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拴祥:巧手做花燈 傳承民俗情

王拴祥:巧手做花燈 傳承民俗情

走進崇信縣東街村王拴祥的家,溫暖的陽光曬滿這個農家小院兒,劈好的木柴堆放在牆角。屋子裡整齊擺放着制作花燈的工具、材料,時時處處透着他對花燈的癡迷。

王拴祥:巧手做花燈 傳承民俗情

一開始制作花燈,王拴祥就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态,紮燈架、糊紙、貼花邊……在他的一雙巧手下,一個個精巧别緻、生動形象的花燈就呈現在我們面前。

花燈制作是慢工出細活,制作一盞花燈有近10道工序,費時又費力。“先用鐵絲制成骨架,再将綢布糊在鐵絲外側,糊布時把手伸進燈籠裡面,遇上小燈籠隻能伸進兩根手指或者一把鑷子,制作時要非常細心。”王拴祥指着一個《九蓮獻瑞》花燈說。

王拴祥:巧手做花燈 傳承民俗情

13歲那年,王拴祥與花燈結緣。“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給村裡做花燈的師傅打下手,賺取點生活費,沒想到自己以後也做起了花燈。”王拴祥自幼家境貧寒,跟着村裡師傅學習各種手藝,多年的生活經曆讓他成為一名能工巧匠,為日後做花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真正開始學做花燈是在18歲那年,經過長時間的接觸,王拴祥對做花燈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心踏入花燈行業。很快,有着天賦與基礎的王拴祥在“花燈大家”張樹興的指點下,掌握了畫圖、剪紙、紮骨架等傳統花燈的制作技術。

王拴祥:巧手做花燈 傳承民俗情

左一為王拴祥,中間為張樹興。

“張師傅對我的影響很大,不光是技藝的傳授,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敬畏,他希望這門手藝能傳承下去。”即便過了40年,王拴祥對張樹興的感激與敬佩之情仍舊溢于言表。

在學習做花燈過程中,隻要聽說周邊省市哪裡有燈展,王拴祥必然要去“捧場”。“那幾年,我幾乎把所有展覽都去遍了,把自己做的花燈帶過去請前輩們指點,那段時間我進步特别大。”王拴祥笑呵呵地說。

随着做花燈技藝的不斷純熟,王拴祥越來越多地開始創作,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也有更多的人來找他做花燈。王拴祥制作的《九蓮獻瑞》《舞龍》等花燈在寶雞、慶陽、平涼、華亭等地區的燈展上深受大家喜愛。

王拴祥:巧手做花燈 傳承民俗情

近年來,科技不斷發展,對花燈的品質、樣式有了更多要求,尤其是大型彩燈創作難度更大,融入的技術也很複雜。為了做好燈籠,王拴祥不斷學習創新,與時俱進。大型工藝彩燈《龍馬精神》稱得上是他的得意之作。“這個燈長12米,高6米,花了5天時間才完成,非常考驗耐心和工藝。”談起這個作品,王拴祥依舊十分自豪。

如今,59歲的王拴祥除了堅持自己做花燈,還将這門手藝傳授給年輕人。“隻要有人願意學習并喜愛做花燈,我就不怕後繼無人。”王拴祥甘願做一名“守藝人”,傳承做花燈技藝,弘揚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來源:崇信縣創城辦

編輯:崇信縣融媒體中心/朱雙雙

稽核:崇信縣融媒體中心/富 強 戴鵬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