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酗酒者莫非》第三次來到上海,舞台上有一對真父子

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2017年,由波蘭戲劇大師克裡斯蒂安·陸帕導演作品、王學兵主演的話劇《酗酒者莫非》首演問世,給當年的劇壇帶來一部引發巨大關注的話題之作。時隔五年,《酗酒者莫非》的出品方驅動傳媒再次開啟了該劇的複排,這一次的“歐洲巡演版”在初始版本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凝練,時長也略有壓縮。2月12日、13日,該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這是這部作品第三次來到上海,也将由此開啟該劇2022年度的巡演之旅。

複排版的《酗酒者莫非》依舊由王學兵、李龍吟、張加懷、李秋晨等主演,值得一提的是,王學兵的兒子Dida這一次在劇種扮演小小的莫,也是童年的莫非,這也是父子倆第一次同台演出。而遠在歐洲的導演陸帕,依舊通過視訊連線,每天都在為這部劇的複排進行各種思考,提出各種意見和方案。

《酗酒者莫非》第三次來到上海,舞台上有一對真父子

《酗酒者莫非》劇照,王學兵父子首次同台一起走進陸帕的世界

一次波蘭導演對中國作家的精神拜訪,一部電影作背景的戲劇

話劇《酗酒者莫非》改編自史鐵生作品《關于一部以電影作舞台背景的戲劇之設想》,故事講述了死了七天才被發現的酗酒者莫非,在酒精的催動下遊走于現實與虛幻、過去與将來之間。

這部劇也是被譽為“歐陸劇場巨人”的波蘭導演克裡斯蒂安·陸帕的“中國故事三部曲”之一。作為波蘭劇場界的國寶級導演,陸帕對很多中國觀衆來說已經不再陌生,此前,他的《假面瑪麗蓮》《伐木》《英雄廣場》都曾經來到中國,而不久前的《狂人日記》更是引發廣泛讨論。而創作于五年前的《酗酒者莫非》,是陸帕第一次來到中國創作一部作品,這是陸帕對中國作家史鐵生一次隔空卻同頻的精神拜訪,也是一次“用世界戲劇語彙講述中國故事”的探索。

《酗酒者莫非》第三次來到上海,舞台上有一對真父子

《酗酒者莫非》劇照

《酗酒者莫非》延續了陸帕作品一貫的審美和風格,但也是基于史鐵生對作品的設想。整個舞台的背景是電影熒屏,演員是舞台上一個白日夢遊的醉鬼。借助酒力,莫非可以回到過去:看見自己誕生于父母虛僞的婚姻;和童年純真的自己說話,警告那個還沒有長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觸摸到已經離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我們在舞台上做了一個熒幕作為背景,上面放映電影故事,然而電影中呈現的卻是主角内心的真正想法,這樣,他的生活就變成了一部電影。這種想法和設定其實有非常強的哲學意味。我第一次看史鐵生的原著時,就構想了這樣一個酗酒者的角色,希望通過這樣一個人來表達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可說的情感。” 陸帕曾這樣解釋這部作品在形式上将電影和戲劇合二為一。

而在劇中扮演老警察的表演藝術家李龍吟在這一次複排中,再一次重溫了陸帕的創作想法。“在陸帕眼中,舞台上的電影幕布上的情節與演員的真實表演正是印證了人與人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以交談,可以靠近,但永遠無法真正走進對方的世界。我覺得這個想法非常“拽”,如果我們能了解陸帕的意思,仔細思考舞台上這些演員到底想表達什麼,也算是我們沒有白受陸帕的‘折磨’”。

《酗酒者莫非》第三次來到上海,舞台上有一對真父子

王學兵父子首次同台,演繹從“莫”到“莫非”的哲思

在話劇《酗酒者莫非》中,王學兵擔綱主演了莫非,他在劇中用一種夢呓般的獨白。克制卻飽含能量的表演,貢獻了一種讓人極為驚歎的舞台狀态,也實作了他個人在表演上的某種超越和“涅槃”。如同五年後再度回顧這部劇帶給自己的收獲,他說:“可能我現在對在舞台上‘呆着’這件事情,不再犯怵了。”

《酗酒者莫非》第三次來到上海,舞台上有一對真父子
《酗酒者莫非》第三次來到上海,舞台上有一對真父子

《酗酒者莫非》(舊版)劇照

在劇中,王學兵扮演的莫非是一個社會“邊緣人”,他人眼中的失敗者、無可救藥的自暴自棄的無能酒鬼。他不認同現存世界的秩序,想要揭掉“皇帝的新衣”,是以他将自己置于反抗者的位置,想要“把自己關進一個封閉而且不透明的六面體裡去”——因而唯有借助酒精,他才能暫時忘掉一切。王學兵用一種獨特的表演狀态,揭示當代人孤獨的真相,也由此獲得包括 2018年第二屆華語戲劇盛典“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各個獎項。

對于這部作品,包括陸帕導演,王學兵表示,自己在創排過程中,領會了很多:“我覺得演什麼戲,功夫、技巧都是次要的、可以練的,但你内心深處的東西是不需要刻意修飾的。陸帕的心法教會了我如何跟觀衆交流,如何在不說話的時候也能夠在舞台上自然地呆着,讓我在舞台上也有真實的思考,而不是把排練好的台詞在舞台上機械的背下來。”

《酗酒者莫非》第三次來到上海,舞台上有一對真父子

王學兵父子在上海大劇院一起接受采訪

在原著中,主人公A想象與自己小時候對話,小時候他的名字為B,長大之後改名為A。每個人都有AB兩面,而在話劇《酗酒者莫非》中,陸帕将童年主人公命名為“莫”,長大之後加了“非”字,名為“莫非”。今年複排,當年的小莫非因為年齡太大需要換演員,而劇組覺得王學兵的兒子Dida恰好年齡相符比較合适。因為對這部劇有着獨特的感情,在幾經糾結後,王學兵還是同意了和兒子一起同台完成這部作品。

王學兵說, “一開始确實有些猶豫的,我感覺這個劇本對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是有點難,而且還要讓他接受一個‘酗酒’的父親。但當我和他講完這個作品,我發現他可以對這個作品有一番自己的了解和見解。”

《酗酒者莫非》第三次來到上海,舞台上有一對真父子

Dida

而今年8歲的Dida,雖然活潑好動,但分析起來自己的人物,卻是非常有模有樣,有時候嚴肅認真地讓大家不免笑場。他這樣了解自己的這個角色:“人長大之後是沒法回到過去的,但是我(在劇中)發現,人隻要喝完酒就能去到未來或者回到過去,我演的這個角色就是莫非小時候,莫非想回到小時候,是以他喝了酒,回到過去,就見到了我。”

被問及“如果遇到從前的自己,你想對自己說些什麼?”Dida同學說:“小莫非一定是比中年莫非要頑皮、天真的,我覺得我一定會跟他講道理,但是我不會清楚地告訴他‘你以後一定會變成我這個樣子’”說完後,他想了想又補充道:“我覺得啊,其實人生并不是非要走到喝酒的地步。”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張亮亮