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高喊加倉!“從悲觀到樂觀的轉折點”到了嗎?
A股在遭遇了“開年大潰逃”之後,總算連續“漲”了兩天,毛熊已經明确表示“撤軍”,美聯儲的例會也沒有釋放“更加鷹派”的資訊,美股保持了“淡定”,此時,多家外資大行也高喊“可以加倉A股”了!
(CNBC頭版頭條刊發題為《從瑞士信貸到高盛,投行稱是時候買入中國股票了》的文章)
珞珈财經分析認為——
●B浪反彈最是危險,因為它往往誘發一部分經驗不足的人,去遭遇C浪下跌
●在機構完成對“舊賽道”的贅肉淨身之前,還是“多一分謹慎”。
●不要倒在勝利前“最後一仗中最後一顆子彈”之下……
盡管,我對年初以來的A股行情一直持“悲觀/審慎”的立場,但基于“國内經濟轉型更新+國民資産配置從房地産轉向‘流動資産’”的共振,我對A股中長期大方向則是保持“審慎樂觀”的;
關鍵在于“這種‘從悲觀到樂觀’的轉折點”到來了嗎?
我認為,截至目前,A股仍然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消化”那些“舊賽道”留下的地雷,把資金從其中“招魂”,以便附體“新賽道”。
或許,此後“舊賽道”的風險釋放,不再如此前那麼淩厲,而新老基建也确實開始“肩負起維穩大盤”的重任;
但我個人認為,在機構完成對“舊賽道”的贅肉淨身之前,還是“多一分謹慎”!
如今到了“轉戰湘江”的關鍵時刻——“前有全球緊縮、後有舊賽道崩塌”;
我肯定不願意,倒在勝利前“最後一仗中最後一顆子彈”之下。
不冒進,警惕“害死人”的B浪反彈!
而筆者所關注的“私募女神”也發了一篇“學習毛選”的讀後感《從星星之火,到燎原》——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過程是曲折的殘酷的,能活到最後的,是不多的:
◆堅持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是成功的星星之火;
◆認清革命的曲折性和殘酷性,不冒進,是活到革命勝利的基本條件;
◆厘清社會的階層,選對革命的的隊伍,才能走上革命的正确道路。
還有句“更紮心”但似乎也更貼合目前市場的話——
B浪反彈最是危險,因為它往往誘發一部分經驗不足的人,去遭遇C浪下跌。
不要期盼太高,能穩住就是勝利
整體來看,創業闆受阻10日均線符合判斷預期,,機構信心上需要時間恢複,是以對新能源、醫藥闆塊的反彈還是不能有過高的期待。而主機闆的博弈重點更加突出,基建闆塊的反複輪動,已經證明了持續性,兩會預期兌現之前,還有足夠的表現時間,但短線需要注意節奏。另外,在目前量能和交投情緒之下,市場整體能維持築底格局就是及格表現,
政策上,低估值闆塊更加有望在市場風格調整中迎來上漲機會,具備穿越周期防禦性的闆塊以及有望在高景氣提振之下出現趨勢性機會的闆塊,例如基建、裝修材料、環保、油氣設服等方向。
新老基建崛起!護持A股“逆轉勝”的一、三軍團

時隔數年,鐵公基又可以拔毛了。
決策層對實體經濟“面臨挑戰”的“高度警惕”,使得各項“超前部署”的穩增長政策,得以“快速落實”。而這其中,各類“新老基建”仍然“執行業牛耳”(在穩增長的“壓力”下,另一個“過氣的江湖大佬-房地産”,雖然還是被“有心人”念念不忘,但筆者認為,目前高層對其的定位仍然是“不死不活、不拖後腿、不添麻煩”的“三不政策”,隻要别整出啥“衍生性金融風險”就好)。
筆者有個主觀感受——
●中國的經濟轉型更新之旅,又是一場“新長征”;
●A股目前正在全力“反‘國内外各種離開因素’的圍剿”;
●未來勝利的大方向,召喚着所有投資人都要“去延安”;
●但如今的市場現實,是我們還在磕磕絆絆的“過湘江”;
●而且剛剛“半渡”,前有何健、後有薛嶽,都咬着不放;
●在此背景下,市場務實的選擇了一個“不算最壞”的生存之道:一軍團(老基建),和三軍團(新基建)左右護持,形成“人牆”掩護大盤強渡。
投資發力成托底經濟的重要力量
浙商證券在《建築裝飾行業基建穩增長分歧點深度分析》中提示,複盤前4 次“穩增長”建築行業走勢,在政策、資金等多重紅利釋放下,次年固投增速加快,在此後4~8 個月内,建築行業均跑出絕對收益行情、部分年份超額收益顯著,看好22 年建築行業估值持續修複。
此前,共有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8 年合計4個年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提出“經濟穩增長”或類似表述,複盤曆史資料,重磅會議定調“穩增長”後,基建固投均有所加快,主要結論如下:
1)前4 次定調“穩增長”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基建固投單月增速均處于相對低位;
2)定調“穩增長”周期中,基建固投增速均有提升;
預計22 年穩增長可能更多需要靠基建來帶動:
一方面,消費低迷、出口高增或難延續,地産短期走弱;
另一方面,中央、地方政策已明朗(21年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以來,各部委密集出台穩增長政策)——
傳統基建(鐵路、水利、機場等);
新能源基建(5G、充電樁、數字經濟、新材料、锂電等)和保障性住房為重要方向。
基建作為政府主導的投資領域有望在較短期見效,适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獲多部門支援。
從政策支援上看,目前多地已啟動一季度專項債發行工作,近期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達1.46萬億新增專項債限額,疊加2021Q4專項債投入金額,預計約有萬億元規模的專項債資金将在2022Q1形成支出。
從投資增速看,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後,财政部、發改委和銀保監會相繼表态支援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同時,國家統計局局長甯吉喆表示,适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政策正在發力。
展望 2022 年,預計上半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回升至 5%,全年增速為 3%。
是以,從項目端看,訂單需求無憂——
交通:“十四五”交通基建建設需求或超十萬億,城軌、高鐵建設增速有望繼續保持領先;
水利:從《“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名額增量判斷,投資有望維持高位;
新能源基建:電力保供疊加“雙碳”戰略下,以風光大基地、特高壓為代表的新能源基建項目開工、建設節奏有望加快。
大量資金落地,基建投資提速
與此同時,海通證券也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國内基建政策有望發力》中提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今年國内基建政策有望發力——
;
。
其中新基建是投入重點——
2021年12月16日,财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近期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達了2022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46萬億元。
基建通大資料平台顯示,21年12月重大項目開工投資額為8300億元,同比多增1000多億元,較11月明顯改善。
據報道,截至1月10日,全國至少有11個省、直轄市組織召開了2022年重大項目開工活動,涉及重大項目超5000個,總投資規模超3萬億元。
據測算,預計2022年基建投資增速可能達到6%附近,考慮到碳達峰方案落地,,預計2022年投向廣義新基建的比重或提升到18%左右(過去兩年均在16%左右)。
新基建:5G、IDC和工業網際網路是重點方向——
(1)5G:研究顯示,2022-2023年建立5G基站數量接近120萬個,同時根據澎湃新聞援引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一個5G基站的造價近40萬元,由此推算未來兩年5G基站建設投資金額接近4800億元。
(2)資料中心(IDC):2021/7/4工信部印發《新型資料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底全國資料中心機架規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同時,中國信通院的預測,未來三年資料中心産業投資或達1.4萬億元,年均投資達近5000億元。
老基建:建築和建材行業受益,鋼結構是結構性亮點——
(1)建築建材:建築行業有望受益于保障房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從盈利估值比對度看,建築和建材闆塊盈利增速和估值均較低。
(2)鋼結構:《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支出,下一步将積極開展鋼結構住宅試點。預計鋼結構闆塊21E/22E歸母淨利潤累計同比為42%/30%,目前鋼結構闆塊PE/13年以來自下而上分位數為26.3倍/41%。
建築行業集中度提升,業績和估值有望持續回升
銀河證券龍天光等在《建築行業月報: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反彈,穩增長可期-220128》中強調,
1)“兩新一重”基建龍頭。建議關注中國建築、中國交建、中國鐵建,中國中冶等建築央企和山東路橋,安徽建工等區域基建龍頭。
從估值水準看,
對于相關投資機會,安信證券蘇多永在《建築行業:12月基建投資增速修複,穩增長加碼助力基建行情持續-220124》中推薦關注4條主線:
同時,城軌設計和減振龍頭将充分受益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下城市軌交需求的釋放,重點推薦地鐵設計和天鐵股份。
2)抽水蓄能受益公司。水利水電工程企業擁有抽水蓄能工程建設經營,有大多擁有水電營運資産,布局抽水蓄能電站可能性較大,未來有望充分受益抽水蓄能發展,重點推薦中國電建、粵水電和安徽建工。
3)裝配式建築。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以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為主要形式的裝配式建築領域将持續充分受益行業景氣度的進一步提升和需求釋放,建議關注華陽國際、精工鋼構、東南網架。
4)新型電力建設。使用者側電力建設營運龍頭蘇文電能,電力智能巡檢優質民企申昊科技、布局BIPV的東南網架、精工鋼構、啟迪設計、中裝建設和布局碳彙的東珠生态。
“正利率”下如何投資?華爾街高喊“去中國”
僅僅在去年6月,市場還預計2022年美國不會加息,而現在則預計美聯儲将加息5次;英國銀行利率升至0.5%是自2004年以來首次在背靠背會議上實作的;歐央行的情況也是類似。
随着西方央行加息預期日盛,資金成本迅速擡升,全球市場上的“負利率債券”已經從頂峰時期的25%左右下降到5%,這些債券的價值從三年前18萬億美元的峰值下降到今天的5萬億美元左右。
是以,“正利率”時代不僅面臨“資金成本上升”,更面臨“資産荒”——
不可不投!投資者對中國股票過于悲觀?
美股盈利增長率(與海外股市)的差距正在縮小,估值溢價可能已經達到了頂峰。幾乎所有市場的交易都比美國有很大的折扣。在利率上升、美國經濟增長不比其他國家快(高盛預計增長将比歐洲少1%),以及投資者希望更多地接觸價值型資産的情況下,美股此前那種“優異表現”很難維持。
于是乎,CNBC頭版頭條刊發題為《從瑞士信貸到高盛,投行稱是時候買入中國股票了》的文章——
●瑞士信貸将中國評級上調至“增持”,扭轉了大約 12個月前的降級。其全球政策團隊指出:其最具信心的股票構想包括阿裡巴巴等許多中國網際網路公司。
●高盛則表示,由于估值仍低于華爾街銀行14.5的市盈率目标,高盛預計今年MSCI中國指數将上漲16%。
●貝萊德投資研究更早在去年9月下旬就“唱多”,今年1月又發了一篇題為《中國股票:不再“不可投資”》的報告。
●彙豐分析師在2月7日強調“投資者對中國股票過于悲觀”,并确認了其在去年10月份将中國股票更新至增持的呼籲。
我們認為,外資确實可以在“某些時候”對A股短期漲跌帶來“助力”,外資也确實“看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機會”;但國内投資人更要清楚,外資增加人民币資産的配置,對其整個龐大的資産規模來說,不過是“餐後甜點”;但絕大多國内投資人可是要把A股當“主糧”的!如果你指望一個“白案師傅”做出“紅案菜色”,那就真是“有點想多了”。
繼續高景氣!汽車零部件企業訂單排到6月底
新能源車産銷翻倍暴增以及汽車智能化趨勢,在去年催化“汽車零配件闆塊”成為股市的一大熱點,整個闆塊翻倍,很多概念股漲了幾倍。而從一些迹象看,這種邏輯在今年依然适用。
資料顯示,今年1月多家主流車企迎來銷量“開門紅”。15家車企中有10家車企1月銷量同比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依舊火爆。據乘聯會披露,1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34.7萬輛,同比大增132%,東風、廣汽、吉利、比亞迪、小康股份、小鵬、理想、力帆等8家企業的新能源車均實作了三位數同比增長。比亞迪更“一騎絕塵”1月銷量同比大漲367.7%。
去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雖然機構普遍認為今年增速會放緩,但乘聯會、中汽協和券商等機構給出的預測值普遍在500-550萬輛左右,最高的甚至到了700萬輛。也就是增量規模其實不遜去年。同時,今年新能源車企紛紛開啟了漲價之路,對上遊零配件價格上漲的承諾能力也更友好了。而預計今年無人駕駛技術的進步也會讓一輛新能源車所需的晶片、智能化零配件數量比去年要更多。是以,今年汽車零配件闆塊今年仍會一個重要的牛股誕生地,可以持續挖掘。
氫燃料電池産業鍊空間有望持續擴容
據财聯社消息,2月15日,國家電投氫能公司總經理張銀廣表示,氫燃料電池行業的重點工作是進一步打通産業鍊,確定供應鍊安全,并快速擴大市場應用規模。
我們認為,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分支,近年來大陸對于氫燃料電池産業扶持政策持續加碼。目前國内已有5大氫燃料電池示範城市群落地,随着冬奧會的應用推廣以及政策端的持續加碼,預計十四五期間國内燃料電池汽車及加氫站有望迎來更進一步的擴張。
政策層面來看,國内《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已明确提出,到2035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目前全球氫能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3萬輛,主要經濟體已經建成加氫站527座,大陸已建成加氫站數量位居全球第二。
從産業鍊上說,氫燃料電池上遊主要包括膜電極、雙極闆、高壓儲氫裝置等零部件。中遊核心部件為燃料電池發動機和電堆。燃料電池電堆占發動機成本的55%,膜電極則占電堆成本的65%。是以氫能車發展的核心在于膜電極和電堆技術的突破。其他關鍵部件還包括空壓機、雙極闆等等。
展望後市,碳中和目标下,國内氫燃料電池産業扶持政策明确,未來示範應用的不斷落地将持續推動産業降本放量,加速氫燃料電池産業走向市場。
落腳到A股市場,目前氫能源産業鍊的核心上市公司并不多,擁有核心動力系統技術的更少,加之由于氫能源汽車整體商用需求并未爆發,是以核心公司股價仍處于較低位置。未來随着國内氫能源市場需求的加速拓展,上市公司業績有望出現爆發式增長。
來随着國内氫能源市場需求的加速拓展,上市公司業績有望出現爆發式增長。
【風險提示】
深圳市珞珈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珞珈投資-咨詢證号 ZX0077
投資顧問:趙永超
資質編号:A0790621030001
風險提示:以上建議僅供參考,據此操作,盈虧自擔!股市有風險,操作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