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西3大“尴尬酒”,明明口感不輸八大名酒,為啥出了桂地沒人喝

作者:家常美味

都說廣西的風水養人,在這樣一塊山清水秀之地,除了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外,白酒也創出了不小的名堂,但好像現在給人的印象不是很深刻。

而白酒和美食是相伴相生的,除了螺蛳粉這樣的現象級美食,好酒一定也不差。

廣西3大“尴尬酒”,明明口感不輸八大名酒,為啥出了桂地沒人喝

廣西當地的美酒名氣在當地不輸八大名酒,口感也不比它們差。就比如桂林三花酒這款米香型白酒的代表,在不少省份都很暢銷。

其他酒走不出嶺南的原因也隻是因為宣傳和經營的問題。

這就是廣西酒比較尴尬的地方,這3款酒廣西人一定知道,但除了桂地之後知名度就透支了。看看你知道幾款?

尴尬的“桂林三寶之一”——桂林三花酒

廣西3大“尴尬酒”,明明口感不輸八大名酒,為啥出了桂地沒人喝

三花酒在業界的稱呼一直都是“米酒之王”,因為它的價格和口感在米酒中是很出彩的。當地因為氣候問題,是以種植水稻,而且産量豐富,品質高。為三花酒的原料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因為在糧食的原産地,是以對成本的控制自然而然就高了一個層次,可以說桂林三花酒的釀造環境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桂林三花酒分為三個度數32度、38度、52度。

其中52度适合喜歡醇厚口感的酒友直接飲用,剩下2款低度數米酒可以用來腌制,或者搞臘腸、搞辣椒醬之類的。

但卻因為“不會包裝、不會講故事”,沒能給外省的酒友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聞香十裡遠,開壇千人醉”——德勝紅蘭酒

廣西3大“尴尬酒”,明明口感不輸八大名酒,為啥出了桂地沒人喝

這款酒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早在明朝末年,紅蘭酒的酒香就已經“飄遍了宜州”,這款酒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酒體是紅色的。

嘗起來香甜醇和是占了上風的,之後便是略微的辛辣,不過落口是綿甜的。

紅蘭酒的窖藏時間長達3年,酒香在塵封的這3年中不斷變得醇和濃郁,是以才會有飄香十裡遠這樣的說法。

這酒還受到東南亞地區酒友的青睐,影響力十分廣泛。

“老牌名酒”——東園家酒

廣西3大“尴尬酒”,明明口感不輸八大名酒,為啥出了桂地沒人喝

這款酒在當地的地位類似于勁酒在湖北的地位。當地說的三件寶之一就是東園家酒,白酒的顔色是偏深的黃色,口感和成本效益都不錯。

除了這3款酒外,廣西還有不少好酒,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分享一下。

廣西酒不出名的原因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那還是不會包裝(品牌營銷),不會講故事,宣傳和酒質完全是兩個極端。

有多專心釀酒,做宣傳就有多潦草,很多廣西人都沒見過廣西酒的廣告。

廣西3大“尴尬酒”,明明口感不輸八大名酒,為啥出了桂地沒人喝

其次就是米酒在當地是主流,但全國市場的主流是醬香、清香、濃香,這又與市場格格不入,酒雖好,但難入心。

不隻是廣西,全國哪裡都有這種酒雖好,但銷量一般的白酒

四川和貴州這兩個地方是好酒難出頭的“重災區”,因為這倆地方的酒真的太多了,之前的沱牌都是很有名氣的

品質好的也不在少數,就比如下面的貴州君中元私藏酒、四川的全興大曲。

都是太過于重視酒質,忽視了宣傳的重要性。

君中元私藏酒

廣西3大“尴尬酒”,明明口感不輸八大名酒,為啥出了桂地沒人喝

它的釀造人是茅台原廠長李興發的弟子曾傳政。

這酒從原料篩選到釀造完成總共需要耗費1年的時間,之後又要窖藏6年。之是以釀酒周期長,是因為它使用了醬酒中最為嚴苛的坤沙工藝。

在執行的時候非常嚴苛,每個時間節點都有嚴格的規範标準。

在端午的時候制曲,在重陽的時候下沙。下面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原料:紅櫻子高粱和低蛋白小麥。

可惜酒廠對于宣傳一竅不通,不懂得如何做名氣,是以知道的人不多。

但在酒質上面的卓越獲得了不少酒友的認可,甚至有的酒友喝完之後又去買了好幾箱屯着過節或者宴請賓客的時候用。

酒體微黃,有老酒般的黏稠;醬香味突出,沒有雜味。

嘗一口滿口生香,仔細品嘗其中還有果香、窖香等味道,口感不單一,下喉不刺激。

全興大曲

廣西3大“尴尬酒”,明明口感不輸八大名酒,為啥出了桂地沒人喝

這款酒應該老四川都知道,90年代的時候憑借着出衆的成本效益給不少酒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現在知道的人不多了。

全興大曲口感上比較顯著的特點是入口夠柔。

入口的時候不會太過于辛辣,諸味協調,中段的時候酒的“後勁”就上來了,落口很勁道,不會有幹癟的感覺。

寫在最後

大陸的白酒種類十分繁多,可謂成百上千。是以不可能每一種酒都能為大家所熟悉。不過,在很多不為人知的白酒中,其實也一樣不乏好酒,隻是您不知道而已。總之,能喝到自己喜歡的酒,就是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