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低自尊的人如何自救?

你是否經常把這幾句話挂在嘴邊

“我很沒用”

“我做不好任何事情”

“我不值得”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就算在學習,工作上得到好成績也沒有辦法接受别人的贊美,覺得不過是運氣。經常預設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是負面的。

有沒有想過你正處于「低自尊」狀态......

當處于「低自尊」時,我們總會在消極的方面看待我們的生活,認為自己無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持續的消極思想會引起消極情緒,同時,情緒也會反過來影響你的思想狀态,使你變得脆弱敏感,周而複始。

低自尊的産生通常會源于兒童時期:

與父母,老師,朋友相處時帶來的負面回報。

媒體傳播的負面資訊

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難:疾病,喪親之痛。

對自己的過高的标準要求

消極的性格

在低自尊情況下,我們會想逃離社交場所,同時拒絕接受新的事物或人。隻想待在自己的“安全範圍”内,害怕困難與挑戰。盡管,在短期内避免挑戰與困難會讓你感到安全。但長此以往,則會适得其反,它會強化潛在的恐懼與懷疑,告訴你生活的唯一方式便是逃避。同時,持續的低自尊也會增加抑郁與焦慮的風險。

低自尊的人如何自救?

圖源:Unsplash

如果說低自尊使我們固步自封,負重前行,那擁有一個健康的自尊狀态則能打破這個僵局。健康的自尊狀态會激勵你去達到自己的目标,有能力去面對消極的生活。即使生活不盡如意,也能從小角落找尋驚喜。在與人相處時,我們也能設定合理的邊限,保持健康的親密關系。

低自尊是如何形成的?

想要拯救自己的低自尊,就要知道低自尊是怎麼形成的。

一個人自尊的水準的高低,關系到一個人在跟他人關系中的滿足或挫敗的經驗,以及在人際交往中,受到他人贊賞或排斥的感覺。

同時,一個人心中對自己的“目标與心願”跟實際中取得的“成功與成就”之間的差距,即自我理想的實作程度,也影響着一個人的自尊水準。

要知道,我們看待世界和他人的方式,都是由内心世界一套内在表征的運作模式進行的。而這個表征模式又來源于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内化了的與重要他人的整個關系,包括這些關系中的感受、觀念等等。

很多低自尊的人在早期的成長過程中都曾經曆過多的被漠視、令人挫折的、以及恐懼、憤怒的負面經驗,比如養育者對自己物質需求、情感需求的忽略與不滿足等。是以,他們在内心就會建立起這樣一套看待自己的方式:自己是不夠好的,是不值得被了解、不值得被愛的。

當遇到需要尋求他人幫助的情境時,他們又會啟動對自己的打壓:自己不應該依賴他人,更不能尋求他人的幫助,那意味着自己的無能與脆弱。這種打壓的力量越是強大,一個人的自尊就越是低下。

在這樣的一個人格底色之下,我們很難想象低自尊的人可以通過自我理想的實作,去提升自己的自尊水準。

一方面,低自尊模式下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讓自己很難取得成就與成功;另一方面,即便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低自尊的模式也會讓他們認為這些成功并不真正屬于自己,而是憑借一些運氣罷了。

聽起來,低自尊的人生就像是深陷沼澤之中,想要掙紮出來,卻又在泥潭裡陷得越深。

低自尊怎麼解決?

1、自助法則1:多關注自身優點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卻會在失敗面前感覺猶如廢物呢?

為了搞清楚這個難題,研究者們突發奇想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将志願者分為高自尊和低自尊者,告訴他們測驗考差了,這之後讓他們描述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

結果發現,高自尊者對自己社交能力的評價要好得多。

低自尊的人如何自救?

實驗1示意圖,作者:DR

接着研究者又用志願者們擅長的活動來“引誘”他們,比起低自尊者,高自尊者很快就放下了手頭的任務,以此來緩解失敗的痛苦。

低自尊的人如何自救?

實驗2示意圖,作者:DR

高自尊者的謎團解開了!

正是他們這種關注自我優點,以及一些令自己感覺比較好的事情的應對政策,使得他們擁有了更加高的自我價值感。

以後遇到困難,我們也不妨學學高自尊者,做個“自戀”的人:

“這次我失敗了,那又如何,我還有好多好多其他的優點呢!”

2、自助法則2:聚焦于自己重視的領域

其實,我們看重的領域決定着我們的自尊、自我價值感,它(看重的領域)有一個“高大上”專業的名稱——“自我價值組合”。

當今社會上,我們被消費主義、容貌焦慮等等挾持了,外界企圖用焦慮感促使我們做他們想讓我們做的事情。我們要學會幹擾,傾聽自己的心聲,做真正令自己感覺有價值的事情,将自我價值感把握在自己的手裡:

“不,這對我來說不重要,這并不會令我感覺有價值。人又不是處處完美才會有價值感。”

說來可能不信,國民老婆Gakki(新垣結衣)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在《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中,國民老婆新垣結衣(Gakki)是一名小職員。

為了成為别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人,她在戀人面前委曲求全,在老闆面前任勞任怨,企圖成為他人價值觀中的完人。是以她把老闆無理要求統統接下,幹了所有髒活累活。

當她有一天企圖以“辭職”來抗議時,老闆僅僅以一句“你這樣的員工是可以換的”就把疲憊不堪的她打倒了。

她發現自己這麼努力,并不能給她價值感,她隻是“沒有價值的棋子”。

低自尊的人如何自救?

在朋友的幫助下,她最終意識到,是他人的眼光緊緊地束縛住了自己,以往自視重要的事情其實并不重要。她松了一口氣,選擇了辭職,與男友說了再見,終于迎來滿足的新生活。

Gakki的自我價值感的回歸,是因為她找回了真正重視的領域。

3、自助法則3: 摒棄不可控的價值評價标準

一個朋友說,她覺得自己的自我價值組合在于他人,别人的評價就是她的價值感所在:“我感覺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有時候就像坐過山車,别人誇我的時候還好,别人批評我的時候就仿若跌進了地獄。”

學會排除掉不可控的因素,能提高并穩定我們的自我價值感:

“這個領域會讓我的自我價值感坐過山車,我應該試圖将它剔除。”

因為無論是他人的評價也好,成功也好,外貌也好,這些都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因為我們不能保證自己一直被人接納、保持美貌或在競争中取勝。

Crocker等心理學家指出,将這些不可控的因素納入我們的自我價值組合,會令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忽高忽低,會更容易焦慮和抑郁。

4、自助法則4:學會尋找外界的原因

研究發現,自我價值低的人往往很善良,甚至心軟:他們總喜歡往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幫别人的失誤找理由。而高自我價值的人,會更客觀地看待問題:這件事并不是我不足的責任,或者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

Weiner的歸因理論發現,将失敗原因歸為自身能力的人,更容易令自我價值降低。

學會客觀的看問題,也許對常年被倡導找自己原因的我們來說,稍顯困難了。但不妨請教身邊信任的人對這次失敗原因的看法,或者進行一個“頭腦風暴”:不論對錯,在紙上迅速寫下其他可能原因,再對前者與自身能力造成失敗的可能性進行評分。

等客觀分析完原因之後,也許我們也能自信地說:“這并不是我的能力問題,也有其他的原因。”

在美劇《You’rethe Worst》裡面,女主角格雷琴在父母的嚴格要求和不斷否定下成長,她表面活潑無畏,但實際上卻患了非常嚴重的抑郁,低價值感圍繞着她的每分每秒。又一次抑郁病發後,她的男友鼓勵她進行心理治療。

她跟心理咨詢師說,覺得自己糟糕透頂。

萬萬沒想到,心理咨詢師卻告訴她這是父母的原因:她沒有成為父母期盼的乖孩子,是因為父母的要求太不近人情、太不合理,而并非是因為自己是個糟糕的、沒用的人。

低自尊的人如何自救?

格雷琴如夢初醒,合理将“失敗”歸因于父母的她,漸漸走出了抑郁的魔掌,也不再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

格雷琴将錯誤合理歸因的勇氣和舉動,令她走出低自我價值陰霾。我們也能通過尋找自身以外的原因,提升自我價值。

最後的話

最後,将著名心理咨詢師畢淑敏在《我很重要》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是的,我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勇氣這樣說。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着我們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