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市更新 嫩江路42-58号的那些事兒

作者:網信津南
城市更新 嫩江路42-58号的那些事兒

嫩江路片區新貌。本報記者 吳迪 攝

城市更新 嫩江路42-58号的那些事兒

嫩江路片區舊貌。和平區住建委供圖

城市更新 嫩江路42-58号的那些事兒

嫩江路片區居民了解城市更新政策。和平區住建委供圖

城市更新 嫩江路42-58号的那些事兒

居民們現場檢視設計圖。和平區住建委供圖

城市更新 嫩江路42-58号的那些事兒

勞工們正在進行内部裝修。本報記者 吳迪 攝

城市更新 嫩江路42-58号的那些事兒

  2021年8月23日,我市首個城市更新項目──和平區嫩江路片區城市更新開工。

  實施城市更新,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是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更新不是“棚改”,也不同于“舊改”。城市更新的核心不隻是改造舊房子,同時還要針對城市重點區域進行空間結構調整、生态修複、曆史文化保護和城市風貌的塑造,以及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産業新業态的融合發展。

  城市更新究竟怎麼搞?該解決哪些困難?發生了哪些故事?和平區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為什麼改?

  趙亮在這裡住了将近50年。“樓梯是歪的,每次上樓都怕掉下來。房子的外廊也快散了,我們用一根大棍子支着。”趙亮說,地鐵3号線在地下進行盾構作業的時候,他放在桌上的杯子居然被震到了地上。

  和平區嫩江路42—58号,是一棟擁有百年曆史的日式建築。青磚紅頂、磚木結構,25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住着99戶老街坊。

  2021年8月開工,到12月底主體完工,短短4個月,這座老建築迎來了“新生”。在原址拔地而起一座新樓,恢複居住屬性的同時,還原了老建築的文化肌理。

  “嫩江路的城市更新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安全,一個是民生。”和平區舊城區提升改造上司小組指揮部副總指揮曲林說。

  趙亮在這裡住了将近50年。曆經百年風雨,這棟小樓無論是從安全性還是從使用性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問題。前年6月份趙亮搬離的時候,整棟樓已不适合居住。

  “樓梯是歪的,每次上樓都怕掉下來。房子的外廊也快散了,我們用一根大棍子支着。”趙亮說,地鐵3号線在地下進行盾構作業的時候,他放在桌上的杯子居然被震到了地上。

  2020年6月,和平區政府發出緊急避險令,有序組織所有居民搬離。

  其實,即便沒有安全因素,嫩江路這棟小樓也不适合居住了。

  老住戶劉玉強告訴記者,這裡大部分戶型不足10平方米,最小的隻有5平方米,最多的人家住着老少三代,房子狹窄閉塞。最難過的是冬天,房子漏風,多好的電暖氣都不管用,睡覺都得穿着厚厚的衣服。房子小,所有的戶型都沒有廚房,鄰居們做飯是在樓道裡搭個竈台,一到飯點,煙熏火燎嗆得人難受。

  “最要命的是上廁所,整棟樓就一個廁所。”劉玉強說,這幾年鄰居們都是跑到附近的大商場恒隆去上廁所,“但是商場也有關門的時候,晚上就難了。”

  房子老了,水電氣、上下水都存在問題。巨鵬是勸業場房管站副站長,他對這片老房子了如指掌,站裡近年來派出兩個維修師傅專盯這一片,小修小改,一天也閑不住,出了毛病随時維修。

  “咱啥時候能住上結實亮堂的房子喲!”眼看着門前繁華的金街、高檔亮麗的購物中心,街坊鄰居們打心眼兒裡期盼着住房條件的改善。

  “改善人民群衆居住條件,提升居民幸福感。”這是和平區政府努力的方向,但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區域解決“老破小”問題,着實考驗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平區全力推動,将嫩江路片區納入棚改。

  時間來到2021年,随着國家政策的調整,“轉變城市發展模式,不搞大拆大建”,“棚改”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城市更新”模式應運而生。

  城市更新怎麼搞?沒有現成的模式和标準,和平區“摸着石頭過河”,確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不落一戶、不差一人。

  有什麼難?

  “棚改這個事兒,确實不再進行了。”巨鵬與嫩江路的老鄰居打交道也六七年了,他說話大夥兒都信,“城市更新是為了保護大夥兒利益,不然這房子住也住不了,變現也變現不成,受損的還是大夥兒。”

  百年曆史的老房子,最“資深”的住戶在這兒住了半個多世紀。條件稍好的,能走的早走了,留下來的,各有各的難。

  嫩江路片區城市更新改造方案公布,居民群裡炸了鍋。“不拆了?原地更新?門兒都沒有!”初次征詢意見,80%居民不同意。

  意料之中。

  居民們盼拆遷盼了很多年,突然不允許大拆大建,很多人一時轉不過這個彎。

  “為什麼不拆了?”

  城市更新千頭萬緒,最難的是群衆工作。和平區成立了項目專班,幾十名幹部分組包戶,一字一句向居民們宣講國家政策。嫩江路項目不僅僅是個更新項目,更是個民心工程。民心工程,就要把工作做到人的心裡。

  “棚改這個事兒,确實不再進行了。”巨鵬參與過和平區幾大拆遷工程,與嫩江路的老鄰居打交道也六七年了,他說話大夥兒都信,“城市更新是為了保護大夥兒利益,不然這房子住也住不了,變現也變現不成,受損的還是大夥兒。”

  涉及各家的切身利益,關鍵時刻都得仔細掂量。昨天答應得好好的,第二天又變了。“群衆工作就是要反複做、做反複。”勸業場街道和房管站聯合組建了20多人的團隊,從早到晚忙的都是嫩江路的事兒。

  第二輪征詢,帶來了設計方案,房子建成什麼樣,屋裡什麼格局,一目了然,讓老百姓踏實、安心。

  趙亮和鄰居們看到了自家的房型圖。整棟樓80多戶,光是房型就60多個,每家每戶都不一樣,門、窗開在哪,上下水管道怎麼走,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特别是更新後的房子都增加了廚房和廁所。

  “好嘛,我看這一棟樓的設計工作量,比得上一個小區的了!政府沒少費心!”趙亮不禁感慨。

  設計師全程在位,跟着社群幹部,随時解答居民問題。

  “屋裡這根管子,能再往門後挪挪嗎?”

  “我家門前樓道拐角這塊地兒,能保留嗎?”

  “廁所放在一進門右手可以嗎?”

  “沒問題,盡可能滿足大家的要求。房子是給居民們住的,設計也一定以居民的需求為中心,設計方案前前後後大改了3次、微調了50多個版本,一戶一稿,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一戶戶主的名字。隻要不突破建築規範,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都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的心願。”巨鵬說。

  按照和平區房屋租賃市場價格,确定了居民們的周轉費,15平方米以下每月補貼2250元,15平方米—30平方米的每月補貼3150元,30平方米以上每月補貼4050元。

  第三輪居民意見征詢,在社群的大會議室裡,與第一次明顯不同,更新方案從最初80%居民不支援,到獲得了95%的居民贊同,幾個月的群衆工作取得了實效。

  “政府是想方設法讓我們住好!”人群裡有不少人這麼說。

  改成嘛樣?

  “原高度,原面積,原層數、原規模,都不能變,城市更新杜絕大拆大建,隻能原地重建,恢複它原有的建築肌理。但同時,每一戶要增加廚房和廁所。”和平區住建委副主任張華剛說。

  嫩江路片區的改造不同以往,它地處和平區曆史文化保護街區,受風貌建築影響,對項目的改造和施工會有各種要求和限制。按照和平區提出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案,嫩江路項目要在原拆原建的基礎上達到成套化标準,盡最大可能改善居民們的居住環境。

  最現實的問題是,建立築不能長“高”,也不能長“胖”,還得實作每一戶都有廚房和衛生間,面積從哪來?成套化改造,到底要如何改?

  和平區非成套老舊房屋将近130萬平方米,除去五大道曆史文化核心保護區域内的50多萬平方米,還有70萬平方米需要更新改造,都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嫩江路的更新改造是一個開始,為全區乃至全市趟出一條适合自身條件、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是這一片區城市更新的重要使命。

  由區上司帶隊,項目指揮部南下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進行參觀考察,汲取了南方城市更新經驗的同時,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創新,指揮部決定采取“抽戶”的方式。

  “所謂‘抽戶’,就是通過異地安置部分居民,釋放出一定面積,均攤到留下來的每個住戶,給他們增加廚房和衛生間。”張華剛說。

  經過仔細測算,嫩江路片區整棟樓至少要騰出200平方米,才能確定成套化目标實作,涉及戶數大概10戶以上,指揮部決定“抽戶”由居民們自由報名産生。抽走的住戶以套内面積1:3.5的比例進行異地安置,即在嫩江路擁有10平方米住房,異地安置可以得到套内面積35平方米的樓房。

  “那天政府租了好幾輛大轎子拉着我們去看房。”老住戶陳強說,“地點不錯,在環内地鐵6号線邊上,配套齊全,獨單、偏單都有。”

  陳強在嫩江路的房子是30平方米,按照1:3.5折算,他可以置換105平方米套内面積的樓房。

  “換成3套獨單,兩個兒子一人一套,我和老伴兒住一套。”陳強算了算覺得合适。包括陳強在内,嫩江路有13戶居民選擇了“抽戶”,遷到環内政府定向提供的置換房。

  餘下的86戶居民留了下來。“更新後的嫩江路片區,基本達到拎包即住的标準,為居民們安裝了洗手盆、馬桶,為了確定供熱效果,家家戶戶都配備了地暖。”張華剛說,雖然政府在投資上會增加不少,但是這筆錢花得值。

  有何創新?

  嫩江路秉承的一個基本底線是:不低于現狀的安全等級、防火、通風、日照等标準,這一探索嘗試寫進了後來出台的我市城市更新相關檔案裡。和平區住建委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張守軍說。

  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建設方式,城市更新不是通過新增用地的出讓來進行土地開發和建設,而是在存量土地上進行二次開發。實施城市更新,是為解決城市空間不足、土地資源的嚴重缺乏,是适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和平區城市更新謀劃啟動在兩年前,那時候全市相關領域的政策還是空白。無論從工作機制、審批流程、建築規範,還是施工标準,都需要慢慢摸索。

  “沒有現成的模式,市裡給了我們很多支援,鼓勵我們大膽創新。這個項目沒有敢于突破、勇于擔當的精神,是不可能幹成的。”和平區住建委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張守軍說。

  城市更新不是單一部門能做成的,和平區各有關部門都在為這個項目出謀劃策。在審批流程方面,以前的項目是你報、我審,有問題拿回去,你改。而嫩江路這個項目是報、審同時推進,出設計圖的同時,有關部門就提出來哪些地方不合适,把審批前移,把後期可能出現的問題,盡早解決,争取審批一次通過。

  事實上,這座百年建築,在原址上進行原拆原建,很多方面都與現行規範有沖突。比如,片區内主體建築跟相鄰建築物最窄的地方隻有半米間距,這麼近的樓間距不符合現行建築規範,無法通過審批。

  怎麼辦?指揮部組織了一次又一次專家論證,在沖突的權衡中,在確定建築安全的同時,專家建議把周邊相鄰建築進行大修,這樣一來,片區内建築總體安全性都提高了。

  對于老舊房屋的改造,嫩江路秉承的一個基本底線是:不低于現狀的安全等級、防火、通風、日照等标準,這一探索嘗試寫進了後來出台的我市城市更新相關檔案裡。

  但是真正進行施工的時候,卻困難重重。建築物間距太近,作業面隻有寬2米、長60米的一個長條形區域,旁邊建築基礎很淺,新的建築物在施工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就很有可能造成相鄰建築下沉、傾斜甚至主牆體開裂。

  “确定了5個施工方案,請專家一輪一輪過篩子,一個個論證可行性。最後的方案,既能保證順利施工,又能對相鄰建築起到保護作用。”張守軍說。

  嫩江路片區的改造,隻是一棟小樓,但絕不僅僅是重建一座小樓,而是從一個城市補短闆的角度進行長遠考慮。

  房子要建,周邊的配套也要同步提升。鞍山道8米寬的道路,經過物探發現有27條管線,各個年代都有。項目施工過程中将所有市政管網線做彙總處理,同時增加以前沒有的雨污分流、供暖等管線。

  更新比建立更難。但是即使這樣,也要更新。

  因為城市不僅需要更新,城市也需要記憶。一座有記憶的城市,才有溫度和厚度。這座在原址上原遷原建的建築,不是空無一人的擺設,而是住滿了居民,他們的身上滿滿記錄着這座城市的往事。

  張守軍說:“快了,到今年5月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了。”

  對于趙亮等老街坊們來說,改造後的新家離他們越來越近了,對那一刻,他們充滿了期待。

來源: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