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上午,術後稍有恢複的69歲老漢郝學海拿着一根30厘米長的鋼針仔細地端詳着,這根鋼釘在他右大腿内默默地“陪伴”了45年:“我和孩子們幾乎跑遍了市區各大醫院,都不願冒這個風險,不是說做不了,就是勸我們再到其他醫院看看。”

那麼,這根30厘米長的鋼針是從哪來的?為何長達45年都沒有取出?這一切,還得從45年前說起。
1977年,家住登封市大冶鎮石嶺頭村的郝學海還隻有24歲,家裡還比較貧窮,為了生計去附近的小煤窯上打工。在一次井下采煤時,不小心被一個大石塊砸傷右腿,當即右大腿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被同班勞工救起來後緊急送至原登封某醫院。
“當時手術哪有現在這麼先進?夾闆固定一歇歇了11個月,心裡很是着急。看長得差不多了,就試着下床活動。可三個月後家人發現我的大腿變形彎曲,年紀輕輕如果成殘疾了咋弄?”一商量,郝學海就和家人就又奔赴河南洛陽白馬寺河南正骨醫院,醫院以“右股骨中上段骨折不愈合”收院治療。“手術當時也很成功,醫生用一根長30厘米、尺把長的大鋼釘在大腿根的骨頭上固定住,平常不疼也不癢,啥感覺也沒有。”後來,郝學海慢慢就淡忘了這枚鋼釘的存在。
醫生展示術後取出的鋼釘
去年夏季,雨水大,氣候不穩定。年近古稀的郝學海不時感到右腿髋關節麻木、困疼,遂去登封市區各大醫院檢查。“市内各大醫院幾乎跑了個遍,都說錯過了3年内取鋼釘的最佳時期,勸說我們:要不到其他醫院再去看看?說白了,他們一是看我父親年齡大,二是鋼釘體内遺留時間長,都不願冒這個險。”郝學海的兩個兒子說。
今年2月8日,他們來到了位于登封市區少林路西段的登封仁德骨科醫院,醫院骨一科以“右股骨幹骨折術後固定遺留”收住。經過拍片檢查,發現這枚長30厘米、近乎一尺長的鋼釘徑直別嵌在郝老漢右大腿内,已與骨頭的周圍組織粘合在一起。
登封仁德骨科醫院
為了取出鋼針,大夫李平仁、師廣闊與主任醫師闫占民進行了術前認真的研究與磋商。
李平仁是該醫院骨一科主任,他稱,在自己從醫的31年内還從未見過體内遺留這麼長鋼釘的病例,更别提遺留45年了。“許多醫院不願取的原因,除了患者年齡因素,重要的是因為鋼釘遺留時間太久了,鋼釘在體内時間長會發生電離作用,導緻骨質疏松,這就像饅頭裡插了一個鋼針,既想把鋼針取出來,又不能把饅頭掰得四分五裂。再一個,類似鋼釘已更新換代三四次,取這樣的陳舊鋼釘,難度系數太大,一旦斷釘和滑絲,那将會有大麻煩。”
李平仁說, 類似體内遺留這麼長時間的鋼釘估計省内都不多見。他分析,鋼針固定處有關節所在,在人的活動中鋼針慢慢地移位,如果稍有不慎,紮入動脈,還會造成大出血。
患者家屬向醫院贈錦旗感謝
2月10日上午9時,手術開始時,醫生觀察到鋼釘和前期拍的片子一樣,大部分已與增生的骨質黏連在了一起形成完整的包膜。還好,因為術前準備充分,考慮了多種因素,從開口清除周圍增生骨塊,到鋼釘謹慎取出、傷口縫合,整個手術不到45分鐘。
目前,已從手術室轉入普通病房的老郝,雖然仍有些虛弱,但整個人情緒非常樂觀,身體狀況也比較穩定。
(登封融媒記者 杜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