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作者:超超的史地縱橫

——來自數學的諺語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經常聽到一些與數學有關的俗語、諺語、成語,試舉幾例。

★一退六二五★

“一退六二五”本是珠算斤兩換算的一句口訣,舊秤(chèng)1斤為16兩,是以舊秤1兩等于新秤的6錢2分5厘(也就是0.0625斤)。“退”的意思就是小數點後再退一位(小數點後加1個0)。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中國老秤

“一退六二五”衍生出“一推六二五”,以此形容當事人逃避責任:“退”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禍他人作替罪羔羊。例句,如 “你就别一退六二五了”;又如“事到臨頭,你一推六二五,我怎麼辦?”

延申閱讀:珠算老秤斤兩換算口訣表

一退六二五 (1兩=0.0625斤)

二一二五 (2兩=0.125斤)

三一八七五 (3兩=0.1875斤)

四二五 (4兩=0.25斤)

五三一二五 (5兩=0.3125斤)

六三七五 (6兩=0.375斤)

七四三七五 (7兩=0.4375斤)

八五 (8兩=0.5斤)

九五六二五 (9兩=0.5625斤)

十六二五 (10兩=0.625斤)

十一六八七五 (11兩=0.6875斤)

十二七五 (12兩=0.75斤)

十三八一二五 (13兩=0.8125斤)

十四八七五 (14兩=0.875斤)

十五九三七五 (15兩=0.9375斤)

牢記這些口訣,并不是要讓你換算斤兩去,因為16兩制老秤早就廢除了,甚至連新的市斤制都差不多被千克制代替了。現在常常把這些口訣用于速算,是一種“大腦體操”吧。

★半斤八兩★

接着還說1斤16兩制,8兩即半斤,上述珠算口訣中,有一句“八五”,說的就是老8兩等于半斤,半斤與8兩輕重相等。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較多用于貶義。也作“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半斤八兩”和“勢均力敵”,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兩偏重在形容兩方水準相當;“勢均力敵”偏重在形容力量均衡,主要用于雙方勢力相當。

例句:如,“你們兩人半斤八兩,誰也不必取笑誰”。又如,“衆将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二一添作五★

“二一添作五”本為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訣,是1/2=0.5的意思。這裡的5就是0.5。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二一添作五”就是一分為二,好處各得一半的意思,人們常用“二一添作五”來表示兩人平分東西。有時也用“五五分成”來代替“二一添作五”。例句:“咱們交易結清後,利潤就二一添作五吧”。

★三一三十一★

“三一三十一”本是一種珠算除法口訣,意為:10除以3,商為3,餘數為1,也即3個人分10個分不均勻1人拿3個還剩下1個。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三一三十一”引申為"三個人分東西",例如,"将這些東西三一三十一地分了”。三一三十一不同于二一添作五,要害是分東西的多了一人,利益更不好平衡,因為二一添作五總能分淨,但三一三十一就不一定了,有好多數并不能被3整除。

★小九九★

個位數算術乘法的口訣,從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直至九九八十一,也叫九九歌。九九歌是民間諺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9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9個9即81更是“最大不過”之數。

後來又引申出冬至數九的習俗。大陸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為簡陋缺乏,為挨過漫長冬季,人們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時光。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另外,還有“寫九”,就是寫“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這九個字(其中“垂”為左右各一個“十”字),每個字的筆畫數皆為九,從冬至開始,每天寫一畫,寫完這句話,春天便來了。再有就是“畫九”,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每過一天就用顔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盡春來。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九九歌還引申出“小九九”的俗語。“小九九”比喻為自己打算,猶言小算盤。例句:如,“生意場上,誰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就看誰能先算一步”。又如,“這種揩農民的油,裝自己的兜,打個人小九九,把群衆利益抛到腦後的行為,是很不應該的”。

★九九歸一★

“歸”是珠算的一種除法,小九歸是除數為個位數的除法,大九歸是除數為2位數的除法。“九九歸一”與大小九歸都有關系。引申為比喻繞了不少圈子,歸根到底,又回到了本源。但這種回歸并不是原地輪回,而是螺旋式上升,展現了人類對一切事物發展認識的辨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九九歸一圖

在這裡,“九”是最大的,也是終極的,古今人文建築都以之為“最”。要想“九九歸一、終成正果”,還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九九歸一作為一種升華、一種再造、一種涅槃,更是一個新的起點。多說一句,偉人去世恰逢9月9日,是為巧合!

★三七二十一★

原為一句乘法口訣。借比喻為不顧一切地執意行事,常與“不管”連用。據說,源于原始時期先民的計數方法,都是扳着手指頭數數。在人們印象中,三是少,數三隻要一隻手;七是多,數七需要兩隻手。是以,人們說“不管三七”,意思是“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後來,人們在這種說法後面加上了“三七”的乘積,“不管三七二十一”這句俗語就流傳開了。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不管三七二十一”,含有“不問客觀情況如何”的意思,什麼都不考慮,一切都不顧,表示态度堅決、決心很大,甚至有時是胡來蠻幹。

例句,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要給他點顔色看看”。又如,“管他三七二十一,機不可失啊!”

★三下五除二★

“三下五除二”原為珠算加法口訣之一,意思是在算盤的下檔上有2個珠或者多于2個珠時,再加3個上去,操作時應從上檔撥下1個珠,下檔除去2個珠,即先加5再減2,這個除字不是正常運算中的除法,而是去除、去掉的意思。簡單說就是要加3,就先加5再減2,也即+3=+5-2(在珠算中,上檔每個珠為5,下檔每個珠為1)。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後多形容做事幹脆利索。例句,如,“他三下五除二把我交給的任務完成了”。又如,“她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地闆上的斑點給搞掉了”。

★一五一十★

五和十都是計數機關。口語中的“一五一十”,和以手指頭計數有關系,表示5個10個地将數目點清。比喻叙述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例句:如,“他把事情發生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向大家講了一遍”。又如,“經過耐心開導,小明把所犯的錯誤一五一十告訴了老師”。

知識連結:十進制與十六進制

如果說10進制是産生于積累,那麼16進制則是來源于分享。

我們用手指來計數,1隻手5個手指頭,2隻手正好10個手指頭。當需要計數的對象在數量上越來越多,就自然産生了10進制。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東西多了就要配置設定,最簡單的配置設定就是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但是随着參與配置設定的人口增多,二一添作五就會反複進行,于是,人們把平分4次的每一份,變成一個更小的機關,16進制就産生了。

從“一退六二五”說開去

各種進制換算關系

16進制在配置設定時比10進制有先天的優勢,讓你不借助工具把1斤稻谷分成10份,恐怕有點麻煩,誤差也大。但是如果分成16份,你隻需要平分再平分再平分再平分,誤差會比10進制小很多。還有,過去流通貨币相當一段時間是白銀,按16進制也有利于銀錠切割平分。是以,十萬雪花銀,黃金萬兩,這些“兩”都是16兩的兩,千萬别搞錯了,1兩不是現在的50克,而隻有31.25克(也就是1斤500克÷16兩),跟國際黃金交易中的1盎司(約31.1克)差不多。

中國人不僅勤勞,也習慣分享,是以有大堆的谷子拿來分,是以從實踐中就發明了16進制。

(文内圖檔均來自網絡)

作者 | 黃超年

各位朋友,您一定對曆史、地理和數學等有一點點興趣,您可以關注“超超的史地縱橫”!本号緻力于傳播史地小知識和趣聞轶事,将不時奉上一道道開胃“史地小菜”,歡迎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