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松江老城踩點記

作者:行者Terry

索引

說說這次旅行

1‖前言

2‖自駕線路

3‖走錯地方卻發現了新大陸

4‖松江文化的新地标

5‖廣場上的人文感受

6‖倉城有一條雨巷

7‖清代老宅變展館

8‖松江布的故事

9‖這是一座中國版的“馬勒别墅”

10‖杜氏雕花樓的主要看點

11‖三個不同主題的展示不可錯過

12‖老房子裡的咖啡館

13‖中山西路上的童年回憶

14‖值得想刷就去刷的地方

15‖給人驚喜的古倉餐廳

16‖後記

上海

聽說我在搜集素材,張老師給我推薦了松江老城,心動不如行動,于是,去踩點了一下。

松江老城

Day1(2022.1.19):華甯路→人文松江活動中心→松江倉城→雲間糧倉→華甯路

松江站

在去魔都松江老城的路上,陰差陽錯,老司機繞反方向,竟然開到中山南路盡頭了,麼想到,這一錯,卻發現了新大陸,這個地方竟然有5處可以打卡行攝。

1、松江站。松江站,是滬杭線上的一個小火車站,離上海站56公裡、離上海南站26公裡、離杭州站145公裡,這個火車站建于1908年,是一座有着百年曆史的火車站,正因為具有年代感,這個車站就成為了許多劇組、文青的取景地,賈樟柯的《站台》和周拓如的《緻青春2》都在火車站取景拍攝過。為了感受一下這個火車站的年代感,2019年杭州歸來,我特意提前在松江站下車,在站台上打卡,滞留了好久,差點被從業人員誤會成逃票的。

2、醉白池站。醉白池站是上海地鐵9号線的車站,建于2012年,是一座飽含文化色彩的地鐵車站,站内附屬建築有書香館、多功能展廳、書畫名人工作室、24小時城市書房等,地鐵站将地方文獻、書畫藝術、資訊互動相結合,多方位展示了“書香之域、書畫之城”的文化内涵。

3、醉白池。醉白池,是魔都五大古典園林之一,建于宋代,重建于清代,這座園林,除了欣賞江南詩情畫意的自然風景外,還可以看到元代的書法石刻和明清的亭台樓閣,感受古人的詩詞文化和建築藝術,園林裡的石刻碑碣較多,是這座園林的特色之一。

4、人文松江活動中心。人文松江活動中心,就在醉白池地鐵站邊上,是松江文化新地标,在這個一站式的公共空間,可以參觀藝術展覽、觀看文藝演出、參與群文活動等,活動中心已經竣工,但展館尚未開放,據從業人員介紹,1月25日将開放,需預約觀展。

5、火車站對面的小河兩岸。松江站對面有條清澈的小河,兩岸種植着很多柳樹,盡管是冬天,但婆娑的姿态依然楚楚動人,想必冬去春來,萬物複蘇時節,“飄缈微光照綠詩,樹腰半露影參差,淡抹輕籠迷曉色,不知何處叫黃鹂”的景緻,一定會呈現出來。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人文松江活動中心

人文松江活動中心,位于上海市松江區老城的中山南路東側,與地鐵9号線醉白池站緊緊相依。

活動中心主要由雲間文藝會堂、雲間劇院、松江文化館新館和松江圖書館分館組成,将成為新時代松江标志性文化功能中心。

活動中心的設計,将毗鄰的醉白池公園作為整體進行了關聯,把老城的更新更新與曆史的文脈傳承有機統一,形成了橋連古今、融景于築的特殊風格。

從整體建築的形體方面來看,采用了傳統建築的屋頂形式,讓空間緊密相連,形成綿延起伏、一氣呵成的建築形式,波浪形狀的屋頂和起伏流線的外形,無論遠觀還是近看,都很有視覺沖擊力。

從整體建築的立面方面來看,采用了傳統建築的白牆+青磚+木質等元素相結合的方式,以玻璃幕牆和實牆相結合的形式,既新穎獨特,又減少能耗。

這個立面既像是攤開的一本竹簡書,又像是豎琴的一根根琴弦,小夥伴們突發奇思妙想,在廣場上,開始自編自導自演,一位小姐姐把活動中心的立面當作了琴弦,好好的彈了一把,發到某音上,看來一定要火一把的,會上熱門不?!我們隻管自娛自樂玩得不亦樂乎,卻把别人笑到肚皮痛,還木知木覺,哈哈哈哈!

我們去的時候,内部還未開放,很遺憾,隻能在外面兜兜、轉轉、瞅瞅,等開放了,抽個空去泡上一天,是不是是個很不錯的想法哈!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人文松江活動中心的廣場挺大的,地面式廣場和下沉式廣場分别設定了很多景觀獨幕喜劇,如奇石、假山、松樹、小徑,這些元素的構築,使得整個廣場充滿了一種中國園林的氛圍,還有門樓上的荷花匾、木梁上的回字紋,都滿滿的凸顯着中華文化韻味。

在廣場的西側,另設有一組雕塑群,立有5位有代表性的松江人的雕塑,他們都是文化藝術界名人,分别是:平劇、昆劇表演藝術家俞振飛,海派著名書畫大師程十發,滬劇演員、劇作家文牧,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桑桐,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書畫研究員吳玉梅。

走在廣場上,感受人文,不由得想到了有位名家說過的一句話:“十年上海看陸家嘴,百年上海看外灘,千年上海千萬不要錯過松江。”有空就多去松江走走吧。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倉城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着愁怨的姑娘。

……

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現代詩人戴望舒《雨巷》的片段,然這個雨巷就在倉城這個地方,或許未必有人知道,即使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或許也未必知道倉城在哪裡,其實倉城就在松江區的老城。

說起這個雨巷,還得倒回民國十六年,那時候的戴望舒還是一位年輕的詩人,他在好友施蟄存家中暫住,施蟄存的家就在倉城的一個小巷秀南街上,随後他一廂情願地愛上了施蟄存的妹妹施绛年,詩中丁香的原型便是施绛年,如今,那個施蟄存的家已不複存在,但戴望舒筆下的雨巷還在,古老的倉城還在。

倉城現在已被規劃為倉城曆史文化風貌區,核心地段為松江市河上秀野橋和大倉橋之間的兩岸,主要分布在“一河兩街”:一河為松江市河,兩街為中山西路和秀南街,市河南岸為秀南街,北岸為中山西路。

主要看點:1、古建築。有大量的明、清、民國時期古建築,及大量儲存較好的民居建築,如:頤園、趙氏宅、費骅宅、葆素堂、王春元宅、杜氏宗祠、陳氏孝堂、徐氏當鋪、杜氏雕花樓和水次倉關帝廟等,據文保部門統計共有128處之多。

2、古橋。有秀野橋、秀塘橋、秀南橋、大倉橋、年豐人壽橋和雲間第一橋等古橋,據說,還将移建松江境内的五座元明石橋到倉城。

3、展館。有張氏米行、松江布展示館、陸軍戲劇教育館、劉美玲繪畫旗袍藝術館和松江非物資文化遺産傳習基地等各種展館。

4、其它。還有一些百年老宅,經過修繕,被打造成時尚前衛的創意工坊、藝術空間和咖吧茶室等。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陸軍戲劇教育館

陸軍戲劇教育館,位于上海松江倉城的中山西路195号。

這座清代老建築,是原來的張氏老宅,經過修繕,老宅煥然一新,換了“新主人”,變了“新身份”,破繭成蝶,化身為一座上海戲劇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松江孵化基地——陸軍戲劇教育館。

陸軍,上海松江人,是著名戲劇教育家、戲劇理論家、劇作家,現任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二級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同時兼任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上海戲曲學會會長、松江區文聯主席、人文松江創作研究院院長。

陸軍的戲劇作品主要有:連載小說《定心丸》、大型話劇《夏天的記憶》、平劇《一夜生死戀》、婺劇《婺江歌謠》、越劇《瓜園曲》、粵劇《蝴蝶公主》、黃梅戲《紅樓探春》、滬劇《石榴裙下》、滑稽戲《男人三十一枝花》等,電視劇作品主要有:《十六個雞蛋》、《還鄉》、《兩親家》、《小浦東傳奇》、《東方小故事》、《派出所的故事》、《刑警803》等。

館内目前的布展主要分為三部分:中國戲曲淵源、松江戲劇介紹、陸軍劇作展,還有一部分正在布展、尚未開放。開放時間:9:00——15:40,每周一閉館,免費開放,10人以上的團隊需要提前三天預約額。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布展示館

松江布展示館,位于上海松江倉城的中山西路203号。

這是一座清代的三進二層古建築,是原來的凱氏老宅,在這樣的百年老房子裡,展示着古老的松江布再也貼切不過了。

說起松江布,不得不關聯到一位曆史人物——黃道婆。

黃道婆是松江烏泥泾人,元代由崖州帶回了先進棉紡織技術,對紡織工具進行改進和革新後,使得當時的松江幾乎家家紡紗、戶戶織布,到了明、清兩代,松江已成為中國棉紡織業的制造中心,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說過:“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清康熙的《松江府志》也有提到:“吾鄉所出皆切實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當時的坊間還流傳着“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的民謠。

據有關史料記載:清鹹豐年間,全國銷售布匹4500萬匹,其中3000萬匹産自于松江府,約占全國的2/3,同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松江布遠銷西方各國,清乾隆初年,松江布出口英國,當時在英國風靡一時,松江布中的一種名叫紫花布的,當時在法國及其流行,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中,還有過具體描寫。

展示館主要分三大區域:一是松江布實物及史料展示區域。這個區域陳列了扣布、标布、三棱布、斜紋布、紫花布、藥斑布等品種繁多、紋案各異的松江布,這些展品絕大部分都來源于當地民間,還有民國時期的松江布莊的各種廣告,展品中的珍品有清代紫花布、抗美援朝時期的線毯、新中國時期的解放布等,館内的鎮館之寶是收集于河南開封的“大盛号”綢緞棉布統辦精美禮券,這是當時松江姑娘嫁到河南的壓箱底嫁妝。

二是松江布體驗互動區域。這個區域展示了各種織造工具,如:梭子、錠子、繞線闆、紡紗機、織布機等,在這個區域還可以進行體驗互動,如織布體驗、染布體驗、女紅體驗、木刻版畫等,館内還開設了手工學習課程,可以根據個人或團隊需求個性化定制,或織布或染整,或絲網版畫或木藝陶藝,皆可以感興趣地選擇學習和制作。

三是松江布文創産品區域。古老的松江布現在與時俱進,巧妙的運用松江布開創了很多衍生産品,如:旗袍、服裝、帽子、燈罩、挂畫、背包、手提袋、書封套、布絨玩偶等,曾在全球時尚過的松江布,現在又重出江湖,煥發青春。

展示館開放時間:9:00 ——16:00,每周一閉館,免費開放。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松江老城踩點記

杜氏雕花樓

杜氏雕花樓,位于上海松江倉城的中山西路266号。

說起這棟雕花樓,就得提到當時松江的杜氏大家族,這個大家族,一支為明代尚書杜士全的後裔,另一支為清代同治進士杜錫熊的後裔,早在明清時期,就集中居住在松江倉城地區安居立業、代代相傳,在秀野橋到大倉橋之間,有很多處杜氏大家族的樓宇祠堂,十餘處已被列入上海松江區級和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如杜氏雕花樓、杜氏宗祠、杜氏佛堂等,其中杜氏雕花樓最為珍貴,時為當地名紳杜嶺梅的住宅。

這棟樓是清代嘉慶年間,在明朝舊宅之上建造而起,宅邸坐北朝南,現存四進,第一、二進為清代老樓,第三進為民國時期翻建,第四進為大雜院,第三進院落是整座雕花樓的精華之作,是杜嶺梅為女兒杜怡清翻建的婚房,并将其作為新婚禮物送給了女兒,是不是有點像中國版的“馬勒别墅”呢?

現在,杜氏雕花樓已被辟為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基地,還不定期地用活态方式展示松江區的顧繡、船拳、舞草龍、皮影戲、江南絲竹、十錦細鑼鼓和餘天成堂傳統中藥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産。

雕花樓開放時間:9:00 ——16:00,每周一閉館,免費開放。

杜氏雕花樓的主要看點:一看雕刻工藝,二看建築架構。

1、雕刻工藝。古人有說過:“無刻不成屋,有刻斯為貴。” 杜氏雕花樓所展示出來的這種民間工藝,古典風格清雅,藝術魅力獨特。

整棟樓宇豪華精緻,外露的木構件,如梁枋、欄柱、門窗、隔扇等大構件,還有欄杆、挂落、雀替、鬥拱等小構件上,均雕有精美的中西圖案花紋,什麼人物山水,什麼草木屋舍,什麼雲紋花卉,什麼珍禽奇獸,都是一些有吉祥寓意的雕刻,特别是攬窗和格扇的雕刻很是别緻,用的是英國進口花玻璃和中國蛤蜊鑲嵌,中西結合,别出心裁,最為活靈活現的應該是腰檐枋上的二龍戲珠木雕。

2、建築架構。杜氏雕花樓是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結構,青磚、粉牆、黛瓦,有着一種質樸、清新、淡雅的特點,屋頂、屋檐、空鬥牆、觀音兜山脊和硬山式馬頭山牆,呈現出高低錯落的形體節奏,形成了粉牆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築群體風貌。

在室外,我們可以看到屋頂、檐口上的裝飾,在室内,我們可以看到雕梁畫棟,從外部整體去看,高大的山牆内的樓宇不是很起眼,但一進入宅門,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内部的平面布局方式與北方四合院有着異曲同工之處,但沒有北方四合院那麼大氣,卻顯得精巧靈動,這種曲徑通幽的江南民居風格,很中國、很江南、很藝術,從内到外,感覺得到這是一棟可以閱讀的古建築。

杜氏雕花樓,除了雕刻工藝和建築架構兩大看點外,還有三個不同主題的展示可以欣賞。

一是明清古典家具的展示。雕花樓的一進前樓、二進走馬樓、三進雕花樓,原有的房屋格局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不同的客廳、書房、廂房、天井、小院,陳設着200件左右的明清古董家具,這些老古董為這座老宅增添了一份曆史氣息,西方人曾将中國明清家具提升到了與中國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足見明清家具的藝術價值,欣賞之餘,也是一個漲知識的機會。

二是各種非遺項目的展示。利用雕花樓的一些空間,還有一些非遺項目的展示,如把鴻緒堂變身為皮影戲的場館,把客廳化身為餘成天堂中藥鋪展示館,把廂房設計為顧繡的體驗室等等,衆多的代表松江的非遺項目,不看不知道,一看才明了。

三是民俗農耕物品的展示。這個展示集中在第四進的大雜院内,大雜院的内部裝飾和陳設都進行了重新排布,主要展示一些民國時期的老物件,如:搖椅、紙扇、竹籃、小孩桶、蒸糕模具等,複原了那個年代的廚房原貌,同時還介紹了農耕文化、當地民俗,以及一些民間工藝的制作方法。

存在咖啡館

漫步走在松江倉城的中山西路上,突然發現了一座老房子,門旁标牌上寫的“文物保護點,中山西路張氏宅(清代)”,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視線,大門上方的Logo“存在咖啡館(Ennook coffee)”和從屋内飄逸出來濃郁香味,表明了這是一家咖啡館。

進去坐坐呗!

坐坐、問問、走走、看看之後,知道了這座清代的三進老宅,經過整修改造、整體設計,已變身為一座集展覽館、閱覽室、咖啡廳等多種功能的“存在藝術空間”,這裡曾經辦過“印象水墨”、“請回答1912—中古物品·設計時光展”等一系列展覽。

這家老宅新店的主人和團隊都是95後的年輕人,是以

這裡的氛圍既現代又古典,既時尚又傳統,既充滿了青春活力,又注重了文化内涵,不論是中庭的閱覽區,還是天井的休憩區,亦或是前院的展示區,都有着不同的風格,我感受到了一種“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意境,在這樣的環境裡,一邊享用咖啡,一邊靜心閱讀,或一邊看着窗外風景,一邊發呆放空,再偶爾傳來幾聲悅耳的風鈴聲,感受着歲月靜好,真的很惬意額。

店内有來自不同産區、不同品種、不同烘焙程度的豆子,如中國雲南、埃塞俄比亞、厄瓜多、哥倫比亞、巴拿馬等地,都是自烘的,專業級咖啡師會按客人的喜好推薦介紹,不管是“咖啡小白”,還是資深“咖友”,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心頭好”的那款,除了咖啡,也有飲料茶類等,還有各類甜品,提拉米蘇做的真心不錯。

松江中山西路

松江倉城的中山路,東起環城路,西至祭江亭,全長5000餘米,古時候有“十裡長街”之稱,在明代時路面是用石闆、條石鋪築的,街面寬僅二、三米,民間稱為扁擔街,到清末民初,這條街成了松江府的東西主幹道,在上世紀30年代,定名為中山路。

現在的中山路分為三段:中山東路、中山中路、中山西路,其中的中山西路段東起秀野橋,西至玉樹路,全長1230米,位于市河北岸,和市河南岸的秀南街,都屬于倉城的老街,這一塊區域從明朝開始,成為松江府漕糧的儲藏地和漕運始發地,是以這塊區域沿市河而建的橋梁、宅第、商鋪鱗次栉比,名園、名宅、名居觸目皆是,曆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

目前,中山西路正在改造中,原本熙熙攘攘的最繁華的一條路,已經褪去了那份熱鬧,安靜了下來,清代大院的屋檐、徽派老宅的馬頭牆、民國洋樓的窗格、還有近代海派的老虎窗,沿路的各種建築都靜靜地等待着舊貌換新顔。

作為倉城曆史文化風貌區中的主幹道,如今,中山西路上的那些破舊的牆面,都穿上了“新衣服”,這些牆繪,把這條古老的路變成了一條彩色的路,白蛇、哪吒、孫悟空、功夫熊貓、葫蘆兄弟,還有哆啦A夢、大魚海棠、小黃人大眼萌、超級馬裡奧兄弟,這些熟悉的動漫形象,給了這條老街勃勃的生機,随手一拍,就是童年那!

雲間糧倉

雲間糧倉,位于上海松江區老城,有兩個進出大門,東門在松彙東路上,北門在松金公路上。

雲間糧倉的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一座糧倉,今世改造成了一座文創園區,上海有不少文創園區,這裡我認為是最吸引我的一處,因為這裡業态豐富,包羅萬象,看點玩點多多。

這次是我的二刷,有經驗了,分享一下遊玩路線,玩轉雲間糧倉。

1、東門→人民河景觀帶→東門的曆史尋蹤路線,沿途主要有:塗鴉打破次元壁、啤酒文化博物館、人民河景觀帶、油脂化工廠舊址、曆史中軸線文化廣場、筒倉、雨巷、院士樓等看點玩點;

2、東門→普照寺碑記→東門的通波攬勝路線,沿途主要有:太空塗鴉、地磅、古倉、何曦工作室、通波塘、曹剛工作室、餘天成中醫藥文化展示館、王汝剛工作室等看點玩點;

3、東門→十鹿九回頭→東門的動靜雲間路線,沿途主要有:雲間藝術館、廣場裝置、演藝中心、洛克籃球館、雨坤體育公園、攀岩館、寬居雲澗、雲間半畝田等看點玩點。

東門和北門,自駕車和單車都可以進出的哈,裡面停車的地方多的去,整個園區是24小時開放的,這裡絕對是值得二刷、三刷、想刷就去刷的地方。

古倉餐廳·創意菜

古倉餐廳,位于“雲間糧倉”内東29号,是一家新晉的網紅打卡地,這裡原來是一棟倉庫,兩層樓的建築立面是灰色的,一點都不耀眼,唯有一個個落地拱型窗戶裡透出的燈光,隐隐約約地給這棟建築帶來一種神秘的色彩,大門沒有那種富麗堂皇的裝設,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拱形門洞,走進大門,全開放的縱深空間讓人豁然開朗,進去體驗後,發現有兩大驚喜。

驚喜一:餐廳的環境好像是旅行地。

整個餐廳的外部和内部,樸素、簡潔、舒适、高冷,這種性冷淡的裝修風格,帶來了修養和高層次的感覺,很清新,一樓和兩樓營造出不同的環境氛圍,讓人感覺是在旅行。

來到一樓,仿佛到了一個熱帶叢林,一簇簇、一叢叢的綠植+灰、白主色調和明亮的橙色沙發,色彩反差明顯,對比強烈,有着一種熱烈奔放的背景,一下子提升了食欲;來到二樓,猶如到了一個海邊沙灘,一排白色的大燈罩+兩條蜿蜒的小石道,耳畔傳來的海浪聲,有着一種浪漫的情調,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大快朵頤;二樓還有個很巧妙的設計,除了三排卡座外,有幾個像太空艙一樣的全透明隔音小房間,很是新穎别緻;餐廳裡最火的一個地方,是連接配接一樓與二樓的螺旋形樓梯,這裡是擺Pose、出大片的聖地,怪不得有人會說:建築是凝固的旅行。

驚喜二:餐廳的菜品好像是工藝品。

餐廳主打中西融合創意菜品,很多菜品顔值都很高,自然随性的混搭,不由得讓人眼睛一亮,擾亂了芳心,打動了舌尖,有的菜很好玩,像“拔絲榴蓮雪糕”這道菜,外面裹滿了銀白色的麥芽糖絲,像是一個盤絲洞,裡面猶抱琵琶半遮面,似乎隻能撥開雲霧才能見到太陽一樣,我去! 吊足了胃口!當你見到了洞裡的:白白的雪糕+黃黃的榴蓮+粉粉的蛋卷碎片+……已經垂涎三尺了哈。

有的菜很有儀式感,像“桃之戀”這道菜,一隻活靈活現的桃子端上來時,讓人不忍心吃掉,當舉起黃金小錘子,“笃笃笃”敲開桃子,隻見裡面五顔六色的東東,完全綻放,猶如花開見佛,瞬間美爆了。

還有芥末鵝肝面包塔、煙熏羊排陪黑蒜薯蓉、迷疊香熏豬頸肉、幹焖荷葉雞等菜肴都很有創意,至于口味麼,見仁見智,我是挺喜歡的,尤其是一道蔥爆紅芋,颠覆了我對芋艿的印象,我是個不喜歡吃芋艿的人,但這道菜一下子讓我愛上了這個芋艿,反正覺得我的舌尖很酸爽,喜歡喜歡就是喜歡!

不過,對這家餐廳,我還是有話要說的,就是要提兩個個人觀點:一是沙發式座位實在太低矮。座位低矮,喝喝咖啡聊聊天的休閑坐坐還不錯的,但坐着吃飯絕對很不舒服,尤其像腿長的人,曲着腿窩着身體吃飯,好累!強烈建議備些高一點的椅子,讓大長腿們坐的可以舒服點;二是空凋制熱實在太厲害。餐廳的服務生都是單穿襯衫,吃貨們還沒開吃就要脫脫脫了,更何況喝酒的人,一杯酒還沒下肚,就頭頂上冒煙、背脊上流汗了,仿佛是在冬季的東北的坑上吃飯,外面攝氏0°以下,裡面攝氏30°以上一樣的感覺,強烈建議溫差不要那麼大!

最後,跟吃貨們提個醒哈,餐廳上菜速度有點慢的,要了解一下,原因麼!每道菜都是一道工藝品,是要精雕細琢的丫。

一日踩點,發現松江老城果然有很多的素材,新房子、老房子,大馬路、小窄巷,都有着很多靈活的故事,素材很飽滿、收獲很豐滿、踩點很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