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今天要講的這個事,是近期發生在深圳的真實案例。

講真,看完不得不感歎,身體的“求救信号”真的能救命!小男孩的病雖然有點重,但運氣是真的好。

事情發生在深圳市人民醫院,被最新一集醫生觀察紀錄片《我的白大褂》記錄了下來。

當時是下午2點30分,救護車送來一個7歲小男孩。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他叫小文(化名),當天本來是跟爸爸媽媽去遊樂場玩,結果蕩秋千時不小心從半米高的地方摔下來,掉進了下面的沙地裡。

爸爸說,摔下的瞬間,兒子的頭“撅了一下”,然後就直喊左胸口痛。

“他差點暈過去,我就怕他摔到頸椎了……”媽媽聲音裡滿是擔憂。

但這個猜測很快被急診科主治醫師蔣熙攘推翻了。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因為頸椎受傷一般都是脖子痛,如果頸部神經受壓,手腳活動能力會變弱、甚至癱瘓,但小文的手腳卻能活動自如。

反而是孩子一直說的“胸口痛”,引起了他的注意。

考慮到CT對小孩輻射太大,他建議先做個胸部X片。

“我估計應該沒什麼問題。”

然而事情并不簡單,就連經驗豐富的醫生都差點大意輕敵!

下午3點35,蔣醫生拿到報告,突然瞪大了眼睛:

“這個居然有問題!”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胸片顯示,小文的胸部有滲出性病變,也就是有一些液體滲進了肺泡或周圍的組織裡。

由于小文是摔傷,蔣醫生傾向于認為,是胸部受傷導緻的創傷性濕肺。

要想找到真兇,必須做個胸部CT了!

1個小時後,CT結果出來,竟比醫生預想的情況還可怕——

年僅7歲的小文,竟有嚴重的巨大肺大疱!

8*7*5厘米,相當于一個280毫升的玻璃杯那麼大,幾乎占據了整片肺!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隻是摔了一跤,怎麼會摔到肺呢?” 小文媽感到難以置信。

蔣醫生搖搖頭:“和這個沒關系的,不是外傷的問題,先天的可能性比較大。”

“肺大疱”這個詞,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聽說,它到底是個啥病?

簡單說,就是肺裡的“小泡泡”(肺泡)融合成了“大泡泡”(肺大疱)。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回憶下小時候玩的肥皂泡泡:

當吸進肺裡的空氣排不出去,肺泡就會像肥皂泡一樣被吹大。

一堆“小泡泡”在一起,就會互相融合,變成直徑1厘米以上的“大泡泡”。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來源:UC Berkeley/LBNL)

一般來說,得這個病的多數是成年人,比如有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氣腫等小支氣管炎性病變的青年和老人。

但部分小孩也會中招,往往是由于支氣管發育異常、軟骨發育不良等先天問題,導緻支氣管道的一部分“堵了”。

小文就是個典型:

他有哮喘,一直在用藥物治療。這說明他的支氣管長期通氣不好,可能是造成肺大疱的原因之一。

但讓小文媽奇怪的是:為啥他之前從來沒喊過胸痛呢?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其實,肺大疱和很多病一樣,都是在人體内悄咪咪搞大事情。

在“大泡泡”還比較小或數量不多時,根本不會有明顯症狀。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治療,但要密切關注。

因為這些“危險分子”并不安分,它們會不斷擴張,而且有50%的幾率會破裂。

等大到壓迫了周圍的肺組織,病人才會出現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的症狀。但偏偏小文有哮喘啊,就算有症狀也被蓋過去了!

再往後,“大泡泡”就會爆掉,繼發自發性氣胸、感染等,這時才會出現胸痛、咯血,嚴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險!這時候,就必須手術切除了。

事不宜遲,蔣醫生馬上呼叫胸外科醫生前來會診。

說到這裡,小文媽害怕地哭了,不停擦眼淚。蔣醫生特意去走廊上安慰她,急診科規培醫生蔡婉娜也在一旁安慰着小文。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最後經過會診,小文被确診是先天性肺大疱,建議轉到深圳市兒童醫院做手術。

摔了一跤,7歲男孩查出器官先天缺陷!知道真相的媽媽痛哭

事後蔣醫生感歎:“那個小孩子運氣算好了,早發現早治療。”

是啊。從塞翁失馬的角度看,小文爸媽真應該感謝這次摔跤。

要不是歪打正着來了醫院,發現了這顆“不定時炸彈”,後果不堪設想!

這裡也特别提醒家有哮喘孩子的家長,如果孩子有胸痛症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排查肺大疱、氣胸等并發症。

雖然小文爸媽這種精細育兒的家長越來越多,但也不乏一些家長,尤其是老一輩隔代撫養的,聽到小孩說身上哪裡痛,總是很不屑,甚至訓斥說“小孩子家哪來的腰痛,我看你屁股才痛。”

這個事也警醒我們,千萬不要忽視身體發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某個部位突然很痛、一直痛,别隻當是小毛病。馬上去醫院不是浪費時間,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身體負責。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