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岸民俗大荟萃 鄉情牽起同胞心

——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見聞

兩岸民俗大荟萃 鄉情牽起同胞心

專業人士在制作台灣花蓮花燈。

東南網2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

12至13日,以“民俗心·兩岸福”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梁厝特色曆史文化街區舉辦,現場設定了十福迎賓、民俗遊園、兩岸民俗展示館等活動區塊,展示的各類民俗項目達百餘項。同時,設立馬祖分會場,通過連線“雲端”展演馬祖的特色民俗節目。兩岸民俗大荟萃,鄉情牽起了同袍心。

“雲端”會面 民俗荟萃

迎龍傘、肩頂戲、旱船舞、秧歌舞……在古樸的梁厝裡,來自福州各地的民俗節目輪番上演;而在與福州同根同源的馬祖,擺暝、白馬尊者、田都元帥等當地特色民俗活動也通過“雲端”,傳遞給福州鄉親。

馬祖與福州一水相連,淵源深厚。馬祖鄉親的祖籍地多在福州的連江、長樂、福清等地,馬祖先民跨海遷徙之時,也帶去了福州各地的傳統民俗。元宵佳節臨近,馬祖最重要的民俗活動就是擺暝。視訊那頭,四名扛轎人員一邊“扛乩”一邊在鞭炮聲中躍動,讓視訊這頭的福州鄉親大飽眼福。

“擺暝來自福州話,就是‘排夜’的意思。”前來梁厝參加兩岸民俗文化節的馬祖知名人士曹爾忠解釋說,每年元宵期間,馬祖群眾會在夜晚開始陳設酬神的供品,各島各村的鼓闆樂隊,也會配合“迎神”繞境的隊伍,共同祈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今年春節,曹爾忠首次“登陸”過年,回到祖籍地長樂走親訪友,體驗傳統的“流水席”。“在馬祖我們也有類似的活動,兩邊的習俗是一樣的,這種血脈親情是割不斷的。”曹爾忠說,兩岸民俗一脈相傳、深植人心,應當繼續交流互動、傳承延續下去,成為連接配接兩岸同胞情感的心靈橋梁。

台味滿滿 鄉情濃濃

“年年寶島處處兩岸情,歲歲榕城滿滿同袍心。”走進兩岸民俗展示館的台灣館,這副楹聯格外醒目,館内更是台味滿滿、鄉情濃濃。

走入館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色彩斑斓的花蓮花燈與小巧可愛的台南石敢當擺件,一旁專業人士的制作過程,吸引了許多孩子現場DIY。“這裡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台灣過元宵、做花燈的場景,充滿了童年美好的回憶。”福州台協會會長蔣佩琪感慨道,花燈會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民俗活動,元宵期間兩岸的大街小巷都燈火璀璨、流光溢彩,這是屬于中國人共同的鄉情記憶。

當看到Q版的台南石敢當擺件,福州小朋友林思涵愛不釋手,決定彩繪一個自己的石敢當。“過去我隻在漫畫裡見過石敢當,今天親手塗鴉它的擺件,還了解了兩岸石敢當文化的淵源,真是有趣又長見識。”

除了手工藝品制作外,館内的“兩岸共讀一本書”活動也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餘光中的《舉杯向天笑》、柏楊的《中國人史綱》、蔣勳的《孤獨才是人生》等一批台灣作家的作品,以及福建本土編纂的反映兩岸淵源的《閩台文化大辭典》等書籍在此次民俗文化節上亮相。福建新華發行集團福州分公司從業人員林丹告訴記者,近期公司出版了10多位台灣作家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說、曆史書籍等,希望通過與本土文化書籍共同展出,讓更多群眾感受閩台文化的“一家親”特色。

這些民俗文化活動實況通過微信公衆号進行全程直播,讓兩岸群眾共享“雲上民俗節”,網絡點選量已突破百萬人次。

兩岸非遺 跨界傳承

祖籍福建、來自台灣台中的大漆藝人黃守堃在本次民俗文化節上收獲頗豐。這不僅因為他以“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項目”入選福州市第五批非遺傳承人,參加了民俗文化節上舉辦的授牌儀式,而且通過活動,他結識了許多非遺傳承人,大家切磋交流,為他進一步跨界合作打下基礎。

2016年,黃守堃第一次來到福州,發現這裡“漆藝的品種、材料、技法比台灣多太多了”,于是隔年他便毅然“登陸”發展,創立自己的工作室。“來福州後,我認識了許多漆藝大師,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了福州漆藝技藝,提升了自己的漆藝水準。”黃守堃表示,如今自己的漆藝技藝獲得了認可,也意味着多了一份責任,今後将開展更多的漆藝創作、技藝傳承。

此次民俗文化節上,黃守堃帶來了兩件特殊的作品。一件是福州漆藝與福州軟木畫相結合的幹泡茶台,另一件是福州漆藝與德化白瓷技藝相結合的觀音雕塑。“大漆技藝本身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強的技藝,通過不同非遺技藝的跨界合作,可以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把非遺融入時尚生活,以新玩法和新理念讓非遺‘活’起來。”黃守堃說。

“台灣有許多年輕人想到大陸來發展。”黃守堃說,新的一年,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兩岸早日恢複往來交流。“我願意成為台灣朋友認識大陸、了解大陸的一扇窗。”黃守堃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應該讓更多台灣年輕人感受到。”

兩岸民俗大荟萃 鄉情牽起同胞心

福州小朋友林思涵在體驗台南石敢當DIY。

兩岸民俗大荟萃 鄉情牽起同胞心

民俗活動現場上的福州民俗肩頂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