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上評|兩岸燈火鬧元宵,人間最美是團圓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歲歲年年,今又元宵。

如果說春節是一年之歲首,那麼元宵通常會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後的高潮。心有所屬,情才有所依。這個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定屬于身邊的家人、夫妻,屬于最親密的朋友、最知心的夥伴。逛廟會、賞燈花、猜燈謎,元宵節的這些傳統習俗就是最有儀式感的團圓和陪伴。

今年元宵節前後,兩岸民間繼續上演精彩紛呈的燈會交流活動:台北燈節的友好交流燈區内,來自上海的“小老虎城堡”人氣爆棚;南投燈會上,一系列濃濃“浙江元素”的大型組燈讓人流連忘返;江蘇南京市與台灣新北市,線上舉辦2022兩岸同賀新春“雲點燈”活動;福建廈門市正在舉辦的兩岸燈會,富有濃郁的閩台文化韻味。

“這些花燈,帶着兒時家鄉的味道”

“這裡的環境和氣氛都很有親切感”

“能欣賞到這麼漂亮的花燈,看到熟悉的節目,我覺得很溫馨”

……

新春燈會裡,讓許多選擇留在大陸過年的台胞,再一次感受到了濃濃的家的味道。“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就像一碗冒着熱氣的湯圓,不隻滿足了味蕾,更激活了深藏在心底的思念——迢迢路,時時系,歲歲牽,紅塵萬般,家在心安。元宵是美好的寄托,是幸福的挂念,更是一種真誠的祈福,祈願都能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台北書院山長、文化學人林谷芳說,儀式能夠讓一個社會有深刻的連結。傳統三節對兩岸中國人都特别重要,因為其中所映現的意義可以穿越古今。譬如說,過端午,過去是出于健康的需要,必須除掉一些對我們身體不好的“煞氣”;中秋則代表一種情感的連接配接。端午偏于照顧“身”,而中秋比較偏于“心”。春節,是将二者結合在一起的實踐,家人大團圓。到現在,春節仍是台灣一年中最大的節日,這時要盡可能面對面接觸親人或好友。是以,這是發自生命、内心本然的需求。你看,疫情下多少人還是得這樣跑一趟。即便網絡時代,形式有所改變,但相聚的意義并不稍減。

壬寅虎年,兩岸新聞學耆宿方漢奇與李瞻、台灣老兵高秉涵與定居廈門的弟弟高秉濤、文學名家白先勇與昆曲演員俞玖林、泉州市與基隆市同名的大岞村宗親、在北京冬奧會擔任志願者的台灣學子發出的家書……一段段祝福對話、拜年視訊不胫而走,在社交媒體上一次次刷屏,溫暖了分居兩岸的無數同胞。正是他們讓鄉愁有了新的表達,是一段段拜年視訊,是一封封新春家書,也是新春燈會裡的一聲聲祈福。

從拜年視訊到新春家書再到新春燈會,盼團圓、叙思念,就是這個年裡蘊藏着的真摯願望,就是所有中國人都能讀得懂的文化密碼,就是将兩岸群眾緊緊連接配接在一起的情感紐帶。

“草木萌發,春山可望。”元宵之後,大家又将踏上新的旅程,投入新的工作,面對新的挑戰。前方的路或許會有艱難坎坷,但我們絕不會感到孤單無助,因為我們的心裡始終有牽挂的人在,有思念的情在。這份深深的牽挂,可漂洋過海,可穿越曆史,終有一天能直抵溫暖的故裡,撞進親人的懷抱。萬家燈火鬧元宵,人間最美是團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