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溫和可親 别樣異趣——日本文物中的“萌”虎

虎年說虎。老虎,很早就成為了中國的圖騰之一,中國的虎文化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曆史傳承中,虎文化也傳播至日本,在日本留下了許多曆史文物和文獻記錄。近日,一批日本“虎文物”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訴說起中日虎文化之淵源。

溫和可親 别樣異趣——日本文物中的“萌”虎

▲2月1日,農曆正月初一,金代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等展品吸引參觀者。當日,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的“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吸引群眾前來參觀。(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虎竹圖大盤在日受青睐、傳世最多

2022年新春之際,為迎接壬寅虎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上海博物館聯袂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了“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從這次展出的文物中,可對日本虎文化了解一二。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早就有崇虎習俗,但其境内并不産虎,是以文物中的虎形象往往充滿着别樣的想象異趣,畫中老虎溫和可親,從此次展出的兩件江戶時代伊萬裡青花大盤上可見一斑。

16世紀末,日本武士家族在宴會時盛行使用大盤擺放菜肴,起初他們用景德鎮等地生産的中國瓷盤。直到17世紀初,日本有田窯(今佐賀縣有田町)興起後,本土制作生産的大盤漸漸成為日本上流社會餐桌上的奢侈品,此類虎竹圖大盤受到了廣泛青睐而傳世最多。本次展出的青花虎竹圖十二角形盤就是燒制于有田窯,内壁繪有虎、竹、太湖石、祥雲等紋樣,外壁畫牡丹和山茶花紋樣。也許是因為日本列島上沒有老虎出沒,畫中老虎的形象總是溫和可親。

由于對有田瓷器的需求量遞增,位于有田大外山區域的志田在18世紀初成為了制作批量瓷器的窯場。19世紀初,志田窯步入全盛期。當時宴席開始在日本的城市富商中流行,進階餐館應運而生,大瓷盤的需求大增。另一件青花虎竹紋大盤則燒制于志田窯,制作年代約在1810至1840年間。有田窯瓷器大都經由附近的伊萬裡港運往各地,是以又稱“伊萬裡瓷器”。展出的兩件大盤演繹了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伊萬裡瓷器的不同情趣。

溫和可親 别樣異趣——日本文物中的“萌”虎

▲2月1日,金代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等展品吸引參觀者。(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清代畫家赴長崎傳授中國繪畫技藝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此次帶來了4件交流文物,除了實物展出的上述兩件瓷器外,還有兩幅畫作線上上展出。

一幅畫中猛虎前爪微微交叉,弓背威赫,虎視眈眈立于山岩之上。竹葉筆勢粗犷強勁,似在風中瑟瑟作響。老虎毛色工緻精麗,威嚴卻不失可愛,落款中有“壬午仲秋”,是日本畫家熊斐1762年的代表作品。

熊斐,本名神代彥之進。因其養父在長崎一帶任“唐通事”,即中文翻譯之職,故能出入中國人的宅邸“唐館”,熊斐是其中文姓名。熊斐也是中國清代畫家沈铨的弟子。沈铨善畫花卉、翎毛、走獸,于雍正九年(1731年)受德川幕府之邀赴日本長崎傳授中國繪畫技藝,在當地“唐館”居住了近兩年時間。熊斐繼承了沈铨的畫風而創立了長崎畫派,對日本江戶時代畫壇有很大影響。

溫和可親 别樣異趣——日本文物中的“萌”虎

另一幅畫中猛虎威嚴笃定,款步而行,喜鵲在勁松枝頭飛舞,用筆柔韌細緻,主題喜慶吉祥。這類“猛虎圖”的主題與風格是18世紀以後受沈铨花鳥走獸圖影響而形成的,在日本各地流行甚廣。此畫是日本畫家土方稻嶺63歲時的作品,猛虎毛色生動細膩,松石用筆流暢,層次分明,是其成為禦用畫師之後的大幅“猛虎圖”力作。

“虎在中國民間習俗中,寄托着消災辟邪等美好寓意。展覽以‘虎笑寅年’為題,非常好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韌性——以笑意化解凜冬的寒冷,以笑容增強彼此的心手相連,以笑聲宣示對明天更美好的堅信。”楊志剛表示。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