一個群發展到兩個群。“我要經常盯着手機,有新人進來了,表示歡迎并釋出下群規;有紅包了,及時領取;對于善款紅包被誤領的,還要追讨;每天晚上,我都要核對捐款人數和善款金額,然後公布到群裡。”粥屋會計兼紅包管理者李彩芝接着話題對記者說。

正因為賬務清晰、收支明确,才打消了一些人對愛心粥屋賬務的質疑,進而讓粥屋越辦越好,并逐漸成長為柘城縣的一個愛心品牌。據統計,截至2月16日,愛心粥屋已免費提供就餐136299人次,志願服務9978人次。此外,愛心粥屋還積極開展為洪災地區捐助物資,救助特困兒童家庭,堅持舉辦諸如聯考助考、冬至包餃子等愛心活動。

“傳遞愛心,人間溫馨,有愛就有真誠。”王新慧說:“但在我們社會這個大家庭裡不僅要有愛心,更要把愛心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