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報】兩岸民俗争奇鬥豔 同根同源共慶佳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标志性時間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喜迎元宵佳節的到來,比如“放天燈”、“舞龍舞獅”、“猜燈謎”、“吃元宵”、“踩高跷”等等民俗活動。通過一組海報帶你身臨其境,感受海峽兩岸同胞們的熱鬧氛圍,大家一起鬧元宵啦。

【海報】兩岸民俗争奇鬥豔 同根同源共慶佳節

所謂的“天燈”其實就是孔明燈,傳說是諸葛亮發明來做信号用的。也有人說“天燈”的外形和畫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是以得此名字。近幾年的元宵節,台北放“天燈”的活動一年比一年精彩。而那朵朵的天燈飄散在空中,發出斑斓的色彩,場面很是壯觀。随着活動越來越熱鬧,人們把“天燈”做得越來越大,七彩的燈上不但繪有各種美麗的圖案,還經常寫着放燈者的姓名,在台灣當地,有“放得越高,事業做得越旺”的說法。

【海報】兩岸民俗争奇鬥豔 同根同源共慶佳節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大陸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海報】兩岸民俗争奇鬥豔 同根同源共慶佳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挂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後,曆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是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海報】兩岸民俗争奇鬥豔 同根同源共慶佳節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康樂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挂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是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海報】兩岸民俗争奇鬥豔 同根同源共慶佳節

耍龍燈,也稱舞龍或龍燈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叙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海報】兩岸民俗争奇鬥豔 同根同源共慶佳節

踩高跷,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高跷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跷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海報】兩岸民俗争奇鬥豔 同根同源共慶佳節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舞獅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來源:光明圖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