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作者:南國文藝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2022年2月14日,《中國藝術報》第5版“廣州文藝”專版刊發《學黨史 傳經典 推新作——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2021年,由廣州市文聯主辦、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承辦的“學黨史 傳經典 推新作”系列主題閱讀活動在廣州市多家紅色文化場館舉辦。活動由16場讀書沙龍組成,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邀請知名文藝家、專家走進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全國第一次勞動大會舊址等紅色文化場館及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圍繞紅色經典,同讀者分享閱讀體會,加深市民群衆對廣州紅色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活動通過“花城+”與“新花城”平台全程同步直播,線上線下同步分享,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全民閱讀深入人心、形成風尚。

楊克:詩歌寫作的關鍵在于發掘新角度

2021年5月25日,在首場“學黨史 傳經典 推新作”系列主題閱讀活動中,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楊克以“新時代詩歌寫作”為主題,圍繞親身經曆與代表作品,分享了詩歌創作中的心得感悟。

活動現場,廣東省朗誦協會副會長楊芳深情朗誦了楊克的最新詩作《聽見花開》 。随後,楊克向現場觀衆分享了作品《聽見花開》《大灣區的天空》的創作體會。他指出,詩歌寫作的關鍵在于發掘新角度——看似平常的事物,采用别樣的眼光看待便能帶給讀者全新的審美體驗。《聽見花開》選取大灣區各城市市花作為意象,生動展示了大灣區11個城市“百花齊放”“潮起正揚帆”的多彩面貌;而《大灣區的天空》以區域内的機場與航班密度為切入點,通過描繪大灣區的空中景象,繪就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壯麗畫卷:“一條巨龍腳踏七彩祥雲/正羽化成仙,珠江,香江/濠江,合力把南海掀起如同飛毯”。

賀仲明:《平凡的世界》成為當代文學為數不多的經典之一

2021年5月29日,廣東省作協副主席、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賀仲明教授通過線上直播形式,就“《平凡的世界》的現實啟示”這一主題進行閱讀分享。

賀仲明指出,讀者的歡迎加快了《平凡的世界》的經典化過程,盡管學術界對其藝術形式存在争議,但應該看到的是,“《平凡的世界》已經成為當代文學中為數不多的經典之一”。

賀仲明分别從文學創作者和普通讀者兩大群體,闡述了《平凡的世界》所帶來的現實啟示。他指出,伴随着物質進步帶來的精神文化沖擊,有的作家對文學缺乏信心,或是僅僅将文學視作關于技巧的藝術。但是, 《平凡的世界》鮮明傳達出一個資訊,即文學能夠對社會文化産生影響,借此不斷擴大自身價值,其關鍵在于作品是否反映現實,主動擔負時代與社會責任。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書封

傅修海:馬克思主義最早由這些廣東人引入華南

2021年5月30日,華南農業大學中文系主任傅修海就“朱執信、楊匏安的革命思想與文學探索”這一主題進行分享。

“朱執信是一位文武兼備、德才兼備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家、理論家,同時是新文學的先驅之一。”傅修海說,朱執信将自己短暫的一生融進中國革命的浪潮之中,積極從事革命的理論宣傳工作,率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他也被毛主席稱贊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拓荒者”。

楊匏安則是華南地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傅修海表示,楊匏安作為一位中共早期的無産階級革命家,“他的一生始終站在時代洪流的風口浪尖上”。1919年11月,楊匏安在《廣東中華新報》連載長篇論文《馬克思主義》,這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之一。

郭冰茹:女性的自我意識在革命中覺醒

2021年6月30日,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冰茹,就“紅色文學經典作品解析分享·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革命、戰争與女性”這一主題進行閱讀分享。

早期中國現代文學中,出現了一大批為女性呼喚性别平等與婚戀自由的作品。魯迅的《娜拉走後怎樣》、廬隐的《何處是歸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深刻表現了在平等自由的夢幻之下女性的艱難處境。郭冰茹描述道:“有了自由的青年在這自由的世界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脫離了舊家庭的個人無處可去。”

郭冰茹認為,無論是現實還是文學中,這些投身革命的女性将革命視為自我實作的道路,勇敢求索,不斷獲得自身主體性的确證,經戰火洗禮,最終建立了自身與革命的同構關系。

吳武林:魯迅是廣州進步文學火種最重要的傳播者

2021年7月14日,廣東省博物館黨委專職副書記、研究館員吳武林,結合館内展品,為觀衆講述“魯迅與廣州進步文藝”的點滴往事。

1927年,魯迅受聘擔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在廣州生活了8個多月。他在廣州教學、演講、著述、創辦專賣文藝書籍的北新書屋,指導文藝青年的文學活動,成為廣州進步文學火種最重要的傳播者。吳武林認為,評論魯迅先生在廣州的成就,要看他在這期間創作的作品、參與的活動,尤其要考慮他對廣州,甚至港澳進步文藝的深刻影響。

魯迅對廣州進步文藝的影響在著名作家歐陽山的創作道路上得到突出展現。正是在魯迅的影響下,歐陽山開始了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從“為藝術”到“為人生”的轉變。“一開始,歐陽山是以至情文學走入文壇的。但接觸魯迅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尤其在拜訪魯迅以後,魯迅的文學思想包括作品對他産生了深遠影響,引導了他創作的轉型。”吳武林說。

謝友義:紅色題材蘊藏着信仰的力量

2021年7月20日,“學黨史 傳經典 推新作”讀書沙龍系列主題閱讀活動之《赤魂·赤土·赤旗》研讨會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舉辦。廣州市文聯上司、專家學者、革命先烈後代等嘉賓出席。

《赤魂·赤土·赤旗》由報告文學作家、廣州市作協副主席謝友義曆時兩年創作,以非虛構的形式,呈現了“農民運動大王”彭湃上司農民武裝參加國民大革命,以及紅二、四師征戰海陸豐的光輝曆程,讴歌了彭湃及戰友為廣東乃至中國革命與解放事業抛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情懷。

“紅色題材創作永不過時,其間蘊藏的是信仰的力量。”作者謝友義分享了創作感悟。他介紹,進行創作時,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給他帶來深刻的精神震撼,成為他創作動力的重要來源。會上,與會嘉賓充分肯定了《赤魂·赤土·赤旗》在發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精神上的獨特價值。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謝友義報告文學《赤魂·赤土·赤旗》書封

江冰:因為鮮活,是以火爆

2021年7月23日,文藝評論家、廣東财經大學教授江冰,漫談紅色文藝,就“主旋律的表現力與傳播力”這一主題進行分享。

2020年以來,《隐秘而偉大》《山海情》《覺醒年代》等多部電視劇相繼火爆“破圈”,讓不少年輕人成為粉絲。在江冰看來,《覺醒年代》是以現當代英雄人物為表現對象的典範之作,鮮明反映了新文化運動時期救亡圖存的社會圖景,生動刻畫了一組具有理想主義、個性鮮明的曆史人物,尤以陳獨秀的形象具有突破意義。

直播現場,江冰還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闡述廣東文藝邁向寬廣世界的主要途徑。他認為,要使廣東文藝走向外部世界,在交融中充分彰顯廣東氣質是有效途徑。一方面需要深刻把握本土性與國際性的沖突統一,以積極心态面對并克服國際化焦慮;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廣東氣質與本土文化符号,以此作為精神坐标,進一步凝聚廣東力量。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電視劇《覺醒年代》海報

吳東峰:從真實中看見偉大

2021年8月14日,著名軍旅作家、廣州新四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吳東峰,以“開國将軍的生命奇迹”為主題,分享他在采訪開國将軍過程中的見聞與感悟。

吳東峰曾任新華社軍事記者,任職期間采訪了大量經過多次戰火淬煉的開國将軍。在采訪過程中,吳東峰感受到了第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特别是開國将軍們的生命奇迹。他們在連年不斷的殘酷戰争環境中,以沖鋒在前、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以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演繹了威武雄壯、驚心動魄的現代戰争奇迹。“開國将軍們的累累戰傷,是他們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用生命和鮮血澆灌出來的英雄花、光榮花。”吳東峰說。

張均:《山海情》是新時代的《創業史》

2021年8月22日,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均,以“從《創業史》到《山海情》”為主題,結合具體作品探讨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脈絡與主要特點。

在當代文學中,柳青的《創業史》突出展現了“為人民”的特征,屬于社會主義文藝的代表作品。改革開放以後,盡管文藝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為人民”的創作始終是一股重要力量。張均認為,近年來, 《大江大河》《山海情》等優秀影視作品的火爆,意味着社會主義文藝通過不斷湧現出的優秀作品,在多元化文藝格局中繼續發揮主導力量。“《山海情》是新時代的《創業史》,既真實反映出脫貧攻堅的時代主題,同時,地域風情的原生态呈現、生活細節的捕捉、人物心理的精準刻畫以及演員精湛的演技,都使得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藝術高度。”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電視劇《山海清》海報

龐貝:《烏江引》再現革命英雄的激情、勇氣和智慧

2021年9月5日,廣東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龐貝,廣州市文藝報刊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廣州市作協副主席張鴻,以“長征密碼:二萬五千裡情報戰”為主題進行對談,共同追憶軍委二局為紅軍長征勝利所作的卓越貢獻,并圍繞龐貝最新長篇小說《烏江引》展開對話。

長征時期,軍委二局在環境險惡的行軍途中破譯敵軍情報,全天候監控敵台,而且時常是在饑寒交迫中工作。龐貝介紹道,在長征途中,“他們成功破譯所截獲的國民黨軍隊所有密電,而在戰争的另一方,國民黨軍隊對于紅軍的密電則一無所獲。此乃世界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情報戰孤例。”

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龐貝以長征中的軍委二局為原型,創作出長篇曆史小說《烏江引》。張鴻認為,《烏江引》在寫實和虛構之間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既延續了革命曆史題材作品對于真實性的追求,又通過貼近生活的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生動飽滿。

龐貝坦言,希望《烏江引》能夠告慰革命戰争中的英雄,尤其是無數的無名英雄;同時,藝術地再現那一代人的青春年華,他們的激情、勇氣和智慧亦足可給當今年輕人以精神啟示。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龐貝小說《烏江引》書封

陳崇正:《三家巷》是當之無愧的文學經典

2021年9月12日,廣州市作協副主席、《廣州文藝》編輯部主任陳崇正,以“新南方寫作的可能:《三家巷》對青年作家的啟示”為主題,回溯廣東經典著作《三家巷》的曆史價值,并分享了自己對于新南方寫作的了解與期待。

陳崇正介紹道,《三家巷》一經問世便廣受歡迎,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磨洗,小說仍多次再版,是當之無愧的文學經典。通過閱讀《三家巷》來反觀當下創作,陳崇正進一步闡述了他從這部經典中得到的諸多啟示。2018年,關于“新南方寫作”的論述開始出現。作為新南方寫作的代表人物,陳崇正結合《三家巷》這一經典範例,對新南方寫作做了進一步的思考。他認為,以現代眼光重新審視這片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發生和正在蓬勃發生的故事變得尤為必要,這一過程離不開文學的深度參與。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歐陽山小說《三家巷》書封

鮑十:廣東作家為中國紅色文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2021年11月7日,著名作家鮑十以“紅色文學的影響力”為主題,結合個人閱讀經驗,向線上觀衆梳理了中國紅色文學的發展脈絡,并介紹了廣東的經典作品在中國紅色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鮑十介紹說:“廣東出現了一批相當優秀的紅色經典,這些作品在中國紅色文學的發展曆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其中以歐陽山創作的長篇小說《三家巷》最具代表性。鮑十分析道:“随着時間推移,一些作品會逐漸被人們淡忘,而我相信, 《三家巷》會一直被人們記住,它是中國紅色文學裡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部作品。”

此外,由黃谷柳創作的《蝦球傳》以及陳殘雲創作的《香飄四季》等小說也是廣東紅色文學的代表作品。鮑十認為,正是基于這些作品對曆史的審美化表達,廣東作家為中國紅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金來:文藝創作要從生活中汲取養分

2021年11月21日,廣州市作協副主席黃金來以“挖掘英雄事迹 講好廣州故事”為主題,分享他在參與編寫《羊城密事:尋訪廣州紅色保密印記》一書時的心得與感悟,并從此書介入,進一步探讨紅色文學作品的創作方法。

“紅色曆史中湧現了無數的英雄人物,這些人物原型往往比很多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高大上’,同時也更加真實感人。”黃金來說,“生活真實有時候超出了文學藝術所能涵蓋的範疇,因而更加精彩。文藝創作需要從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養分。”

具體到創作實踐中,創作者應該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和人物概念。黃金來認為,曆史人物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不僅有一身的浩然正氣,同時還應該有俠骨柔腸與至情至愛。作家隻有正視這些情感,賦予作品煙火味與人情味,才有可能創作出打動人心、流傳得開的作品。

阿菩:紅色是網絡小說的重要底色

2021年12月5日,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廣州市作協副主席、網絡作家阿菩,以“網絡小說中的紅色基因”為主題,解讀網絡小說在結合紅色革命曆史方面呈現出的新特點,并為這一類型小說的發展與進步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部分讀者對于網絡文學仍然存在着某些誤解,它們确實有追逐流行的特點,但同時也保留着自己作為文學的傳統特質:在精彩的情節背後,大多數作品都擁有自己的底層邏輯。”從事網絡文學創作與研究十餘年,阿菩敏銳地發現:“紅色是網絡小說非常重要的一個底色。”

阿菩表示,網絡文學大多采取的是一種民間立場,盡管在寫作方法上會更加輕松、活潑,甚至伴随着迂回、誇張等手法,但是當它介入革命曆史時,它所遵照的底層邏輯是嚴肅且積極的。“我們需要充分了解這種叙事。”

羅麗:南國紅豆香飄何處

2021年12月26日,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麗,圍繞個人學術專著《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傳播路徑演變”為主題,介紹了粵劇這一嶺南經典藝術形式與區域文化傳統間的深層聯系,并梳理出粵劇傳播路徑的曆史演變。

羅麗認為,随着廣東與周邊各地的交流不斷加深,粵劇表演不僅是廣府地區節日、宗族慶典、宗教祭祀的重要活動内容,還随着省港班的流動在香港、澳門等地落地生根,甚至流布于海外,在華人群體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經典藝術形式的粵劇,百餘年來通過不同觀演空間以及不同傳播媒介的革新,既記錄下粵劇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赓續着粵劇作為區域文化的血脈,實作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與創新。”羅麗說。

陳典松:紅色記憶印刻在廣州的精神核心中

2022年1月3日,中國作協會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陳典松以“廣州起義紀事——記住這座城市紅色文化的DNA”為主題,講述了他創作長篇紀實文學《黎明之前——廣州起義紀事》時的見聞與感悟。

談及該書的創作過程,陳典松介紹道,他和另一位作者陳志遐在對廣州起義曆史文化遺迹進行半年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充分搜集、研究、利用公開出版的國内外文獻資料,力圖還原廣州起義的全貌。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很多細節、材料,我讀了非常感動。”他認為,動人的紅色記憶已經深深印刻在廣州這座城市的精神核心之中,希望通過這本書把廣州這段紅色曆史記錄下來,把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傳承下來。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掃碼進入專題

來源 | 中國藝術報

編輯 | 南南

核校 | 文文

審定 | 汐汐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時代先聲——廣州文藝百年大展”線上展廳

線上展廳

廣州文藝百家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
《中國藝術報》:聽廣州文藝名家講中國紅色文藝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