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與美食有關的情話,你可曾愛聽?

作者:觀剡記

當美食遇見情話,無論吃與不吃,心情都愉悅了起來。

這兩年土味情話撓遍天際,可惜大都玩的是諧音梗,硬生生把即将到位的表白拗成了一段目标暧昧的尬聊,氣氛大失,尚不如電影《麥兜當當伴我心》裡說得清新、自然、不油膩,“我願做一塊扣肉,扣住梅菜扣住你的手”。

由宮崎駿編劇的動畫電影《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則有稍含蓄的肉麻對白,“你已經是我心髒的一部分了。因為借走的是糖,還回的是心。”可見,精心設計、巧妙借物、小嘴抹蜜,一借一還間情緣自現,當然,其間分寸需得好好拿捏。

那些與美食有關的情話,你可曾愛聽?

文化大師撒起嬌來往往出其不意且甜度爆表,梁實秋在追求韓菁清時說,“有樁事你也許沒注意,你給我的那把牙刷成了我的寵物,每一次使用都得到極大的滿足。我要永遠使用它,除非你再給我一把。”想來勾勒過世人吃相,寫出了《雅舍談吃》的他在抱得美人歸後必是胃口甚好,也是不缺牙刷的。

相形之下,卡夫卡的情話就既腼腆又務實,他對密倫娜夫人叮囑道,“總得在陰涼的園子裡給你放上一把躺椅,在你的手夠得着的地方放上10杯牛奶。”這數量和細節就透着掩不住的甜蜜,後世的直男們卻大多隻學了個皮毛,拎着大包小包對着女孩憨笑,“也不知道你愛吃什麼,就都買了。”

你可以不是吃貨,可以後知後覺、反應遲鈍,不會把脆甜的西瓜芯兒、酥脆的烤魚皮兒、沾了醋汁的蟹膏兒等等在最相宜的時候親手遞給身邊的可人兒,但一點觀察力與執行力都沒有就難免有受挫的時候了。《北京遇上西雅圖》裡,女主角眼裡全世界最好的男人,并沒有為她奉上遊輪、法餐和時裝,隻是每天早上都跑出老遠去買她最愛吃的豆漿、油條——愛意并不見得必須有昂貴之物來展現與佐證,藏在細節裡等待吃貨和夫妻慢慢尋找與勾勒不也挺好。

那些與美食有關的情話,你可曾愛聽?

巧克力是夫妻之間的恩物,經典愛情電影《濃情巧克力》裡說,“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這句情話如今看來廣告含量未免過高,倘若情不夠濃,再好的巧克力也不見得香醇滑口,沒有促成一樁情緣,倒是促成了商家的狂歡。

高冷中透着期待的情話是何模樣?正如簡媜所說,“想人想得厲害的時候,也是淡淡的。像餓了許多日的人聞到炊煙,但知道不是自家的。”這種感覺猶如貼着玻璃櫥窗窺探面包店,心裡有火恨不得手中有錘,還帶着一絲拖長了的不安感,也不知強忍的饞意能堅持得了多久。不過一旦時機對路、看人對眼,迎來的便是熾熱的“天雷勾地火”般的爆發了——隻要彼此認定了是自己的那道菜,再饕餮的吃相想來也是無妨。

不過,愛情和食物一樣,過多、過膩則易傷,前者傷神,後者傷身。感情講不出道理是常理,相愛糾纏是常态。不問你驚天動地戀過誰,隻問你幾時和誰修成正果——哪裡來的那麼多兩全其美?“互相攙扶去遠方”是個挺不錯的念想,但若是彼此連口味都對不上,末了還不願為了對方妥協一把,就别急着硬湊着表姿态了——談情說愛不是簡單的請客吃飯,“讓該發生的都發生”冷酷且不現實。

那些與美食有關的情話,你可曾愛聽?

就好像打開未知的糖果盒子,有些人抱着盒子就已經足夠,壓根兒就沒有打開的欲望;有的人掀開一半,看了一眼覺得不合心意複又合上;更極端點的,喜歡收集各類快要打開的盒子偷瞄然後像中槍的兔子一樣彈開——于是乎,期待過、興奮過,展望過也失望過,有人半推半就,有人見好就收,有人歡喜從願,也有人幹脆遁走他鄉。

其實,兩情相悅,方才是心間有彼此,嘴上有福祉,味濃情更濃。最質樸的情話,無非就是“給你帶好吃的”“帶你去吃好吃的”;而情至最深處,任世間事務天崩地裂,眼裡心裡口裡也隻有你一個——“你肚子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

那些與美食有關的情話,你可曾愛聽?

(圖系網絡,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