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新晉頂流冰墩墩可愛到“一墩難求”,奧運健兒們在冰雪上拼搏角逐,奧運精神在潔白的冰雪世界熱情地綻放。2月5日中國斬獲第一枚短道速滑的金牌,民間也掀起了一股雪上運動的全民高潮。

有人在商場的溜冰場穿上冰刀,化身“社交恐怖分子”,欲與金博洋和羽生結弦一較高低;也有網友發現,“冰壺原來這麼有意思”;刷一刷朋友圈和微網誌,還有親朋好友直接“殺”到了滑雪場,全副武裝地抱着單闆摔出花來。
人們觀看冬奧會、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随着冬奧會開幕日益高漲,提前實作了“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标。
想象中的滑雪,戴着酷炫的滑雪鏡,穿着拼色的帥氣滑雪衣,“唰”地從平台飛躍,帶出萬點雪花,在滑雪道上留下一道飒爽的身影;而實際上的滑雪,人們戴着不同顔色的烏龜在初級雪道上側翻、前撲、屁股向後平沙落雁……滑稽囧圖刷屏的同時,“雪道盡頭是骨科”這一詞條登上了熱搜。
看似滑稽的“雪場翻車圖”背後實際上是滑雪愛好者們苦在心頭,有口難開的苦難史。有網友在滑冰場玩了不到五分鐘,把手腕給摔骨折了;也有網友在滑雪道被撞骨折,喜提一根鋼闆……
微網誌@骨科毛睿2月9号釋出推文:
外傷暴力是導緻骨折的最常見原因,而滑雪運動速度快、對靈活性要求高,經驗不足的新手很容易出現骨折等事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中心戴雪松主任醫師:“冰雪運動确實是比較容易造成韌帶、肌腱損傷的,且往往出現在突然的變向、單腿落地不穩或者沖撞等動作時,此時韌帶或者半月闆的力學承受能力的極限被突破,于是發生了撕裂。”
大陸冰雪運動造成中度損傷的發生率約為25%~35%,常見的骨折部位有腕、踝、膝蓋、鎖骨、肩、腰。其中21歲~30歲的受傷患者占比最大。
滑雪的危險不僅是對普通的滑雪愛好者而言,專業運動員在比賽中也随時可能受傷。2月10日,高雪滑雪男子全能滑降項目的比賽中,外籍運動員施魏格爾在比賽過程中出現失誤後摔倒受傷,被送往醫院救治,初步診斷為左臂開放性骨折。
滑雪有風險,耍帥需謹慎,在我們踏上飛流直下的滑雪道前,一定要對自己的運動能力進行評估,選擇适合自己的滑雪道,也不要貿然嘗試高難度動作。同時做好熱身和必要的防護工作。
滑雪這件事,要學習谷愛淩,不做“骨愛折”!
圖檔來源網絡、大闆。
編輯:格格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