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作者:鄠邑融媒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走,到澇店三過村老杜家唱秦腔戲去”。

“太好了,民景把秦腔戲搬到家裡啦,看戲去” 。

每到周日下午,這句話就成了秦腔愛好者和秦腔戲迷奔走相告的口頭禅了。

視訊加載中...

這天下午,鄠邑區澇店街辦三過村杜民景家的秦腔劇場裡,一群秦腔愛好者聚集在這裡,輪番登台演唱秦腔折子戲的著名唱段,不時赢得場内觀衆陣陣掌聲和喝彩聲,來自村内外近百名秦腔戲迷慕名前來前來觀賞,這個秦腔劇場從2019年五、六月創辦至今已經舉辦了200多場次了演唱會了,為附近群衆奉獻了一頓秦腔戲劇大餐,深受群衆的喜愛。

在正月十三、十四老杜劇場,随着一陣子激情高昂的秦腔傳來,這個足有100平米的室内劇場,兩名演員身着戲裝正在演唱《花亭相會》,台下足有50多名觀衆聚精會神在觀看,不時還給台上觀衆送上一陣掌聲。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西安市鄠邑區澇店街辦三過村,因“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戲窩窩。村裡就有自樂班,過去逢年過節村裡還搭台請戲班子或村民自唱。已經70多歲的王允智先生,在76年就擔任村支書,據他介紹,村子唱秦腔曆史悠久,每年村子過會還在南、北街裡兩台大戲同演。1978年為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帶領群衆在村中間的中心街位置修建了一座戲樓,建成了可容納上千人的露天劇場。一到農閑時節,村裡邀請西安易俗社、西安五一劇團、省秦腔研究院以及鹹陽大衆劇團等著名劇團來村裡戲樓包場賣票唱戲。馬友仙、任哲中等老一輩秦腔名家在此登台演出。在方圓幾十公裡轟動一時。這個熱鬧場景一直持續了兩三年。到1980年左右不再有劇團來唱秦腔戲了,戲樓就給一個戲校在這裡駐紮,招收秦腔學員給娃娃教唱戲。老人說到這裡一臉的惋惜。直到前幾年杜民景辦起了這個劇場,村子裡才又響起來久違的秦腔戲聲音了,吸引了不少秦腔愛好者和戲迷們,這的确為群衆辦了一件大好事。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在演唱間隙,我對創辦這個秦腔劇場的主人——本村村民杜民景進行了采訪。剛剛下場還未來得及卸妝的老杜介紹創辦劇場的過程。他說自己本身就是個一個戲迷,喜歡唱眉戶像《張良賣布》《屠夫狀元》《梁秋燕》裡面的男主角都是他的拿手戲。前幾年有時候也跟一些秦腔愛好者四處跟場子演出,大家也很辛苦,始終沒有一個固定唱戲的場所。2019年自己正式退休後住在村裡,尋思着建一個秦腔劇場,正好自家隔壁有兩間空閑宅基,他就多次和村組協商就買了下來,五六月間,說幹就幹,打地基搭鋼架、買椅子、置辦音響燈光,先後投資近10萬元,建成這座可容納100多人的秦腔劇場。一下子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秦腔愛好者紛紛登台亮相,也吸引周圍戲迷群衆駐足觀看。開始一段時間一周演幾場,觀衆場場爆滿,後來唱戲的大多數都是業務愛好,個人都有個人的事情,慢慢地大家就建議一周演一場,就約定每周日下午兩點就開演,直到六點結束。

一提到演出效果老杜一臉興奮告訴我:“開始清唱,後來穿戲裝登台,都是來自周邊方圓20多公裡的秦腔愛好者,一般一場下來演員就20多人。光文武場面伴奏就有10人左右,也是一群秦腔愛好者。觀衆有時候最多要達上百人,有時候應觀衆要求還連演幾天呢。”當問起演唱付不付費?觀衆收不收費時,老杜連忙搖搖手說“唱戲的、看戲的全免費,咱每天還要貼上電費和茶水費,有時候還要給大家提供香煙呢。我就想通過這種形式活躍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另外就是把咱們秦腔這個優秀劇種傳承下來,你看台下觀衆裡青年已經沒幾個了。”老杜臉上顯露出一點擔憂。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正說着,剛唱完一段《花亭相會》下場的演員走過來,老杜忙介紹說:這位青年演員不簡單啊,就是附近張家村的魏維鳥,深受父親熏陶愛好秦腔,經老師指導自學成才,多次參加省電視台《秦之聲》和電台楊銘主辦的《戲迷一家親》欄目裡演唱呢,沒有一點架子啊。

這位演員是附近馬營村民叫蘇小斌,今年50多歲了,眼睛雖有殘疾,從小熱愛秦腔,經常登台為群衆演唱醜角戲《教學》等節目,為群衆帶來歡笑。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一場好的戲離不開文武場面伴奏的老藝人,他們也是有本村的外地的,他們年齡平均都超過60了,多虧這些藝人伴奏,才讓秦腔唱的有聲有色啊。

“現在的青年人跳舞玩遊戲盛行,秦腔沒人愛學後繼乏人呐。”老杜表現得十分擔憂。

秦腔藝術在夾縫中生存,祝願老杜秦腔劇場越辦越好,不斷傳承弘揚秦腔藝術,為群衆帶來樂趣。(圖文:白衛民)

戲窩窩再揚秦之聲——好村民自辦演唱會200多場 傳承秦腔藝術
編輯:張江濤  電話:029-8481979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