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大連北站出站口。
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在這裡已經等候多時了,他看了眼時間,已經是下午一點多了。
“馬上就到了!”老人心中有些緊張和激動地想着。
他擡手理了理自己的衣裳,強忍眼中的淚水,目不轉睛地盯着出站口,直到一個年輕女子的出現,讓他徹底破防,眼淚決堤。
同樣的,這位年輕女子在看見滿臉滄桑的老人後,也忍不住掩面哭泣。
原來,這是一對失散多年的父女。
兩人再次相見,重逢的喜悅和激動的心情都揉進了無聲的淚水,久久不能平靜。

周毅
當初的父女倆人是如何分開的?這麼多年來,他們過着怎樣的生活?又是怎樣再次相聚的?
6歲小女孩流浪街頭
老人女兒的名字叫做周毅,與父親失散的那年她隻有6歲。
30多年前,周毅出生在遼甯省大連市内,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小小年紀的她不知道父母的感情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們從來沒有虧待過自己。
可不知道從記憶中的哪一天開始,她就再也沒有見過媽媽了,懂事後才知道父親和母親離了婚。母親改嫁到了遠方,從此杳無音信,隻留下她和父親相依為命。
比起那些孤兒,周毅還是幸運的,至少他還有父親的陪伴。
但沒過多久,父親就因為打架鬥毆被捕入獄,一個完整的家如今隻剩下6歲的小周毅,從此孤苦無依。
已經懂事的周毅在家中等不到父親回來,便出門尋找。可小小年紀的她并不知道父親在哪兒,漫無目的走在在偌大的市區,七拐八拐之後迷了路,就連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
無助的她開始哭泣,“咕咕”叫的肚子催促着她需要吃東西了,身無分文的周毅隻能先放棄尋找父親,在垃圾堆裡翻撿着能吃的東西。
就這樣,周毅變成了街頭流浪的小女孩。
有好心人看到衣衫褴褛,蓬頭垢面的小周毅,覺得她很可憐。問她家住哪裡,父母在哪兒,她隻會搖搖頭說不知道。
無奈之下,好心人隻能将她送到有關部門,希望在政府的幫助下能夠盡快回家。
可周毅卻不願待在這裡,她隻想回家。
反反複複跑出去幾次後,她被一個看起來像是在火車站工作的男子收養了。
周毅跟着男子回到了他的住處,剛開始的時候男子對她噓寒問暖,關心備至。這讓她覺得自己遇到了好人,漸漸的将他當成了親人。
幾天後,男子拉着周毅的小手,看似真誠地說道:“小朋友,我這幾天工作比較忙,不能好好照顧你了。我把你送到我弟弟家,讓他先照顧你一段時間。等到我不忙了,再去接你好不好?”
天真無邪的周毅信以為真,就這樣被男子連哄帶騙地送到了他的弟弟家。那裡是與大連相隔千裡的,黔東南州施秉縣城關鎮。
在男子離開的時候,他還笑着告訴周毅:“你在這裡要乖乖聽話,我很快就會來接你的。”
可沒想到,男子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過,留下周毅一人在這兒傻傻地等他。
起初,周毅還會滿懷期待的等着男子的到來。可随着時間的流逝,她待在這裡的時間越來越長,卻始終不見男子的影子,漸漸開始懷疑兩人到底是不是兄弟。
于是她哭着質問這一家人,可每一次得到的都是“兩人就是親兄弟”的回答。此時的她越來越想念大連,想念自己的父親,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隻能一直居住在這裡。
結婚生子,想念父親
這戶人家并不富裕,還有多個子女,生活過得比較艱難。周毅的到來對他們來說無異于是雪上加霜,但他們并沒有是以抛棄這個小女孩,始終把周毅當做自己的孩子對待。
周毅在這裡生活的久了,彼此之間都有了感情,沒辦法回家的她最終接受了這裡。
對這對夫妻的稱呼也從“叔叔阿姨”變成了“爸爸媽媽”。
她的養父養母對她很好,到了上學的年紀也将她送去了學校,可是貧困的家庭支撐不了多個孩子上學的費用,在周毅上了幾年國小後,還未畢業就被迫辍學了。
因為年紀太小,沒辦法出去打工,周毅就隻能待在家裡。閑暇的時間裡,她總是會想念父親,可她不知道父親現在在哪裡,有沒有找過她。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了,周毅也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了。在父母的介紹下,她和當地的一個男子經過相親認識後很快就結婚了。可是由于周毅是被人送到此地的,沒有戶口,也沒有身份證,是以兩人也沒有領結婚證。
但這并不影響結婚後兩人的感情,他們共同經營着自己的小家,靠打零工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也算如意。很快,周毅就為這個家庭帶來了兩個孩子。
周毅與孩子
随着孩子的到來,他們的肩上也多了一份責任,靠着打零工賺來的錢都拿來養育孩子了,生活逐漸變得困難。即便如此,他們也甘之如饴。
當上了母親的周毅,對父親的思念越來越深。這些年來,她無時無刻不在想着遠在大連的父親。她也想過去尋找父親,可從未出過遠門的她害怕再次迷路。
同時,周毅也不知道這麼多年過去了,再見到親人會是什麼樣子,他們會不會忘早已忘記了自己?這讓周毅期望有一天與親人團聚,又害怕與親人團聚。
可每次看到電視裡、網絡上那些與親人失散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家庭重新團聚,她都非常的感動。同時又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最終她下定決心尋找親人。
對此,他的養父養母以及丈夫都很支援。
于是每當有了休息的時間,周毅都會通過網絡平台說出自己的經曆,希望廣大網友能夠幫忙。也會經常注意一些找人的資訊,可她卻從來沒收到過好消息。
事情出現轉機是在2018年的年底,當時周毅偶然間看到了“寶貝回家”的網站,她在裡面看到了很多“寶貝”已經回家,這讓她又有了希望。
她抱着試一試的态度将尋親資訊登記了上去。
時隔多年,她對大連的記憶漸漸模糊,但卻始終沒有忘記父母的名字和那段流浪的日子。
周毅将自己的經曆填寫完之後,就開始了等待。她不知道這個時間是多久,但無論多長時間,隻要還有希望,她都不會放棄。
漫漫尋親路
網站上的志願者在看到周毅的資訊登記後,很快就根據她提供的線索展開了尋找。
本以為經過30年的變遷,關于周毅親人的消息沒那麼好找。網站志願者們都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卻沒想到很快就傳來了好消息。
一位網名為“丁超”的志願者找到了一個與周毅父親同名的老人。他也曾有一個女兒,30年前走失後再也沒了消息,兩者之間如此比對的消息,讓“丁超”感覺又一個家庭要團聚了。
在得到老人的聯系方式後,“丁超”迫不及待的将電話打了過去。
電話接通後,随着“喂,您好?”的問候說出,失散了30年的父女确認了彼此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經過一番簡單的了解,發現在周毅提供的資訊中,除了父親的工作有所變動,其餘的基本都能對得上。
寶貝回家的志願者這才知道,當年周毅父親因為打架入獄,才導緻了女兒走失。等他出獄後沒見到女兒,也曾到處尋找過,但都無疾而終。随着事情過去的時間越來越長,他的生活也變得逐漸困難,讓他沒了繼續找下去的勇氣。
“萬一女兒是被富人收養了呢?以他現在的狀況,找到後又能給她怎樣的生活呢!”周毅的父親心中這樣想着,但身為父親的他沒有一天不想念自己的女兒。
後來,志願者加了老人的微信,經過深入的了解後,基本可以确定他就是周毅的父親。
但是防止兩人認錯,決定對兩人進行DNA鑒定。
周毅在接到這一消息後,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在志願者們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兩人的DNA鑒定結果在1月末出來了。看着鑒定表上面高達99.99%的機率,所有人都興奮不已。
确定兩人之間是親生父女的關系後,周毅已經等不及想要回到家鄉見父親了。
但就在這時,沒有戶口和身份證件的她沒辦法買車票,而且困難的家小庭,就連車費支付不起,這成了她與父親重逢的最大障礙。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志願者們聯系黔東南州當地的相關部門,一起向周毅伸出了援助之手。
對此,周毅感到十分溫暖,連連向衆人表達感激之情。
2019年2月22日,元宵節剛過去沒幾天,周毅就踏上了回鄉之路。
她從貴州出發,經北京中轉再入大連,時隔31年,周毅終于再次踏上大連這片土地。
從貴州到大連,周毅一路上都有些緊張,面對即将來臨的重逢,她的内心充滿了激動和忐忑。雖然她對團聚充滿了期待,但時隔多年,與父親再次相見,不知道事情會發展成什麼樣。
回到大連,父女團聚
2月23日,周毅的父親、志願者們還有拿着錄影機的記者們,已經早早地等在大連北站的出站口了。老人盯着出站口的人流,望眼欲穿,生怕錯過了與女兒的見面。
旁的志願者和記者們也在等待着兩人見面,共同見證兩人團聚的幸福時刻。
13時許,周毅終于抵達了大連北站。
她從出站口出來,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年邁的父親正在向這邊張望。
她激動地撲進父親的懷中,淚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哽咽地開口說道:“爸,我回來了。”
聽到一聲“爸”後,原本老人心中有許多話想說,許多問題想問,但最後都化作了四個字:“回來就好。”
父親用手輕輕地拍着女兒的後背,安撫着她,兩人相擁而泣,久久不願分開。
等到兩人的情緒漸漸穩定,記者采訪了兩人。
周毅在知道父親出獄後的這些年過的并不好時,堅定地說道:“不論怎樣,他都是我父親,即便我的條件也不怎麼樣,與父親團聚我已等了30多年,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照顧他。”
在問道周毅的養父母時,周毅告訴記者:“他們對我很好,這一次來,他們都很支援。無論最後我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他們都選擇尊重。是以我也不會因為找到了親生父親就會對他們不管不問,兩頭我都會照顧。”
提起以後的打算,周毅決定先在大連住一段時間,畢竟要先處理好自己戶口的事,這麼多年來,沒有身份證的她不論做什麼都會受到限制。
然後還是會回到黔東,畢竟她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還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她不想當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
在大連居住的這段時間,周毅舉起手機拍下大連每一處的風景。街上的有軌電車,城市中心的高樓,餐桌上的大連美食,都出現在了她的朋友圈,周毅高興地記錄着在大連的生活。
30年的時間,讓大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光在父親的臉上留下了一道道皺紋,帶走了他的青春,也帶走了懵懂無知的小周毅,但帶不走的是兩人之間的骨血親情。
母親改嫁,父親入獄,流浪街頭的周毅又被送到千裡之外的貴州,31年後才與親生父親團聚,他們缺席了彼此生命中的31年。
此後的日子裡,他們将用一生去彌補這段時光。
“寶貝回家”的志願者在幫助周毅回家後,感慨地說道:“生活中不斷橫生的變故,斷不開骨血親情,更不會讓尋親的人失掉信心,希望周毅一家人以後會越來越好。”
世界上還有許多失散的親人,也許他們一直奔波在尋找彼此的路途中,相信總有一天能夠重新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