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演義裡的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

作者:老沫說曆史
孫子兵法曰:“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按: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将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如子貢之存魯、亂齊、破吳、強晉。”
三國演義裡的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

借刀殺人有三個含義:

一、不自出力。善于假手于人,巧妙借用外力,自己不用動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價,同樣達到目的。

二、殺人不見血。借刀殺人,殺人不見血,也就是可以不露任何痕迹,不抛頭露面,也就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既實作了目标,又落得兩手幹淨。

三、拉人下水。借人之刀去殺人,刀之主人,必然也就被誘迫入夥,即使不是心甘情願地入夥,也必然逃不脫殺人的幹系,自然也就被拉下了水。尤其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能争取到第三力量,誰就能取得勝利。通過本計可以增加自己的力量。

白門樓上借刀人

呂布被曹軍圍困,突圍不成,終日借酒消愁。呂布這個人本來就脾氣暴躁,是以衆将士都對他心懷不滿,但是平時憚于他的武力,不敢發作罷了。手下侯成受過呂布的責罰,一直懷恨在心,決定投靠曹操,裡應外合,生擒呂布。

三國演義裡的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

侯成趁呂布睡熟的時候,讓手下魏續、宋憲拿繩子将呂布緊緊捆住,然後魏續沖城外大叫:“已經生擒呂布了!”說完放下城門,讓曹兵進入城内。曹操入城後,準備與劉備在白門樓上審問呂布。呂布被押上白門樓時,碰見劉備,因為呂布曾經救過劉備的性命,就請求劉備在曹操面前說句好話,放自己一馬,劉備點了點頭。

等到曹操上來的時候,呂布大叫說:“曹公,我呂布并不是你的大患,現今我已經降服了。讓我呂布做您的副手,天下很快就能安定了。聽了他的話,曹操心有所動,回頭問劉備:“呂布可否為我所用?”劉備看到,要是曹操留下呂布,今後勢必會成為自己的勁敵,于是就說道:“曹公不要忘記丁原、董卓是怎麼死的呀!”

衆所周知,呂布原本是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後來丁原與董卓交惡,董卓用一匹赤兔馬便收買了呂布,呂布就殺了丁原,拜董卓為義父。後來王允等人巧用連環計,呂布又殺死了董卓。劉備的話意在提醒曹操:留下呂布,就會和丁原、董卓一樣的下場。呂布聽見劉備的這話,狠狠地瞪着劉備,直罵他是個忘恩負義、不講信義的人。于是,曹操命刀斧手将呂布押至台上絞死,然後枭首示衆。

之是以說是劉備殺了呂布,是因為劉備的一席話将呂布送上了絕路。劉備擔心曹操與呂布聯合,這樣将會給自己未來的發展帶來重大的阻力,故而借曹操的手将呂布除掉了。

兵走麥城不知刀

三國時期,劉備執行聯孫(權)抗曹(操)之策,在其占領益州、漢中之後,由關羽從荊州出兵攻曹。關羽于樊城圍曹仁,接着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想遷都避其鋒芒,這時司馬懿和蔣濟進言說:“劉備與孫權外親内疏、貌合神離,孫權必不會坐看關羽勢大,可以派人勸說孫權偷襲關羽後方,并許諾将長江以南封給孫權,則可解樊城之圍。”

三國演義裡的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

原本是關、曹之戰,在呂蒙的建議下,東吳橫插一腳,變成了關、孫之戰,而且曹操至始至終抱着利用孫權的心思,将孫權的密信洩露給關羽,進而不僅解了樊城之圍,而且從這場戰争中從容抽出身來。

關羽在前線被徐晃擊敗,後方又被呂蒙偷襲,曹仁等人都認為,此時正是擒拿關羽的好時機。謀士趙俨卻對曹操獻計說:“如今關羽已成孤軍,應該将他留下作為孫權的心腹之患。”曹操聽從了趙俨的建議,下令曹仁暫緩追擊。

此時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着漢水。關羽軍隊的家屬多在江陵(南郡治所),得知江陵失陷于孫權,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裡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将馬忠的埋伏,被擒,和義子關平于臨沮被害。

曹操并不是沒有機會擒拿關羽,隻不過是用關羽來牽制孫權。這樣,呂蒙才立下了擒殺關羽的大功。結果正如曹魏謀士劉晔所料:“蜀國雖小,但劉備與關羽情同父子,關羽死後,劉備一定會為他報仇。”

智破借刀殺人計

孫策在自己父親去世的悲痛情況下,投靠袁術加上自己在江東的地位還不夠牢靠,而且當時的袁術在淮南可以說是富甲一方,軍事實力也很強,孫策想接袁術來發展自己的力量。

三國演義裡的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

袁術一直想做皇帝夢,但是無奈自己的實力不夠強大,就到處擴張地盤,孫策沒辦法,因為他有更長遠的目标,就想跟着袁術一起打仗。袁術曾經答應過讓孫策做九江郡太守,但是最後卻給了自己的親信,孫策非常不滿。

 之後孫策花了兩年時間打下的廬江,最後袁術又讓劉勳去做太守,這下孫策是看清這袁術什麼想法了,原來根本就不想讓我發展起來,處處為難我,我打下的功績,你拿去分給别人。

 此後孫策也變聰明了,他常常給袁術開口頭支票,他對袁術說,你幫我打江東,完了之後我幫你打天下,當然隐含的條件是袁術歸還孫堅以前的部隊,沒想到這一次袁術竟然同意了,給了孫策一千多人的部隊,孫堅以前的老将也一起随孫策前往。

 在袁術看來,這一招看似給孫策大量兵力,但其實是借刀殺人,江東人才輩出,光憑你一個孫策還是難以攻破的,到時候你就算插翅也難逃。孫策為人豪爽,武藝高強在讨伐的途中他一邊行軍一邊招兵買馬,等到了江東已經擁有将近五千人的部隊。

 結果孫策大獲全勝戰無不勝,成為江東猛虎,伺候孫策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加上手下人武藝高強,也逐漸脫離袁術的掌控。

當時江東地區名義上都是東漢天子的地盤,但實際上整個天下已被黃巾軍沖得七零八落,都是地方軍閥割據一方,能站穩腳的大多狡猾強悍、殺氣騰騰,根本看不起孫策。然而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是,孫策順利攻下采石矶後,轉戰江東,整個過程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風卷殘雲般打下了包括現在的蘇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廣大區域。孫策成為江東猛虎,伺候孫策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加上手下人武藝高強,也逐漸脫離袁術的掌控。

現實意義

在現實的工作生活中,借刀殺人的場景有很多,我們要做到理性的分析:

三國演義裡的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

一是 要保護好自己不要成為“被殺的人”。盡量搞好與上司、同僚以及親朋好友的關系,不要“鋒芒畢露”,要知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盡最大努力不要成為他人心目中的敵人。

二是 要擦亮眼睛、辨明是非,不要成為沒有價值的他人能借成的“刀”。要知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既要聽其言、觀其行,又要分析其目的”。某件事,如果對别人利多害少,對自己利少害多,而别人又極力誘使自己去幹,那就有被當 “刀”使的可能。是以不要為他人做嫁衣裳。

三是 要盡量借他人之手除去自己之害。要理性分析敵我沖突,盡最大努力建立統一戰線,隐藏自己,借力打力,掃清障礙。要學會用陽謀,不要用陰謀,做到君子坦蕩蕩,切勿小人慘戚戚。“殺人”要有理由。我們在“殺人”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是否有“殺人”的理由。若找不出“殺人”的理由,千萬不要妄開殺機。

要修好自己的籬笆,時時警惕來自各方面的攻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