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冬奧會的花滑比賽除了精彩之外,很多人還注意到,華裔面孔成了花滑賽場存在感最強的群體。
在各種各樣的熱搜之下,美國華裔選手陳巍在本次奧運奪金前後吸引了不少目光;而另一位代表中國參賽的花滑選手朱易,也因為比賽表現成為了輿論場的中心。

光看這屆冬奧會美國隊的參賽名單中已是華裔獨大,在四個項目中有多達5人具有華裔血統,其中包括了男單和冰舞兩大項目的重量級主角:全美冠軍男單的陳巍和冰舞組合中的女伴麥迪遜-查克。
把範圍再擴大開來,東亞國家的面孔更是活躍。日本小将鍵山優真發揮出色、南韓的00後小将車俊煥盤靓條順,大陸選手金博洋更是憑着“社牛”屬性在社交網絡上刷了屏。
在花樣滑冰男單自由滑領獎台上,清一色亞洲臉孔,因故未能參賽的周知方也曾經是獎牌的有力争奪者。
這就有趣了。畢竟花樣滑冰這項冰上項目起源于歐美,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屬于白種人的運動:18世紀花樣滑冰在英國出現後,相繼在德國、北美地區等國家流行開。直到上世紀90年代,花滑才漸漸傳入亞洲。但在短短二三十年裡,出身東亞的選手們就在花樣滑冰項目牢牢占據了一席之地。
這裡甚至不必提黑人花滑運動員——早期在種族隔離時期,黑人甚至不能進入花滑俱樂部或參加比賽。因為花滑的場地需求,讓這項運動的花費遠比籃球、足球等運動要昂貴的多。黑人更是沒有機會參加冰上的訓練與比賽。
這些運動員能取得如此成績,足以引以為傲。因為在花滑賽場上,裁判們會對非白人選手打分更嚴厲,而涉及到裁判主觀的藝術表現分,是很難去抗議、上訴的。
美國花滑選手哈定在比賽中向裁判展示自己冰鞋的問題,
這一幕被拍在她的自傳電影中
盡管目前花滑已經有了較為完善客觀的打分制度,但評分的依然是人,難免摻雜主觀。在花滑六分制時代改,選手表演的藝術分完全賴于其在不同評委心中的好感。即使如今評分制度改革,依然存在模糊地帶。
2018年冬奧會上,花滑裁判員們的專注神情
據傳,就是因在冰場上有同樣困擾,羽生結弦在自己的畢業論文中,研究了未來花樣滑冰AI打分的可操作性:希望未來可以使用AI、傳感器等不會幹擾選手的裝置捕捉選手動作,再依此“在沒有任何偏見的狀态下打分”。
而在美國本土,那些最終戰勝了歐美選手的亞裔選手,無疑在各方面都做得無可指摘,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花樣滑冰的冰場上,才逐漸有了越來越多的亞裔面孔。
之是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一種解釋是,亞洲人的身材較小、更靈活、更柔軟,表演花滑動作時美感十足。國際滑聯主席欽寬塔就曾說過,“亞洲人必須明白花滑是适合他們的運動,看亞洲選手滑冰是一種享受。”
但這個觀點受到了專家的否認,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分校教授體育社會學課程的克裡斯蒂娜·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是文化接受度、社會壓力或機會、結構性力量和制度使其成為可能。”
長野冬奧會花滑女單金銀銅牌得主:
利平斯基(中)關穎珊(右)陳露(左)
先拿日本來說,日本的室内滑冰場随處可見,花樣滑冰更是一項全民運動。從歐美了解到“冰上芭蕾”這項運動後,日本國内對花滑熱情高漲。1992年日本長野被選為1998年冬奧會舉辦地後,日本冰協更是開設了青少年發展訓練營,從全國選拔有潛力的選手,邀請世界一流運動員指導孩子訓練,以此建立長期完善的培養體系。日本首屈一指的花滑選手:羽生結弦、紀平梨花、淺田真央、本田真凜都在訓練營中訓練過。
尖子選拔、一流培養,讓日本花滑近年來達到巅峰。本次男子花滑中,日本選手占據第2、3、4位,倒也不足為奇。
但是在另一方面,本屆冬奧會中,美國的亞裔花滑選手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8名單人花滑選手中,華裔就有4名,陳巍還獲得了男子單人自由滑的奧運冠軍。
華裔統領美國花滑,背後有各種原因,華裔對花滑的熱情是第一位。
陳婷婷、關穎珊等第一批亞裔花滑運動員鼓勵了新一代華裔人群,世界冠軍獲得的成就與人氣證明少數族群可以在美國獲得廣泛認可,華裔也可以取得花滑世界冠軍。
在異國他鄉憑借自己的本事獲得肯定,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也成了最佳模闆。受到了先驅者的啟發,可以說這一屆花滑新星們,多少是在前輩們的鼓舞下開啟了花滑之路。
本次美國隊中年紀最小的16歲的劉美賢之是以開始滑冰,也因為她的父親是關穎珊的超級粉絲。
關穎珊、荒川靜香、金妍兒
另一方面,花滑并不是一個低門檻的運動:場地租賃費、裝備費、差旅費、交通費……每年大約在8萬~10萬美元之間。這不是普通美國群眾能承受的價格,但能在美國紮穩腳跟的華裔,多少都已具備了一定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并且華人也更願意為孩子的教育付出,是以在華裔在花滑訓練中也擁有了後天優勢。
另外,在美國,花滑并不是冰上運動的主流項目,并一度有種刻闆印象:搞花滑的男運動員都是同志。
歐美人普遍熱愛身體對抗性強的體育運動,在他們看來,冰球相比花滑,顯然更有男子氣概。由于花滑的動作、表演氛圍偏女性化,上世紀50年代,北美的花滑男選手往往會收到性向上的歧視,上世紀90年代後,多名花滑男選手死于艾滋病,“恐艾”氛圍下,這種刻闆印象再次加深,當一個男孩嘗試花滑,會收到來自家人朋友的阻力;即使家人同意,甚至連教練也不會贊同,一些歐美冰球教練會勸說學生家長:想讓孩子成為真男人,還是别碰花滑,來打冰球吧。
而當時還沒有被這種偏見滲透的華裔移民,就成了花滑競争中的主力人群。于是,一代代的美國華裔家庭開始湧入到這個運動項目中,試圖實作在美國白人主導的社會中,提升自身社會地位的目的。
值得一說的是,此次北京冬奧會上的幾位華裔花滑選手,不僅體育天賦過人,還各個“文武雙全”:
陳巍SAT數學滿分,在耶魯大學就讀統計學專業。除了花滑,他還精通鋼琴、體操、芭蕾和冰球;因核酸陽性退賽的周知方16歲就完成了高中學業,ACT滿分還獲得總統獎;參加過平昌奧運會的陳楷雯現在在康奈爾大學主修人類發展專業。
包括16歲的劉美賢在内,三位華裔選手都來自美國灣區,這也在華人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論。能在這裡立足腳跟的華裔們,大多從從國内頂尖理工名校畢業,本身受教育程度高,自然會對下一代的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值。
花滑并不是這些高知華裔家長的唯一選擇,周知方、陳巍等人,幾乎都在多個項目齊頭并進:學習芭蕾、鋼琴、遊泳、網球等,最終在孩子的訓練中,選擇性繼續發展。
舊金山灣區是雞娃重災區,
被戲稱為海澱駐美灣區街道辦。
對于這些高知家庭而言,沒有比培養孩子更重要的事了,周知方和陳巍都提到,為了他們的訓練,家庭付出了極大的支援。陳巍在獲勝後更是第一時間感謝了自己的母親,他的母親不僅堅持帶他訓練,為了節省教練費用還會自己做筆記,在課後幫助他練習。
這種“雞娃”的現象仍在繼續。一位灣區媽媽在近日受采訪時表示,她家的三女兒也在學習花滑,花滑的費用也不低,每年花費至少25000美元,為了小孩的教育,華人家長們也不惜一切。當然,一切都是在學習好的前提下進行。
華人家長們的雞娃還有另一種考慮:985出身的家長們,還是對哈佛、斯坦福有一定的期待,而孩子一旦能在特長上取得成績,在申請名校時也會更加分,另一位代表中國參賽的華裔歸化選手朱易,也是以陷入了争議。
不過說到底,花滑仍然是一項體育運動,也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羽生結弦是為了治療哮喘踏上花滑之路,這個故事你們也許聽說了。一直籠罩在羽生光環下的“日本花滑第二男單”宇野昌磨,也是一位早産兒,為了鍛煉身體才走上了花滑之路,他的故事也鼓舞了許多人走上冰場。
愛情也許會背叛你,事業也許會背叛你,隻有運動不會背叛你。
撰文:tt,jonas
編輯:Sebas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