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作者:穎寶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搞藝術很費錢,但真正到燒錢程度的,還得是這一件“敗家名作”《太多錢了?》。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此藝術品遠看是一張四面透明的玻璃桌,桌面有一簇火苗;湊近後,你會發現玻璃桌内裝滿了“紙币”——火苗燒的正是它,部分已經變成焦黑的灰燼。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咱們也不用太害怕,這些“紙币”是手繪而成的,火苗與“紙币”之間還隔了一層玻璃。

創作《太多錢了?》的西班牙藝術家亞曆杭德羅(Alejandro Monge)表示,并非要借此傳遞錢的重要性,而是想引發大家思考“錢真的很重要嗎?”——

越被它束縛,生活就越不快樂,“我要把這種金錢至上的思想燒掉,讓大家看到生活還有其他美好的事物”。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或許是金錢能更有力地宣洩情緒,近年來,“燒錢藝術品”層出不窮。

美國藝術家馬克(Mark Wagne)最愛折騰面值1美元的鈔票。

如同剪窗花一般,他将鈔票裁成一片片規則圖形,或将上方人物圖案剪下,用膠水粘成一幅巨大畫作。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一張鈔票的面積挺小的,是以馬克創作作品,都是以“捆”為機關消耗的,而且裁剩的邊邊角角,都隻能扔掉。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看到這裡,想必有人會質疑:畫作再大,也不過一張紙的厚度,區區一層鈔票,能貴到哪裡去?

看來,得搬出美國藝術家斯科特(Scott Campbell)的“鈔票雕塑作品”了。

斯科特原本是一個文身師,錢賺夠之後,他開始“胡思亂想”:鈔票也可以成為“文身”的媒介嗎?

于是,他将1.1萬張面值1美元的鈔票,摞成了60厘米高的正方體,借助洗文身用的雷射技術,将其雕刻成骷髅頭的模樣。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由此成名後,斯科特再接再厲,推出了《小熊雕塑》《一分為三的骷髅頭雕塑》《蝴蝶雕花》等作品。

他“燒錢”的理由,與亞曆杭德羅的創作初衷相似:“如果你不把錢花在自由上,那就是在浪費錢!”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一分為三的骷髅頭雕塑》

美國藝術家羅伯特(Robert Wechsler)的作品分量感更重,因為其素材是美國硬币。

創作裝置藝術品《乞丐》時,羅伯特将2.7萬枚1美分硬币串聯、組合成數個體積各異的立方體。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乞丐》

後來,他以同樣的手法創作出一個高2.15米、直徑0.27米的硬币圓柱體,并為其命名《女像柱》。

《乞丐》與《女像柱》的差別,主要在視覺效果——

前者用到的硬币,表面布滿劃痕和污穢物,仿佛在映射生活中的艱苦;後者用到的硬币,嶄新、閃爍着玫瑰金的光芒,俨然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少女。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女像柱》

随着雕刻技術越發精湛,羅伯特陸續推出“繡花球系列”和“花朵系列”的美國硬币雕塑。按這瘋狂的勢頭,即便未來他揚言要用硬币堆出一棟房子,我也敢信,而且相信房子結構會很穩固。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燒錢藝術的天花闆,我誇不出口

被問及為何要用硬币進行創作時,羅伯特的回答也頗有意思:“世界上正在流通的1美分硬币,多達500億枚,如此龐大的素材庫,我為何不用呢?更何況,硬币與藝術,都是文化象征。”

原來,藝術家不是故意凡爾賽。在他們眼中,錢真的不是錢……

或許,等我能切身了解這種“視金錢如糞土”的心境時,便也能觸摸到生活的本質了吧。

看完以上藝術品,大家樂呵一下就算了,可别模仿,不是敗家的問題,而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币管理條例》第43條規定:故意損毀人民币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并處1萬元以下罰款。“故意損毀”行為包括:裁剪、燒毀、亂畫人民币;将人民币制作成工藝品;熔煉硬币。

咱們把錢留着,給自己買多點好吃的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