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單霁翔《萬裡走單騎》,殺青!你期待嗎?

單霁翔《萬裡走單騎》,殺青!你期待嗎?

讓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破圈”相擁

1月26日,臘月廿四。凜冽寒風中,北京地安門大街附近的玉河遺址公園比往日多了幾分嘈雜。

傍晚時分,随着導演大聲喊出的最後一句“Cut”,《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第二季節目順利殺青。夕陽的餘晖灑在肩頭,單霁翔轉頭向衆人拱手道辛苦,讓人覺得溫暖了些許。

又是一個異常緊張的兩天一夜。幾個月的時間裡,年近七旬的單霁翔跟随由他擔任發起人和文化向導的世遺揭秘互動紀實節目《萬裡走單騎》第二季節目組走過河南、江西、福建等7個省份,錄制了殷墟、大運河、北京中軸線、明清故宮等12處遺産地,其中既有1987年中國最早成為世界遺産的項目,也有2021年最新進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項目,還有名列《世界遺産預備清單》正在争取成為世界遺産的項目。

單霁翔《萬裡走單騎》,殺青!你期待嗎?

△單霁翔在故宮。(資料圖)

平均兩天一期節目的錄制周期即便對于年輕人而言都倍覺辛勞,但單霁翔踩着他那雙标志性的黑布鞋走在隊伍最前面,永遠是那樣精神矍铄。在這些地方,單霁翔帶領“萬裡少年團”與遺産地的研究者、保護者交流,體驗甲骨拼對、三維掃描、瓷器制作、造像雕刻、考古發掘、非遺制作等項目,通過無人機拍攝、森林音樂會、大型多米諾骨牌等多種不同活動形式,向世界遺産所承載的人類思想和精神緻敬。

這不是單霁翔第一次參與文化綜藝節目的錄制。

2017年初最火的電視節目《朗讀者》中,單霁翔作為第四期嘉賓講述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踏遍故宮9000多個房間的故事,講述紫禁城裡隽永動人的四季變換,令聞者如癡如醉;2017年底火爆出圈的《國家寶藏》裡,單霁翔是重要發起人和參與者,他亮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國寶《千裡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和秦代石鼓,震撼了螢幕内外的觀衆。

單霁翔《萬裡走單騎》,殺青!你期待嗎?

△《千裡江山圖》局部(圖檔來源/故宮博物院)

卸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之後,單霁翔的身份由“故宮看門人”轉變為“世界遺産推廣人”。回首在紅牆内的歲月,他直言感受最深的,就是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古老的紫禁城,“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這些節目的助力下,我們打開了和年輕人對話的通道”。這也是他下決心通過《萬裡走單騎》聚焦世界文化遺産的原因。

“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播要适應年輕人接收資訊的變化和需求。”在第二季節目的第一站洛陽,單霁翔帶領“萬裡少年團” 從一碗熱騰騰的牛肉湯裡,感受曆史兩端的交疊與傳承,絲路兩端的交流與融合;在九池皇家禦苑,他們品嘗精緻的唐代下午茶,遙想唐代胡風盛行之時古人在帳篷裡燒烤的情景,還跟随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學習“唐代最強甜品”唐菓子的制作過程;洛陽博物館裡,節目舉辦“五都荟洛”裝束複原秀,向新時代的觀衆們展示大氣磅礴的悠悠古韻……一切無一不顯示出這檔節目力求世界遺産在年輕人群中“破圈”“相擁”的決心。

傳統文化歡迎所有大膽新穎的綜藝玩法,歡迎一切深厚且生動的講故事方式。在單霁翔看來,在綜藝裡,我們能找到傳統文化密碼,并由此往曆史深處走去。他當下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世界遺産融入國人的現代生活,“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中華傳統文化,讓中國的世界遺産以鮮活的姿态走向世界”。

照見中華五千年不變的模樣

《上新了·故宮》三季穩紮穩打、《國家寶藏·展演季》推陳出新……過去幾年,綜藝市場的想象力得到空前激發,更多潛在閱聽人與新的領域被廣泛發掘出來,尤其是文化遺産類綜藝節目大爆發,讓傳統文化“破壁”,國風國潮出圈。

文化類綜藝在閱聽人之間收獲高人氣,約開始于2017年初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和《朗讀者》。其後随着《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節目的火爆播出,受關注度更上一層樓。

單霁翔《萬裡走單騎》,殺青!你期待嗎?

“政策調控為文化類節目的興起創造了非常有利的環境。”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曾參與《國家寶藏》《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等多檔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策劃和錄制,在他看來,這類節目在2017年的大爆發不是沒有原因的。

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創作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擷取靈感、汲取養分”;同年7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的通知》,要求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類節目”。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内各大電視台和視訊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文綜”節目的勃興亦成為當年國内電視熒屏最大的亮點之一。

“文綜”為電視熒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衆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古典意蘊與新潮表達緊密融合下,不少年輕人紛紛表示了對于此類節目的喜愛。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寶藏》、“中國節日”系列以及多檔文化類綜藝的“出圈”,都是通過年輕人所在的網絡傳播,以B站為代表的年輕人網絡社群甚至成為文化類綜藝傳播的“重鎮”。

單霁翔《萬裡走單騎》,殺青!你期待嗎?

B站《舞千年》制作人、總導演姜小巍在談及節目緣起時表示,在過去一年,B站國風類視訊的觀衆數量已經達到1.36億,其中超過80%為18到24歲,這顯然不同于認為隻有上了年紀的人才喜歡傳統文化的固有認知。

“年輕人對于文化遺産的情感共鳴,特别展現在彈幕文化上。”令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媛媛動情的是,當節目進行到高潮處,螢幕上的彈幕鋪天蓋地而來,“你會感覺到一種湧動的時代精神呈現在面前,中國的古代和現代不是割裂的,而是在精神上、文化上甚至命運的根源處一脈相承”。

無論是《唐宮夜宴》《典籍裡的中國》的橫空出世,還是《最美中軸線》《萬裡走單騎》的全新探索,這類文化綜藝越來越像一面鏡子,照見中華五千年不變的模樣。我們,也越來越急迫地在其中尋找答案,确認自我。

找到讓我們之是以成為我們的答案

唇、遠山眉、山峰發髻、青綠長裙……央視虎年春晚上,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一段6分鐘的片段觸動了無數觀衆的心弦。舞者以絢爛之身,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将中國古典式傳奇娓娓道來。有網友說,“像一幅流動的曆史畫卷徐徐展開,而你我皆是展卷人。”

“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的節目,必然是基于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對民族文化的自信。”美妙的《隻此青綠》仿佛還萦繞在眼前,在郭媛媛看來,今年春晚舞台上湧現出的傳統文化類節目也說明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高揚,市場的良性回報,尤其是年輕觀衆的認可更證明了傳統文化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

社交媒體上,一位網友的評價引得點贊無數:“《隻此青綠》是對傳統文化的深耕和弘揚,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現”。

“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郭媛媛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分析說,國風潮并不是突然爆發的,意外“破圈”的背後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大陸不斷推動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複興,并将到2025年全面複興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大國策提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趨勢更是時代使命。廣大年輕觀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和關注,恰恰說明在這個文化複興的時代,中國人需要把自己的文化自信表達出來。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會議指出,要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積極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台,多管道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

“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文化活起來提供了新的機遇。”在郭媛媛看來,當下媒介生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B站等社交平台的媒介形态,和廣播電視為主的大衆傳播媒介形态是有差異的。平台是技術、社會、文化的系統。她認為,傳統文化的“破圈”就是借助了這三個層面的系統。但她同時也指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出圈”隻是一個開始,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複興走深、走實還需要更多的思考與探索。媒體融合時代,文化類節目還應學會整合大屏小屏的資源,打通線上線下任督二脈,建構全媒體互動的傳播架構。

江山留勝迹,我輩複登臨。中華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可供參考和挖掘的寶藏不勝枚舉,随意追溯都是一本值得回味的書。讓我們在祖先的創造裡,繼續尋找讓我們之是以成為我們的答案吧。

記者:王慧峰

編輯:莫愁

稽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