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人眼中,能代表太原城,最愛的,愛得經久不衰的就是鐘樓街。
“老香村、開明照相館、亨得利、華泰厚、恒義誠、開化寺……”這些名聲響當當的老字号都坐落在太原鐘樓街。
這麼多大牌雲集的商業聚集地,誰不想去?

記憶中,鐘樓街是外地人到太原必打卡的地方。
提到鐘樓街,還會有人懷舊地說,“不逛柳巷鐘樓街,就不算來了太原城”,可見鐘樓街的名氣也是杠杠的。
走在人潮湧動,中西結合,民國風濃郁的鼓樓街,親切沉靜又回味的感覺撲面而來。
千年古街起源
鐘樓街得名于古代鐘樓。
資料顯示,鐘樓街商業區與宋太原城同時誕生,至今已超過千年的曆史。
今天的鐘樓街始建于公元1015年,地理位置正好處于連接配接内城和外城的兩個東城門之間,
是以又叫東門正街。
明清時期,由于擴建,掌管司法審判大權的按察司坐落到東門正街,官員們将東門正街改名為察院街、按司街。
據說,傳唱數百年的名段《蘇三起解》故事的發源地就是這裡。

想象一下出了衙門就是熱鬧非凡的商業街,與這熱鬧相比,不知故事的主人公會有怎樣的心境。
這裡有開化寺、大中寺、泰山廟、關帝廟及街邊南側的鐘樓,形成“一院、一樓、兩寺、兩廟”的格局。
每逢清晨日暮報時,鐘發出的鼓之聲,聲響遠傳,達及十餘裡,是全城士民的計時依托。
明末清初,随着西洋建築的湧入流行,鐘樓街的時髦不遜上海灘。
清末民初,按察司退出曆史舞台。
大中寺、開化寺、泰山廟變為大中市場、開化市場和中和市場,按司街改為東羊市、按司街和鐘樓街。
據記載,清中葉之後,原鐘樓街、按司街與東羊市,已逐漸發展為"三晉"大地的主要商市。至正太鐵路通車,交通發展,津京滬穗商賈接踵而來,省内各地行商紛至沓來。商品交易,急速膨脹。居于鐘樓街、按司街的名刹寶梵、佛寺禅林“開化寺”、“大鐘寺”,亦被行商坐賈們看作經商發财的寶地,改辟為商場,成為鐘樓街上最早的兩大商業區。
解放後,東羊市、按司街和鐘樓街合并為鐘樓街。
經過數千年的傳承,這裡早已成為開明照相館、恒義誠(老鼠窟)、上海飯店等老字号的聚集地。
鐘樓街往事
“哎,去哪兒啊?”
“進城,買衣裳去 !”
小時候,跟在大人後面,見到人打招呼聽到的最得意的話就是這句進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把逛鐘樓街和柳巷,叫“進城”,因為對老一輩太原人而言,隻有到過鐘樓街,才算跟上流行,隻有穿戴上這裡買的東西才有面子。尤其在孩子們心裡,“進城”,那就是要去打牙祭、見世面了,這也成為無數 80 後、90 後擁有太多童年回憶的地方。
那時候,每到節假日,鐘樓街人山人海,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逛街的人們把整條街堵得水洩不通。
即便如此,人們都以去過鐘樓街,在這裡買東西為最美記憶。
尤其是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太原人,大多都是鐘樓街的“忠實粉絲”。
她們神往又幽幽地說,年輕那會兒,最時髦女子的标配就是穿着華泰厚的旗袍,戴着亨得利的手表,去開明照相館拍照,如果能在上海飯店吃一頓,那感覺就是兩個字:完美。
若是再在鐘樓街的老香村買個太師餅,回到家會興奮地晚上睡不着覺。
歲月流轉,這些過去的美好,早已成為人們心中割舍不掉的最美記憶。
時尚打卡地
正月裡,不逛一次鐘樓街,都覺得年過得不夠味兒。
事實,也确實如此。
正月裡,這裡活動衆多。
有主題燈牌、鐘樓燈光秀、五顔六色的花燈長廊、人流如織中,逐漸讓人體味到濃濃的年味兒。
老街的韻味就在這一步一景中,慢慢體味和滋長。
特别是街道兩邊的各類小吃,糖炒栗子、脆皮五花肉、糖畫、蓮子粥、沾片子……這些吃不膩的美食,誘惑着人。
美食美景,不知不覺中,人們從白天逛到到晚上都不會覺得累,伴着鐘聲,還會莫名地進入回憶,嗯,承載着一代代人記憶的鐘樓街,就是如此充滿活力。
因一座鐘得名,繁華一條鐘樓街,咱太原千年老街的魅力就是這麼不可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