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德陽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作者:德陽釋出

關于德陽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2022年1月6日在德陽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德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将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計劃草案提請大會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1年是黨和國家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界疫情,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市委的堅強上司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援下,堅持“穩農業、強工業、促消費、擴内需、抓項目、重創新、暢循環、提品質”工作思路,着力推進中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省委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戰略,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1]工作,全面落實“六保”[2]任務,全市經濟呈現“穩中加強、穩中提質”的發展态勢。全年地區生産總值2656.56億元,同比增長8.7%,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7萬元大關;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農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長8.6%、10.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0.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6%,全面完成市八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準許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目标,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聚焦轉型更新,經濟質效穩步提升

五大主導産業加速發展。裝備制造、醫藥食品、先進材料、通用航空、電子資訊和數字經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長10.4%、13.8%、7%、13.8%、11.4%,全年實作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3497.6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成德高端能源裝備産業叢集成為國家25個先進制造業叢集之一,獲評全國制造業百強市、全省區域性首批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跻身數字經濟城市百強榜。潮州三環、江蘇亨通、鋼研高納等一批重大高端制造業項目落戶德陽。縱深推進“十萬萬千”[3]工程,建立标準化廠房6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1.8%,盤活低效閑置土地2004畝,“淨地”儲備12491畝。劍南春集團等4戶企業進入全省100戶大企業大集團名單、數量居全省第3,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家以上,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1298戶、居全省第2。氫能産業示範園、石墨烯産業示範園加快建設。

現代服務業提質發展。深入實施服務業九大專項行動,推動德陽(58)科技創新産業園、天立健康職業學院、華誼兄弟星劇場等一批重點項目簽約落地,推動京東西南營運中心、安必信德陽鐵路物流園、綿竹玫瑰谷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服務業增加值突破千億大關、達1091.9億元,服務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得到彰顯。成功獲批國家服務業标準化試點市,旌陽入選全省服務業強區,什邡榮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廣漢成功建立天府旅遊名縣,綿竹年畫村入選首批“天府旅遊名村”。成功建立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編制《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謀劃10個方面100多個項目,政府性投資超150億元,完成三星大道等項目建設,三星堆博物館接待遊客同比增長380%、綜合收入同比增長452%。

現代化農業穩步發展。持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江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旌陽、廣漢跻身全省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示範縣,101個村實作整村農業生産托管服務。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流轉土地138.2萬畝、流轉率為43.2%,高标準農田占全市耕地面積比重達72%,糧食播面469.1萬畝,糧食總産達199.4萬噸,農業生産綜合機械化率達73.5%。認真落實“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累計新改擴建養殖場375個,建立标準化養殖場20個,出欄生豬270.4萬頭,出欄小家禽7900萬隻,水産6.8萬噸。積極開展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德陽農機裝備智造産業園、川西北農産品冷鍊物流園加快建設,德陽農業科技園入選國家級科技園區,累計建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省星級園區4個。成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

(二)聚焦高品質發展,增長動能加快培育

質效名額平穩向好。在深入貫徹落實各類減稅降費政策的背景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準,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6%,稅占比達64.2%、居全省第3。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金融機構本外币貸款餘額同比增速居全省第4,存貸比首次突破60%,15家金融機構入駐現代金融産業園,綿陽商業銀行德陽分行正式開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高于去年2.9個、2個百分點,農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于去年0.8個百分點。新增市場主體突破3萬戶,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比重達63.6%,“四川民營企業百強”12家,數量居全省第2,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7.3%。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3.2%、居全省第2,成功獲評“科創中國”試點城市,中國西部傳感谷獲批省傳感器産業孵化中心和傳感器創新中心分中心。出台科創二十五條,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2家、高新技術企業36家,東方電機5G精品工業專網等3個項目上榜工業網際網路标杆項目名單。率先在全省開展科技項目“揭榜挂帥”,釋出榜單53項、揭榜26項,14項科技成果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建立國家科技創新彙智平台德陽中心、德陽軍民科技協同創新中心、西南無人機适航審定聯合研究中心等,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企業技術中心1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年度獲評優秀等次工程實驗室3家、居全省第2。中國二重大型鑄鍛件數值模拟工程實驗室重新進入國家實驗室序列。

有效投資鞏固擴大。以“三比三看”[5]活動為統攬,認真履行“三庫一表”[6]制度,強化項目的儲備、轉化、建設、投産,全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儲備748個,計劃總投資3671.77億元;在建項目1456個,計劃總投資3314.1億元;竣工項目1179個,累計完成投資676.1億元。建立健全“清單制+責任制+銷号制”“發點球”“紅黑榜”等督導機制,504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47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140%,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已連續三個季度進入全省紅榜。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專班作用,編制《德陽市“十四五”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方案》,謀劃10億元及以上的重大項目316個、總投資11733億元、計劃完成投資6387億元。争取中省預算内資金12.12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5.7億元、居全省第2;争取新增地方債券115.74億元、增量增幅均居全省第1。

(三)聚焦區域協同,融合發展縱深推進

成德同城成勢見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省批複,《成德臨港經濟産業帶建設方案》《德陽市推進成德同城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凱州新城成功進入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成都三繞德都段建成通車,G5成綿高速擴容開工建設,天府大道北延線進展順利,華強溝水庫基本完工,通江水庫、高景關水庫等項目加快前期。成德間動車日開行約100趟,城市候機樓新增天府國際機場,兩個候機樓累計運送旅客27萬人次。廣漢與新都、石油大學共建全省首個跨市域油氣産業生态圈,彭什川芎現代農業園加快建設,青廣教育城和金中燈籠産業2個融合發展示範點納入首批交界地帶精品示範。成德眉資跨市通辦事項達100項,結對共建學校增至85對,2151家定點醫療機構開通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住房公積金四市同城互認互貸,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跨市拍賣。

城市品質顯著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建立成果全面鞏固,入選2021年全省生态環境建設試點市、全省2021年城市體檢試點城市。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天府旌城、天府數谷等城市新片區逐漸起勢,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90.7平方公裡、常住人口82.5萬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5%。編制城市有機更新項目613個,總投資3405.27億元,啟動旌湖兩岸生态改造和東湖山、文化娛樂城生态修複項目,加快德陽市人民醫院城北第五代醫院等一批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累計新(改)建城市道路287公裡,全年開工棚戶區危舊房改造6796套,老舊小區608個、惠及37879戶,增設老舊小區電梯49部,建成城市公園、街頭綠地、郵票公園30個,實施天元、石亭江污水處理廠提标改造,建立城鎮污水管網126公裡。

縣域經濟蓬勃發展。旌陽、廣漢分别入選四川省全國百強區百強縣培育名單,廣漢、什邡在“中國西部百強縣”中實作排名提升,綿竹入選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百佳縣、2021中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強縣市。特色小鎮重新認定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綿竹玫瑰特色小鎮、什邡雪茄特色小鎮成功入選四川省特色小鎮,數量僅次于成都;羅江玄武岩纖維特色小鎮進入四川省特色小鎮建立名單。強化基層基礎設施補短闆工程,完成建制村暢通工程89.3公裡,提升改造鄉村客運招呼站1215個,27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強工程竣工驗收。G545綿竹至茂縣段主體完工,德中、德羅幹道有序推進,計劃2022年全線貫通。

(四)聚焦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持續激發

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成功跻身中國城市競争力全國百強。15項國家級、14項省級改革試點成效明顯,基層治理“十大微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四川建院和民航飛行學院各揭榜1項國家全面創新改革任務。“放管服”[7]改革深入推進,全市營商環境評價穩居全省前3,200餘個事項實作“一件事一次辦”,辦理“川渝通辦”事項[8]723件,率先在全省實作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标跨交易系統異地遠端評标,“信用中國(四川德陽)”入庫資訊超14億條,為企業提供查詢1.86萬次,為域内325家失信企業信用修複。依托中國電子、清華大學建設政務資訊資源共享交換平台,年交換資料達44.8億次。國資國企改革總體任務完成超68%,居全省前列。創新開展農村“三變”改革[9]、“五社”實踐[10],26個試點村集體經濟淨收益330餘萬元,通過農交所累計完成産權交易5419宗,交易金額821億元,最高溢價11.5倍。

高水準開放合作不斷深化。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被授予“成都中歐班列德陽基地”“蓉歐+東盟國家班列德陽基地”,“蓉歐+”東盟國際班列突破100列,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21.5%。深化産業功能區跨區域合作,德陽經開區和渝北空港工業園區成功申報川渝首批合作示範園區,金山軍民融合産業園加快融入綿陽軍民融合創新驅動核心示範區。高水準舉辦第二屆四川裝備智造國際博覽會、首屆人工智能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大會,會展聚集帶動産業聚集效益持續放大。中國電子、光大特斯聯、58集團等30餘家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和行業領先企業入駐天府數谷。全年新簽約項目150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54個、30億元以上項目11個、50億元以上項目4個;協定總投資1010.36億元,全年到位市外資金845億元,到位外資1.6億美元。

雙循環格局加快建構。獲批建立全省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兩帶四圈多中心”[11]城市商圈迅速崛起,“四店”[12]經濟蓬勃發展。創新開展“品質川貨全國行”等惠民促銷活動1000餘場(次),拉動消費增長119億元,2000餘家企業成功進駐“天貓”“京東”等平台,“趕集網”等電商平台加快發展。紮實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建成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台,完成交易額4.45億元,德陽萬達科技創業孵化園入選全省首批跨境電商示範基地(園區)。積極組織益海糧油、龍佰钛業等外貿龍頭企業參加廣交會、消博會等展會活動,幫助重點企業保訂單、保管道,進出口總額達143.7億元,同比增長23.3%。靈活運用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融資等手段,為安達農森、東軸科技等外貿企業辦理貸款264筆。

(五)聚焦污染治理,生态環境持續鞏固

污染防治攻堅工作深入開展。紮實做好中省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回報問題整改落實,累計完成長江經濟帶生态環境保護突出問題整改25個。深入開展天氣管控四大專項整治,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常态化推進河(湖)長制,整改各類河湖問題4600餘個;持續加強農用地、建設用地分類管控,加強土壤污染治理修複和磷石膏堆場污染綜合整治,土壤環境品質保持穩定。深化環境風險隐患排查整治,48個生态保護紅線内礦業權全部關停,全年清理整改小水電27座,關閉取締“散亂污”企業59家。農村環境進一步改善,189個行政村完成“廁所革命”整村推進,全市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0%,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處理的行政村占比分别達95%、73%。

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加快落地。堅持“雙碳”目标引領,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産業,累計完成清潔生産工業改造項目42個,建立國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13家。全面實施重點用能機關“百千萬”行動,34家重點用能機關完成“雙控”目标考核,15家重點用能機關參加用能權交易,27家企業納入省、市節能監察任務,29個建立固定資産項目完成節能審查,德陽經開區分布式能源站工程項目、四川明日宇航工業項目等7個項目通過省級節能審查。嚴控高能耗投資項目,強化“兩高”項目[13]的線上監測,已完成43戶企業能耗線上監測設施建設,六大高能耗行業得到較好控制。持續開展虛拟貨币“挖礦”項目整治。繼續實施電能替代工作,完成電能替代交易電量3900萬千瓦時以上。

(六)聚焦社會事業,民生福祉有效改善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慎終如始抓好抓實疫情防控,高标準建設35家核酸檢測實驗室,疫苗全程接種完成率103.3%。新(改)建成公辦幼稚園、中國小15所,全面落實“雙減”[14]政策,壓減“學科類”校外教育訓練機構289個。持續推進産教融合發展,全市職業院校對接産業建立科研中心56個、重點實驗室和檢測中心19個,建成西南最大的航空材料檢驗檢測中心和國家級建築結構檢測中心。成功招引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建設德陽分院,省人民醫院托管市第二人民醫院。在全省率先實作社群(村)公共衛生委員會全覆寫,建構優質高效的分級診療體系,推動醫保改革“一盤棋”。開展文化惠民演出400餘場,城區“10分鐘健身圈”持續完善,成功舉辦全國第四屆智能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

社會保障持續增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以工代赈項目50個,完成農網改造更新項目126個。深入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城市社群綜合服務設施覆寫率達100%,發放殘障人士補貼6062萬元。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養老服務發展促進中心,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覆寫率分别達91.5%、98%以上,為8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津貼2728萬元。新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3億元,新增城鎮就業50801人。出台糧食安全“1+4”方案和重點任務清單,抓好糧油生産儲備,超額完成省下達糧食74500噸、油4000噸的儲備任務。穩步推進電力、天然氣、農業用水和教育收費等重點領域價格改革,着力做好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全市政務系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26件、政協委員提案259件,辦結辦複率達100%、滿意率達100%。

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承受了巨大壓力,經濟結構調整、産業轉型更新、發展動能轉換的任務艱巨,各類沖突、風險挑戰以及偶發因素交織疊加,面臨嚴峻複雜的宏觀形勢,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依然交出了成績亮眼的答卷。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堅強上司、科學謀劃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依法監督、鼎力支援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奮進的結果。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面對疫情和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竣及諸多不确定性,我市發展動能亟待加強,市場主體和創新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依然繁重,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闆,改善生态環境品質需久久為功,防範化解和應對處置各類風險絲毫不能放松。

二、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标任務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十分重要。總體要求是: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紮實抓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系列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都都市圈發展,把握“投資穩增長、工業強支撐、創新增動能、消費挖潛力、安全守底線”工作思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幸福安康。

根據總體要求,本着尊重經濟規律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并與“十四五”規劃目标相銜接,提出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标為:

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以上。主要考慮:一是突出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考慮到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既有量的增長,又有質的提升。二是突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既要堅持把穩增長放在突出位置,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又要展現擔當作為、積極進取,穩定市場預期和社會信心。三是突出全面落實“雙碳”戰略部署。既考慮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産業迎來的重大機遇,又為改善生态環境、促進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留出空間。四是突出在區域競争中堅持發展的定力。既符合目前市域發展的基礎及潛力,又能在區域競争中保持适度優勢。五是突出提升改善民生福祉的需要。考慮到疫情防控、穩定就業等重點工作的推進,确定這樣的發展速度,有利于集中精力補短闆、強弱項、防風險。

其他相關名額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以上,農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增長态勢保持基本一緻,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長7.5%、8.5%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内;環境保護和節能降碳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目标任務;糧食産量保持在197萬噸以上。

為實作上述預期目标,重點聚焦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堅持創新引領,加快提升發展質效

着力增強制造業核心競争力。用好國省出台的制造業支援政策,聚焦“五大中心”[15]推動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全産業鍊、全生命周期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先行示範市,高水準辦好2022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大會。實施“鍊長+鍊主”工作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國機重裝、東汽、東電等龍頭企業整合帶動作用,推動五大主導産業叢集成鍊發展,加快G50燃機試驗示範電站、東旭光電等項目建設,實作一汽解放、盛泉鋼鐵等項目竣工投産。計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家,力争裝備制造業營業收入達1480億元、同比增長10%,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均同比增長8%以上。繼續實施科技項目“揭榜挂帥”,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組建國家清潔能源裝備行業研究院,力争建立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9家,促成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25項以上。繼續實施産業功能區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園區循環化、低碳化改造,争創全省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示範園區,新增一批全省“5+1”重點特色園區[16]。

着力推動數字賦能實體經濟。力争天府數谷數字經濟産業園成功進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樞紐節點資料中心叢集建設起步區,推動天府數谷、西部智能傳感谷成勢見效。加快“雲上天府”大資料産業園、宏發西部智能産業園等項目建設,實作規模以上電子資訊産業收入190億元,數字經濟同比增長13%以上。深入實施工業網際網路“1551”發展戰略,攜手華為、中國電子、海爾卡奧斯等數字夥伴共建1個德陽工業網際網路綜合平台,實施5家燈塔工廠建設,培育50家數字化标杆企業,累計推動10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

着力強化規劃引領項目投資。堅持以規劃錨定項目,圍繞現代産業、科技創新等六大重點領域謀劃一批标志性項目,持續完善“十四五”重大項目“1+N”管理機制,推動更多項目進入國省“盤子”。加快實施《德陽市“十四五”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方案》,堅持項目投資“紅黑榜”、招引評比等制度,全力推進什邡通用機場及配套産業園等363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4940億元,計劃完成年度投資842億元。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專班作用,力争中省預算内項目資金争取超過15億元,債券發行規模再創新高。深化制造業招商引資“百日攻堅”行動成果。新增市場主體2.5萬戶以上。

(二)堅持成德同城,加快區域協調發展

着力推動成德同城化程序。細化梳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等規劃的重點任務,提出同城化年度項目37個,總投資1868億元,年度投資238億元。深度融入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建設,全力推進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建設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凱州新城)建設,加快實作成德兩港一體化營運,協同推進旌陽與成華、什邡與金牛、羅江與郫都三個飛地園區建設,加快彭州—什邡、青白江—廣漢、金堂—中江三個成德交界地帶融合發展試點區建設。開工建設市域鐵路S11線、德陽繞城南高速等項目,加快G5成綿高速擴容、成南高速擴容等項目進度,確定德遂高速、綿茂路建成通車,天府大道北延線主線通車。積極招引成都師範學院等優質教育資源落戶德陽,推進居民服務“一卡通”,優化都市圈内營商環境“無差别受理、同标準辦理”。

着力提升中心城區吸附力。圍繞打造成都國際消費中心重要功能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向融合發展示範區,加快推進天府旌城、天府數谷、旌北新區建設,提升中心城區的聚集效應。綜合運用雲計算、人工智能、5G等技術,開展智慧小區建設和“三亂”[17]整治、“三車”[18]整頓,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水準。深入實施城市有機更新項目,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24個、加裝電梯150部以上,打造“15分鐘生活圈”4個,提升市民“回家路”73條,推進青衣江路東延線等一批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和旌湖兩岸生态改造等一批生态修複項目建設, 建立街頭綠地公園、郵票公園、濕地公園50個。争創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市。

着力強化城鄉融合發展。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闆強弱項17項建設任務。旌陽、廣漢争創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區百強縣,什邡穩定在全省重點開發區縣綜合排名前10位,綿竹、羅江穩步提升縣域經濟綜合排名,中江加快打造市域副中心。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快中江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等重點園區建設,新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2個,新招引一批糧食、肉類加工行業龍頭企業,新(改)建農村公路300公裡,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6%以上。推動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完成龍門山、龍泉山運動康養休閑度假産業帶規劃,加快蓥華山旅遊康養産業園、中江石林谷等項目建設,舉辦賞花節、采摘節等各類節會活動,多管道實作農民增收。做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半篇”文章,統籌布局建設一批中心鎮,增強鄉鎮聯城帶村功能。

(三)堅持雙碳引領,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着力抓好綠色低碳優勢産業發展。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編制完成《德陽市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實施方案》,推動建立減污降碳的激勵限制機制。全力推進世界級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建設,培育壯大風電、水電、核電、氣電、光伏發電、清潔燃煤發電等清潔能源裝備标志性産業鍊,搶占氫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儲能等新興領域未來發展制高點,力争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産業産值同比增長10%以上。全力争取新市産業園和德阿産業園建立省級化工園區,承接锂電新能源全産業鍊發展,加快實施川發龍蟒磷酸鐵锂等一批綠色化工、新型建材項目,打造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材料産業基地和全國綠色循環經濟園區典範。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進高耗能産業騰退轉型,加快重點行業清潔生産和綠色化改造,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目标任務。

着力加快美麗德陽建設。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态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統籌抓好長江經濟帶突出生态環境問題和中省生态環保督察回報問題整改。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加快沱江凱江綠色生态帶、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範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儲備林等項目建設,科學劃定“三區三線”[19],與成都開展空氣品質、跨界流域水環境、跨界飲用水源等聯合會商、共治、共保工作,健全沱江岷江流域橫向生态保護補償機制,計劃實施生态環保類省市重點項目32個,總投資339億元,年度投資50億元。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0%,推動97%、75%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四)堅持重點突破,加快推動開放合作

着力聚焦市場主體關切開展改革。謀劃推出一批對全市發展起關鍵作用、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動力改革事項。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争創全省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實作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大力推進“一網通辦”[20],建設“3+N”智慧政務服務體系[21],持續推進“十萬萬千”工程和畝均論英雄改革,力争營商環境全省排名“保三進二”。加快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适度分離改革,有序推進市、區(市、縣)和産業功能區事權責任劃分改革,建構貼近市場需求和富有效率的管理體制。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全力推廣旌陽“三變”改革、“五社”實踐經驗,争取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率先突破。

着力聚焦需求潛力加強對外合作。加快推進中國(德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德陽協同改革先行區等重大平台建設,争取獲批保稅物流中心,拓展“蓉歐+”東盟國際班列開行成果。積極推進西部物流節點城市建設,新增規模以上物流和電商企業10戶、實作網絡交易額1000億元,新培育規模以上服務企業、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00戶。全力推進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開工建設博物館新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力争什邡建立成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綿竹建立成天府旅遊名縣。持續推進“萬企出國門”活動,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去發展。緊盯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企500強,重點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基地型、總部型項目,計劃引進30億元以上項目14個,全年到位市外資金86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

(五)堅持底線思維,加快增進民生福祉

着力民生領域補短闆提質效。堅持就業優先,全年實作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0萬人以上。積極建立國家産教融合試點城市,推動工院、建院等申辦職教大學,支援中職學校申報省級名校、名專業、名實訓基地建設,加快四川司法警官學院新校區等項目建設,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堅持常态化疫情精準防控,持續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市第二人民醫院門急診綜合大樓等項目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制定實施“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深入開展普惠養老、普惠托育專項行動,發展智慧康養新業态,加快公共基礎設施适老适小改造。繼續做好特殊群體的救助幫扶工作,開工建設市精神衛生福利院、市老年養護院等項目。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紮實辦好十大民生實事。

着力安全發展守底線防風險。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強糧食倉儲物流和應急體系建設,鞏固糧食購銷領域專項治理成果。深入推進煤電油氣産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快天然氣發電、抽水蓄能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強煤炭、電力、油氣等能源設施安全監管。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管理,完善隐形債務化解績效和新增債務限額挂鈎機制,兜住“三保”底線。完善金融風險防範處置長效機制,加大非法集資案件處置力度,做好虛拟貨币“挖礦”和交易治理。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産事故發生,鞏固提升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成果,強化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設,建成全市應急指揮平台,加強應急管理體系社會力量,確定全市社會大局安全、和諧、穩定。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當時。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市委堅強上司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援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奮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為全力打造全省主幹新高地、加快建設西部現代化典範城市而努力。

名詞解釋

[1]“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2]“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鍊供應鍊穩定、保基層運轉。

[3]“十萬萬千”:各産業功能區建立10萬平方米以上标準廠房、1萬平方米科創空間,滾動儲備1000畝成片“淨地”。

[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品質效益優的中小排頭兵企業。

[5]“三比三看”:比謀劃、看特色,比能力、看項目,比作風、看變化。

[6]“三庫一表”:儲備庫、在建庫、竣工庫、投入産出表。

[7]“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8]“川渝通辦”事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内一系列便民事項。

[9]“三變”改革:農戶以身份、土地、勞動力、房屋、現金等要素入股到新型經營主體,進而實作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10]“五社”實踐:為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衆穩定增收,助力鄉村全域振興,組建集體資産、土地、勞務、旅遊、置業五大股份合作社。

[11]“兩帶四圈多中心”:綿遠河都市休閑商業發展帶和東山生态商業發展帶,文廟商圈、城北商圈、八角商圈和天元産業融合特色商圈,30個社群商業中心。

[12]“四店”:首店、小店、夜間店鋪、老店。

[13]“兩高”項目:高能耗、高污染項目。

[14]“雙減”: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

[15]“五大中心”:清潔能源裝備創新策源中心、成套和極限制造中心、智能制造和産業網際網路中心、基礎材料和關鍵零部件供給中心、系統內建服務中心。

[16]“5+1”重點特色園區:在全省範圍内,圍繞以電子資訊、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5個萬億級支柱産業和數字經濟為主體的“5+1”現代工業體系,培育打造一批高水準特色産業園區。

[17]“三亂”:違法亂建、垃圾亂扔、車輛亂停。

[18]“三車”:砂石車、渣土車、三輪車。

[19]“三區三線”:根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态空間三種類型的空間,分别對應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态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

[20]“一網通辦”:依托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通過規範網上辦事标準、優化網上辦事流程、搭建統一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總門戶、整合政府服務資料資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推動企業群衆辦事線上隻登入一次即可全網通辦。

[21]“3+N”智慧政務服務體系:移動用戶端、自助服務端、網廳服務端+N種業務應用的智慧政務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