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外蒙古的曆史概念

外蒙古是清朝後期對漠北蒙古喀爾喀四部的稱呼,由外劄薩克蒙古一詞衍生而來,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顔部、車臣汗部和劄薩克圖汗部。

其地大緻相當于今蒙古國除蘇赫巴托爾省、科布多省、巴彥烏列蓋省、烏布蘇省、庫蘇古爾省以外的大部分地區。

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由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賽音諾顔、劄薩克圖汗二部由烏裡雅蘇台将軍(定邊左副将軍)管轄。

清代初年并無“外蒙古”之名,稱漠北為“喀爾喀”或“烏裡雅蘇台”。

嘉慶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因無統一名稱可用,故将烏裡雅蘇台将軍統領的廣大地域籠統地稱為“烏裡雅蘇台統部”(烏裡雅蘇台城為烏裡雅蘇台将軍駐所)。

清代中期以來,又有“卡外喀爾喀”、“外三路喀爾喀”、“外四盟蒙古”等名稱。

清末,外蒙古取代“烏裡雅蘇台”等,漸成通稱。

清末,外蒙古的範圍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内屬的唐努烏梁海。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等蒙古王公喇嘛擁立庫倫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皇帝,宣布成立“大蒙古國”,是為外蒙古獨立。

中華民國不承認其獨立,仍稱其為外蒙古。

1912年,外蒙古軍隊攻陷科布多城,占領了科布多全境,并乘勢西進阿爾泰。

之後又控制了達裡岡厓牧場。

1913年中國與俄國簽訂的聲明檔案及另件确定,外蒙古實行自治,自治區域為清末庫倫辦事大臣、烏裡雅蘇台将軍與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區域。

1915年,外蒙古取消“獨立”,改為自治。

1919年撤銷自治。

1920年代,蘇聯扶植的蒙古人民革命黨控制了外蒙古,并再次脫離中國統治。

1928年,國民政府将外蒙古改為蒙古地方。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其為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了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

1949年1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中共曾非正式向蘇聯提出了外蒙古主權問題,遭到蘇聯的拒絕。

1949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建交。

斯大林去世後,1956年周恩來非正式地向後來的蘇聯上司人赫魯曉夫提出了外蒙古主權問題,再次遭到拒絕。

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劃定邊界。

中蘇關系緊張後,外蒙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也随之冷卻。

直到1980年中期,兩國關系得以緩和改善。

1990年兩國元首首次實作互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