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柳雪敏
很多人想寫文章,但真的拿起筆來,又有很多顧慮。
比如,我寫的這點東西有價值嗎,值得寫嗎?别人看了會不會笑話?我文筆很差,應該寫不好,寫作是作家們的事吧?
這些想法都源自“過于在意他人的評價”。
其實,這不是個别現象,而是很多人都存在的普遍問題。
換言之,你未必是不會寫,未必是不知道寫啥,你隻是囿于心中的擔憂和顧慮,不敢寫。
是以,要想寫好文章,第一步不是什麼廣泛閱讀、勤加練筆,而是抛開顧慮,大膽地寫就對了。
隻要搬開了心裡的幾塊大石頭,心态輕松平和了,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動筆。
但是,寫什麼呢?
答案是,什麼都可以寫。
天地萬物,宇宙星辰,蝼蟻塵埃,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可以寫。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寫什麼,寫多少字,哪怕隻有一句話,都要讓自己寫的文字具有這兩個特點:資訊和感受。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1.我在飯田橋的“小丸子”吃了碗拉面,很好吃。
2.我在飯田橋的“小丸子”吃到了極品豚骨湯面。湯底是炖了三天的豬骨濃湯,配菜是燙得恰到好處的豆芽菜,吃起來脆嫩爽口。桌子上放有店家推薦的柚子胡椒,隻需撒上一點,柚子那清新的酸味,便會讓你眼前一亮。
這兩段文字,寫的事是一樣的,但表達出來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
究其原因,是因為第一段文字太粗糙,太簡略,隻概述了事件,沒有提供任何多餘的資訊,也沒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而第二段文字,資訊量豐富,寫清了湯面的很多細節,也貢獻了自己吃面時的感受。
相信你看到這兩段文字,肯定會認可第二段,而且大機率會是以而去那家店實地考察,嘗一嘗。
是以,寫文章不是說隻要寫出來就好了,它還需要具備資訊和感受這兩個特點,就是要麼給讀者提供更多資訊,要麼傳達出自己的感受,讓讀者在你的文字裡有所獲,有所得。
一句話,就是讓讀者不白讀。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寫文章之前,就需要收集素材,這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廚師做菜一樣,需要先購買各種食材佐料。
素材夠了,資訊量就能確定。
那感受怎麼出來呢?
有一個方法可以用,叫“自問自答”法,也就是對自己進行采訪。
越會提問的人,越不愁沒啥寫。
在采訪自己之前,需要先精心設計問題,反複模拟。
還以那兩段文字為例,比如:
問題1:你中午吃了什麼?
問題2:在哪裡吃的?
問題3:味道怎麼樣?
問題4:湯是啥做的?配菜是什麼?
問題5:店裡環境怎麼樣?幹淨嗎?還有啥特色?
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問自答的專家”。
隻要你不斷提問,不斷回答,你就不愁沒啥寫了,你的腦子裡将會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念頭,你隻需要把這些資訊做個整理,就是一篇有資訊有感受的好文章了。
怎麼樣,寫文章不難吧,可以放手去試試,先從寫出你的第一段文字開始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