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聆聽東方之美(創作者談)

聆聽東方之美(創作者談)

英文歌劇《紅樓夢》劇照。 石倚潔供圖

聆聽東方之美(創作者談)

石倚潔參加音樂會排練。 石倚潔供圖

2007年,連續赢得多項國際聲樂比賽大獎後,我的職業歌劇演員生涯從意大利開始了。這裡是西方歌劇的發源地,自17世紀初歌劇成型算起,已曆經400多年。現在回頭看,能長期浸潤在歌劇藝術發源、發展和興盛的環境裡學習工作,是自己演唱生涯中的一件幸事。這令我能夠準确把握語言語感,精确拿捏作品風格,并在音樂了解與表現方面投入感情,演唱時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盡可能完美地演繹作品。

中國歌劇發展前景光明

過去一二十年裡,我在國外學習工作,接觸了大量歌劇作品,也在國内外的舞台上參演了40餘部歌劇,嘗試過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扮演了各種各樣的角色。這些劇目中有很多是世界各大劇院長演不衰的經典,例如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威爾第的《茶花女》《弄臣》、多尼采蒂的《愛之甘醇》《軍中女郎》等。羅西尼、多尼采蒂都是非常高産的作曲家,前者在37歲封筆之際就創作出39部歌劇,後者則在一生中創作了70部歌劇。在這些大師的作品外,當時也有很多同行創作了許多歌劇,而如今流傳下來、頻繁上演的還是這些耳熟能詳的代表作。我想,這與今天中國的原創歌劇境遇類似,各種題材、風格全面開花,為演唱者提供越來越多的新作。精品創作需經曆大浪淘沙,時間将檢驗出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能久久流傳。

2016年,我在美國舊金山參演英文歌劇《紅樓夢》,飾演賈寶玉。歌劇《紅樓夢》将原著枝繁葉茂的故事情節精簡,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钗三人間的故事為主線,同時穿插權力鬥争以展現大家族的成敗興衰。西方觀衆對這部改編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歌劇興趣盎然。由于沒有語言障礙,又是喜聞樂見的愛情故事,他們能夠迅速進入戲劇情境,進而感悟到劇作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這部歌劇的音樂創作在音色上較為個性化地使用了古琴,以及鑼、镲、木魚等中國傳統打擊樂器,在旋律上借用江南絲竹的傳統曲調,并與西方交響樂進行了融合。

當然,通過音樂,用兩個半小時去呈現這樣一部偉大的文學經典是極為艱巨的挑戰,簡化後的内容也許不能充分展現文學原著的精髓,但歌劇是載體,必然更加側重音樂且體量有限。從演出效果來看,歌劇《紅樓夢》打動了西方觀衆,令他們對中國文化心生向往,吸引他們邁出走近中國文化的關鍵一步。通過這次經曆,我也對将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音樂作品推廣到海外有了一些心得與思考。

首先,東西方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如果希望對方接受一種有别于自己文化的觀點或審美趣味,需要先降低差異的門檻。歌劇原本是舶來品,長久以來,西方觀衆建立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認知,如果希望他們能更好地接受中國原創歌劇,需先将創作體系建立在原有藝術架構之上,再逐漸融入中國文化、音樂藝術的特征與元素,進而更易形成對話的空間。正如上世紀在德奧音樂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的俄羅斯民族樂派一般,俄羅斯創作者便是采用通用音樂創作語言的架構,在其中融入具有鮮明俄羅斯特色的音樂元素和文化價值,最終赢得業界認可與觀衆喜愛。

其次,可以進一步拓展中國原創歌劇的題材。英雄故事和史詩雖然是國外大歌劇、正歌劇的常見題材,但貼近百姓生活的喜歌劇、輕歌劇也數量衆多。例如人們熟知的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都講述了充滿智慧的平民人物故事,普契尼的《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托斯卡》則側重描繪個人經曆的愛恨情仇,雖是“小愛”,卻同樣折射出人性中的閃光點與崇高感。中國幅員遼闊,從不缺少好的故事,如何講好故事才是關鍵。要創作出既符合國外觀衆精神需求,又能滿足其情感需要的原創歌劇作品,需要創作者做出更多努力與嘗試,在題材内容、叙述手段、呈現方式上與目标觀衆的當下生活和人生緊密連接配接,才能打動人心。

第三是關于創作手法的采用。目前西方歌劇創作進入現代音樂技法與風格階段。現代音樂中的先鋒性是為了打破既往傳統而采用的實驗性手段,也是西方音樂曆經文藝複興、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發展時期,窮盡一切創作手法之後的選擇,這些現代歌劇并未經曆長久的流傳,很有可能演過一次就謝幕。對于中國歌劇創作來說,我們沒有走過如此漫長的積累與變化道路,“現代性”對于我們的意義與西方或許完全不同。是否要承襲、應用這些現代創作手段,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約十幾年前,歐洲歌劇似乎經曆了“最後的繁榮”。歐洲債務危機不可避免地對音樂和文化領域形成沖擊,政府撥款、民間資助明顯減少,演出市場逐漸萎縮,演員登台機會驟減,歌劇的消費市場也變得不那麼景氣。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歌劇演出市場呈現欣欣向榮之勢。每次我演出時,看到走進劇院的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觀衆,便感到十分欣慰,他們所代表的年輕群體對歌劇有着渴求與熱愛。中國歌劇,未來可期。

中國藝術歌曲傳遞文化之美

在中國原創歌劇外,中國藝術歌曲的海外傳播也值得創作者花費心力。歌劇的體量始終較大,不僅制作成本高昂,觀衆也需花費較長時間、較多精力才能沉浸其中。相比之下,一首藝術歌曲也很有可能為國外觀衆打開一扇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的大門。

一首藝術歌曲,時間少至兩三分鐘,多則六七分鐘,這些歌詞出自古今中外詩歌的音樂作品如同一部濃縮迷你劇——“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它其實對演唱者提出更高要求,因為沒有較長時間的情緒鋪墊,演唱者需要在幾個小節的前奏之後就立即進入相應情境,并在較短時間内展現全部情節的發生、發展和結束。因而,藝術歌曲在音樂處理上要求更細緻,在各個層次上的控制與設計也需更為細膩,觀衆才能在一首歌曲中聆聽高度濃縮的故事,體會跌宕起伏的情感。

德奧藝術歌曲是伴随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應運而生的一種音樂體裁,它的音樂與文字高度融合,表達方式親切而精巧,鋼琴與人聲平等又獨立,讓熾熱而真摯的情感流淌在聽衆耳畔。中國藝術歌曲從形式上同樣如此,不同的是蘊藏其中的美學精神。在中國藝術歌曲中,一首詩歌宛如一幅水墨畫,演唱者用歌聲将其中蘊含的意境表達出來,用旋律去呈現中國文化中幹淨清透、婉轉柔情的審美意趣。中國藝術歌曲簡短歌詞之中的東方式含蓄表達,隐藏在文字背後令人回味的意蘊,以及音樂中欲言又止的“留白”,均構成一種更為凝練節制的音樂形式。我認為,一首首中國藝術歌曲能讓世界觀衆感覺并領悟到中國文化精髓之美。

我與鋼琴家陳薩曾在多個城市舉辦中國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感受到了觀衆們的由衷喜愛。我期待把中國藝術歌曲帶到世界的各個地方,讓他們聽聽“中國的舒伯特”、“中國的舒曼”與“中國的勃拉姆斯”之聲,從中國的音樂藝術中聆聽東方之美。

(作者為中國男高音歌唱家,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7日 17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