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民老爸”韓童生深情講述:一擔普通水桶,一段不尋常故事|紅色印記第⑩集

作者:海外網

資料來源:CCTV.com

揭開中國共産黨百年厚厚的曆史,從革命的偉大勝利到民族的偉大複興,一件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直沖民心的紅色故事,一個接一個的曆史時刻,是中國共産黨走向荊棘, 努力的最佳見證。

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台、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紅色标志——百大革命文物聲音檔案",于3月22日在中央廣播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開始, 并同時在央視新聞、央視、雲收聽等新媒體平台上推出100位講述人,用"最美的聲音"燃燒百年記憶。

用聲音燃燒百年記憶,我是革命文物叙述者演員韓同勝。

我說的神器,是秋收起義中的一桶軍隊。它被群衆用來給毛澤東的秋收起義軍送茶和粥。

該桶現存放在江西省銅鼓縣秋豐起義銅鼓紀念館的展廳,由銅鼓縣上莊村農民曾月梅于1978年捐贈。

“國民老爸”韓童生深情講述:一擔普通水桶,一段不尋常故事|紅色印記第⑩集

江西省銅鼓縣秋豐起義銅鼓紀念館陳列的水桶

從外觀上看,兩個水桶沒什麼特别的,高89厘米,直徑63厘米,單一重量略大于3公斤。相同寬度的闆由緊密的環緊緊縫合。然而,其中之一,由于使用時間長,搖桿處的木材已經開裂,留下了歲月的痕迹。

這種普通水桶的出現,不僅承載着秋收起義時部隊和當地人民的軍民魚水的喜愛,也見證了先輩們的偉大革命程序。讓我們回到1927年,那個時代的變化。

1927年7月,王經偉等人控制的武漢國民黨中央公開與共産黨決裂,逮捕屠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8月7日,中國共産黨中央召開了第87次會議,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抵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國民老爸”韓童生深情講述:一擔普通水桶,一段不尋常故事|紅色印記第⑩集

1927年8月7日,第87次會議(油畫)

20世紀20年代,封建地主依靠權力,通過就業、房租、高利貸等手段,最殘酷地剝削農民。

當農民在黑暗中擡不起頭時,土地革命政策和8/7會議所确立的革命隊伍的出現,就像一盞照亮他們道路的燈。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開始。10日,毛澤東在銅鼓縣小家璇鎮主持了第3團以上幹部會議,正式宣布銅鼓部隊已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3師。所有士兵都被要求響應湖南省委的号召,立即武裝起義。那天晚上,當月亮空空如也時,毛澤東的心起起伏伏,揮舞着話語,大膽地寫下了《西江月秋豐暴》:"軍隊叫工農革命,刀斧旗。修複銅區不留,直至平直。地主受到壓迫,農民也都處于同一個仇殺之中。秋收季暮雲密布,一場暴亂。"

“國民老爸”韓童生深情講述:一擔普通水桶,一段不尋常故事|紅色印記第⑩集

西江月秋暴亂詩

1927年9月11日,毛澤東在銅鼓上完成了工農革命軍的組建,打着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的旗幟。紅旗狩獵、飛镖等森林,面對一群振奮人心的起義隊伍,毛澤東用濃烈的湖南嗓音發出了武裝暴動的号召。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館長鄧永忠說:"當天淩晨,工農革命軍第3團官兵聚集在銅鼓縣東部雙江口大沙洲接受毛澤東的檢查。在毛澤東的指令下,全團官兵從銅鼓縣鎮出發,開始了中國革命的漫長征程。"

“國民老爸”韓童生深情講述:一擔普通水桶,一段不尋常故事|紅色印記第⑩集

工業、農業和革命軍第一師的旗幟

9月11日中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到達銅鼓後,受到當地工農的熱烈歡迎。

當地群眾向救援部隊送去食物和物資,婦女為瘧疾傷者、病者湯換藥,年輕男子組成飛镖隊,幫助部隊站崗,當場,有多名年輕人報名加入叛軍。還有人主動為部隊扛擔架,做撿拾,熱情支援。

這時,上莊村的農民有月梅聽說秋收起義部隊來了,特意帶着全家人,拿着一桶桶茶、粥給部隊,一碗一碗地送到士兵的手上。

鄧永忠說:"當時的人民雖然對革命沒有深刻的了解,但是他們知道,起義軍是為了他們的利益,是以他們會熱情地支援。曾月梅給叛軍送水送粥這桶,親眼目睹了共産黨上司的軍隊和群衆對魚水的深切感情。"

“國民老爸”韓童生深情講述:一擔普通水桶,一段不尋常故事|紅色印記第⑩集

秋收起義(油畫)

秋收起義如平雷,完成了白色恐怖的重擊。在這次起義中,共産黨發揮了自己的旗幟,成為中國共産黨獨立上司革命戰争和建立人民軍的重要标志之一,也為中國共産黨儲存和播下了革命之火。

秋收起義并非一帆風順。叛軍分成三條路,在進攻長沙的途中損失慘重。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檢視形勢,決定後,決定立即實施戰略撤退,訓示叛軍暫時撤出銅鼓排,然後前往浏陽縣文嘉市集中。

從9月到10月,起義軍戰士和廣大工農拿起步槍長矛,以土底紳紳和國民黨反動勢力沖鋒陷陣,星星之火在秋收起義中播下,逐漸形成了原來的勢頭。1927年10月27日,起義軍抵達井岡山子坪,11月初抵達茅坪,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基地。

“國民老爸”韓童生深情講述:一擔普通水桶,一段不尋常故事|紅色印記第⑩集

今天的井岡山

任芳:我是1990年出生的秋豐起義銅鼓紀念館的翻譯。銅鼓是秋收起義的遺址,是一片紅色肥沃的土壤。在革命戰争期間,有780,000人在革命中英勇犧牲。現在在和平時期,我已成為革命文物的叙述者,知道每一件文物的背後或鼓舞人心,或感人的故事。當我遇到生活中的麻煩時,當我在工作中感到困惑時,我願意靜靜地坐在紀念館裡一會兒,看着革命先輩留下的生活痕迹,并從中汲取力量。

導演: 劉小龍 顧玉才

監督:高岩

策劃人:崔欣新鄭

策劃、協調:丁飛峰碩

記者:李

編輯:馮碩

旁白:韓同生

制作:劉亦飛

視訊剪輯:劉夢雅

新媒體:王源

顧問:徐鵬堂,中央黨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