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作者:淨明源興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傳統節日元宵節,又叫元夕,道教中,這一天稱之為上元節,也稱作天官節。​​​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天地水三官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明,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成三元,是天地水三官考校人之功過,定罪福之日,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節為天官檢勾日,又稱天官賜福日。 ​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即已被定于正月十五上辛夜甘泉宮舉行(太一為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可見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将此日定為重要節日,亦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 天官,号:上元九悉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屬玉清境,總主諸天帝王。每逢上元節,即至人間,校戒罪福,并為世間有德之人賜福添祿。此日,道觀修齋設醮,民間祈願祭祀,以求天官賜福。​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上元節亦稱元宵節,意為“上元節晚上”,代表農曆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湯元,将始于除夕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隻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稱上元唐末偶稱元宵、宋以後也稱燈夕、至清朝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則以The Lantern Festiva為人所知。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傳統習俗

修齋設醮​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上元節是道教齋法規定的修齋日。道教中凡仰仗神力之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度亡等,皆須修齋。是以道觀此日均設壇供齋醮神,以求福免災。

賞燈猜謎​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谏、規戒、诙諧、笑谑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舞獅子​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耍龍燈​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

送孩兒燈​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簡稱“送燈”,也稱為“送花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燈”與“丁”諧音。

品嘗元宵​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美其名日“元寶”​。

正月十五,傳統節日元宵節,道教節日上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