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有一些長期從事乒乓球方面文章創作的媒體人,認真分析了陳夢如何突破瓶頸期的方法。并提出了或許可以讓李曉霞未來重新出山,充當陳夢教練的建議。當然這種建議的主要出發點,就是認為陳夢從東京奧運會歸來之後,一直在各種比賽當中難求一冠,是以認為需要一個打法穩定,同樣靠硬實力取勝,同時又有一些場上應變能力的年輕教練來幫助陳夢解一解當下的困境,進而盡快度過她的瓶頸期。不過,對于媒體同行的這種說法,本人并不認同。之是以抱反應的态度,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本身陳夢近期的狀态的确相比奧運會之前稍有下滑,而且在與隊友,特别是王曼昱、陳幸同的比拼當中,也的确沒有占據上風,難求一冠的情況也的确存在。不過,這個時候說她遭遇瓶頸期,其實并不科學。或者說,我們不應該把陳夢現在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定義為是出現了瓶頸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陳夢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問題。比如,在奧運會之前,她想要成為奧運參賽者,特别是女單項目的參賽者,就需要拿出自己的統治力。特别是在與主要對手伊藤美誠的競争當中,要保持必勝的信念。顯然在東京奧運會之前,陳夢的确是在這個方面做得最好的一個國乒球員。而當時,包括孫穎莎、王曼昱、劉詩雯、丁甯在内,還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在遇到伊藤美誠時,有必勝的把握。國乒之是以相信孫穎莎,也是因為她面對伊藤美誠時,相比自己的隊友更有取勝的欲望和對能在比賽當中取得勝利的自信,是以把孫穎莎放在了和陳夢一起打奧運單打的位置上。
但是在經過了東京奧運會的洗禮之後,可以說國乒女隊的幾位年輕主力,從王曼昱、孫穎莎到王藝迪,都在伊藤美誠面前越來越有自信,當大家都能突破伊藤美誠這道關口時,陳夢之前的競争優勢也就不複存在了。隊友之間互相競争的格局,變成了國乒球員實力的一種側面證明。顯然,陳夢在從把伊藤美誠當成主要對手,到把隊友當中最大競争者的過程中,角色轉換有些偏慢。奧運歸來之後,訓練不夠系統,身體還出現傷病,再加上本身王曼昱打法就比較先進,個人能力又很突出,在隊友之間競争時,也心态把握得比較好,以至于在王曼昱與陳夢的競争過程中,陳夢慢慢落入了下風。連輸幾次之後,又有些心裡起急,是以出現了連續輸給王曼昱的情況。
再有一點,就是陳夢之前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那就是在比賽場上的應變能力,或者說細節方面的調整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比賽當中硬實力有餘,靈性和應變不足。其實我們可以回頭想想,其他的隊友和王曼昱比拼,往往都容易打成一邊倒,而陳夢和王曼昱每次比賽,雙方都争奪得相當激烈,勝負就在一線之間。陳夢主要還是需要在發球和接發球的應變,以及困難準備,還有多增加一些前三闆的變化方面存在問題。就像鄧亞萍所說的那樣,陳夢和王曼昱比拼,往往不是王曼昱直接戰勝她,而是她自己輸給自己。這失誤一個,那失誤一個,幾個無謂失誤,就喪送了整場比賽的勝利。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說,陳夢奧運會歸來後,的确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但是說她遭遇瓶頸期的說法并不成立,她的問題更多還是出在心态上,同時也是出在一些小的細節把控上面。也讓我們期待陳夢能在短時間内解決好這些問題,争取繼續和王曼昱并駕齊驅,希望陳夢、孫穎莎、王曼昱作為國乒的三朵金花,沒有人在短時間内被拉開距離。我們也相信,他們會繼續在世界女子乒壇掀起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